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擦亮人生每一扇窗——访《六月的青核桃》作者白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02日09:00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 蕾

  在书中,“我”以亲身经历讲述了一群普通孩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心痛、感悟并成长的历程。也许,作为青春读物,它少了诸多可以吊起读者胃口的元素,但它更贴近普通孩子的普通人生、普通人生中的真实感受。

  这群孩子,既没有特殊的家庭背景、特殊的思想性格、特殊的生活态度,亦没有过于悲惨或臻于完美的人生境遇。他们是脆弱的,没有人肩负得起真正意义上的人生的苦难,只能沉浸于自己单薄的青春和爱里。他们细腻地捕捉着身边各种爱的气息。

  这个故事,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的主人公。许妍的爱、许妍的纠葛与矛盾、许妍的一切,或许都是莫小可将要经历的,或许都是邱影、喻婷、佳琪、文雅正在经历的,抑或都是舒娜已经经历并会再次经历的。正如作者所言“不过是同一部戏,不同的演员罢了”。

  这是一个身处青春花季的普通孩子们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他们相互理解、相互同情、相互安慰,又相互纵容,如此普通平淡,却又如此刻骨铭心,这就是她们“疼痛”的青春。

  但愿,许妍的故事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但愿,更多的普通女孩能够意识到自己也是生活的主角、青春的女王;但愿,更多的孩子能够汲取许妍的力量,在爱中坚强,在爱中成长……

  徐  蕾:读小说《六月的青核桃》,我认为有两个词比较关键:一个是“缅怀”,一个是“祭奠”。但通读全书,我真切地感受到,你试图给许许多多“如我般挣扎”的人提供一个可以使心灵放晴的答案。我想知道,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白  兰:很高兴你提到“缅怀”和“祭奠”这两个词。坦白地说,《六月的青核桃》的确是以我个人的生活及感情经历为原型而创作的。它对于我而言,是一段往事,一 次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它结束了。而我,像所有人一样,珍视、留恋这份美好的回忆——尤其是这段回忆所承载的,已不仅仅是“青涩的时光”——它交予我一 种领悟,使我成长,使我坚强。它缔造和完善了十七八岁的我,甚至可以说,也创造了未来的我的雏形,它给我的影响将是终生的。刚才你提到我试图给许许多多 “如我般挣扎”的人提供一个可以使心灵放晴的答案,我想,这正是我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我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我有了那样一段感情经历,且从中收获了 成长,看到许许多多“如我般挣扎”的人,心中陡升了一份责任和担当。这部小说,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公,它所写的,是中学生这个群体。我真诚地希 望,通过这部小说,能使更多的孩子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从许妍的成长中得到启示,汲取力量,在爱中坚强,在爱中成长。

  徐  蕾:读完这部小说,我感觉,它的故事还是比较单纯的,但它所展现出来的中学生活以及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又是丰富的。我感兴趣的是,写作这部作品时,你才年仅18岁,你是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的?

  白  兰:我想,故事的单纯与内容的丰富并不矛盾。如果说,《六月的青核桃》这个相对单纯的故事,在内容上还有称得上丰富的一面,那全是因为生活的成全。《六月 的青核桃》故事的单纯,与它所表现的生活层面有关。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谁也没有过于悲惨或臻于完美的人生境遇,谁也无法肩负起真正意义上的人生的苦难,只 能沉浸于自己单薄的青春和爱里。然而,就是这样的生活强烈地震撼了我。我认为,任何简单的表象,都有极为复杂的本质,而我们对它的刻画,则建立在探究与剖 析的深度上。如果我以旁观者的姿态,以一种猎奇的心理走近这些人物,那么我能得到的,不过是这些人物愿意给予的;我能表现的,不过是想象力所能触及的。可 事实不是这样,我不是旁观者,我演绎了我的生活。以我之手,书我之心,又怎能不丰富呢?是的,《六月的青核桃》完稿时,我只有18岁,然而,我没有僭越以 我的年龄和人生阅历能够承载的限度,我写了属于青春季节的故事,接受了生活慷慨的馈赠。如果一定要探究我自身的优势的话,我想,我只是比一般人拥有更多谦 卑、敏感和细腻。仅此而已。

  徐  蕾:虽然,我们不妨说,《六月的青核桃》是一部青春自白书。但我仍认为,作为第一人称“我”的许妍毕竟是一个小说人物。许妍真正喜欢的是卓阳,但在与罗宁的交往中,却有着诸多的不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一个人物?

  白  兰:我不在意读者把小说中的许妍看作我本人,但她确实是一个小说人物。我想说的是,许妍不是完美的,她单纯、善良、乖巧,同时,她又脆弱、固执和叛逆,但 她是真实而鲜活的。我不希望,当读者朋友们拿起《六月的青核桃》,看到的仅仅是一个故事,一个属于别人的、于自己无关痛痒的故事。相反,我希望,在《六月 的青核桃》中,他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进而传递一份勇气,让他们敢于直视自己的“狡诈”和“欺瞒”,以及掩饰在背后的真实的情感。为了做到这一点,“许 妍”必须是普通的,是可亲近的,是有缺陷的,同时是可以被理解的。如果许妍不是这样一个人物,不是有着她自身的软弱、纠结、矛盾和偏执,那么,她将只是一 个早熟的高中女生、爱情中的勇士。这样的人物,虽则“完美”,但却违背了我创作这部小说的本意。而事实上,许妍做不到,她有着属于她这个年龄段的局限。她 的“做不到”,给予了她生命和灵魂。

  徐  蕾:小说中的卓阳无疑是这部作品的男一号,他是许妍感情世界里的阳光和依靠。他与许妍也曾相处得很好,但始终是若即若离的一种状态。后来,他突然向许妍做 了爱的表白,之后,许妍又意外地收到了喻婷的信,彻底“颠覆”了卓阳的表白。如何解释卓阳作为这个故事“终结者”的最大悬念?

  白  兰:卓阳的确是这部小说中最具争议和悬念的人物角色,他对许妍的感情,从开始时就是朦胧模糊的。是他,利用“拼桌”的机会主动接近了许妍,面对许妍显而易 见的感情依赖,他选择了无视和纵容。他板起面孔,他推开许妍,他对她说:“你终将走向一个与我无关的未来。”然而,他的眼角,他的眉梢,他紧闭的嘴唇,又 处处透露着一种掩饰与违心的味道,他忍不住告诉许妍:“你对我来说很重要。”他的感情是矛盾的,是无奈的,是难以琢磨的。这一切,是人物性格使然,生活使 然,命运使然。对于卓阳,我始终没有为他做任何直白的剖析,甚至到最后,也没有给过他为自己辩驳解释的机会。卓阳与许妍之间所有的冲突,都不是二人直接接 触产生的。喻婷的信、罗宁转述的卓阳的回信,这两条洪水的决堤,冲垮了许妍情感的堡垒。以这种方式积累的矛盾,的确给了读者探究和遐想的空间。然而这就是 生活,不是所有的谜底都可以被一一揭开。当许妍已经无法再信任、不愿再探究的时候,作为这个故事的“终结者” 的卓阳,他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那样做,已经不再重要了。因此,我还是要说,“这样的结局已经很完满了”。

  徐  蕾:你的作品中有一段阐述“暧昧关系”的话给我印象较深:我始终相信,每一个女孩的生命中,一定出现过这样一个男孩;每一个男孩的生命中,也一定出现过这 样一个女孩……你愿意与他(她)保持暧昧关系,然而,或许一切与爱情无关。我始终相信,并且始终理解。我们该怎样理解这段话,这是否触碰了道德底线?

  白  兰:这的确是一个尖锐的问题。首先,我必须指出,你刚刚所提到的那段话,并非我以小说中的许妍和卓阳为例而进行的一种阐述。因为,很明显的,许妍后来一直 以“友谊”的借口纵容自己对卓阳的依赖,她是爱卓阳的。因此,她不满足于我所谈及的这种“暧昧关系”,她不满足于卓阳给她的“若即若离”的感觉,她痛苦, 她悲戚。尤其在她的借口被别人揭穿之后,她更无法找回最初对卓阳怀有的那种单纯的感情。他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我那段话所理解和支持的层面。事 实上,那段话,是许妍面对罗宁和佳琪的过去而发出的感叹。她想到了自己和卓阳,想到了开始时他们接近彼此的初衷,也想到了在整个过程中的所得与所失。她羡 慕佳琪,羡慕她把持着自己的分寸不越雷池,羡慕她与罗宁享受着自己求而不得的那种情谊。诚然,这种关系是危险的,处理起来亦是困难的,但它又是普遍存在 的。我认为,无论是谁,在对爱情的认识由懵懂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都需要这样一个人,陪伴你,帮助你,与你共同成长,因为这不是我们可以独自完成的蜕变。如 果明晰了这一点,我想,这将不再是一个牵扯道德问题的话题。

  徐  蕾:在你的小说中,学校专制而高压的管束给孩子们造成了不小的压力,有著名的《必备280条》校规,个别段落对这种高压专制管理方式的悲哀描写得更是触目惊心。你认为,这样的学校环境与中学生早恋有没有关系?怎样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白  兰:我想,高考之后,很少有人会怀有再次踏进母校大门的热忱。是的,我们会怀念高中,但我们所怀念的,是一些人、一些事,是我们拼搏过的青春。我曾于某个 毕业季偶然路过我的母校,我看着她,看着她在我走后所发生的细微的改变,回忆排山倒海而来。刹那间,我有一种想走进去的冲动,但我还是离开了。我看到学校 内挂满了充斥着战斗气息的条幅,醒目的高考倒计时的牌子依旧屹立在原来的地方,偌大的校园,蒙着厚厚的灰。我没办法走进去,太压抑。我想,在这样的环境 中,总会有一些心理相对脆弱的人,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也会有一些勇敢冒进的人,率先高唱“起义”的战歌。如果把早恋比作“病毒”的话,那么这些人,就是 “易感人群”。而学校,可以说为“病毒”提供了温床,供其滋生。当然,学校是无意的,高压专制的管理方式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可是,无意并不意味着无 辜。我希望学校能够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不单单是努力帮学生创造更为优异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此,就不会使孩子们仅仅因为处于叛逆的年龄 徒生一些叛逆的想法,就不会存在所谓的“易感人群”,即使孩子们受到了“早恋”的困扰,也能以一种积极的冷静的态度来面对和处理,哪怕去爱,也不会爱得那 样疼。

  徐  蕾:书出版了,它就成了一种社会产品,也势必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当前的青春文学中,挖掘探讨中学生早恋问题的作品并不多,你的这本书,既没有简单地否定早恋,又道出了早恋的诸多危害,是希望你的学弟学妹受到什么启示?

  白  兰:在感情的问题上,没有人可以发表权威的言论。哪怕是情感专家,对感情问题做出的细致而严谨的分析与阐述,也未必在实际生活中被有效地采纳和应用。真正 有效用有价值的帮助,只能靠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反省。我们不必特意将早恋强调为“早恋”,它只是一个产生于特殊群体中的感情问题。而我,在感 情上也正在经历和成长,我没有权利也没有资格对早恋作出任何评判。我希望,《六月的青核桃》可以作为一剂镇定剂,让所有的歇斯底里归于短暂的平静,在短暂 的逃脱了狂热与躁动的内省中,收回专注于爱的目光,看一看周围,看一看前方。我希望他们可以明白,在自己疼痛的青春里,有多少亲友与之同行,有多少责任需 要承担,有多少选择非做不可,有多少收获可以觊觎,又有多少东西必须割舍。若能促使他们思考,直至真正明白了这些,那么,我那结了痂的成熟了的核桃就已奉 献了它的全部营养。我所做的只有这么多,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剩下的交给他们自己来做。思考了需要思考的,明白了需要明白的,之后,无论怎样做都是对 的,都是他们的人生。

  徐  蕾:《六月的青核桃》的出版,应该说是你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成功,你怎样看待这种成功?根据小说中许妍的学科选择,你应该是学理科的,你怎样看待理科生从事文学创作?小说出版后,你对将来的人生方向有什么规划?接下来还有什么创作计划?

  白  兰:《六月的青核桃》是我在文学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我踏上这块基石,看到的是更为巍峨的艺术的山峰。我想它无形中成为了一种诱惑,吸引我在这条道路上继 续前行。它对我又是一种鞭策,会在我放慢脚步、意志不定的时候狠狠地硌疼我的脚。文学是宽容的,她没有因为我是理科生而将我拒之门外。事实上,很多在科学 领域卓有成就的知名学者,在文学上都有着很深的造诣,他们可以独立完成具有极高难度的理论著述。而我相信,理工类的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也培养了我细致踏 实的品性,这些将为我在文学道路上的探求提供有力的帮助。这部小说的出版,为我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窗。窗子多了,就会有更多的阳光投射进来。但有了这扇 窗,并不意味着我会将原有的窗子堵死。我不会因为小说的出版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我相信,文学上的成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只要我始终保持对生活的敏 感,笔耕不辍,我终会有能力为读者奉上更加优秀的作品。至于后面的创作计划,我暂时还不想透露,但我可以向所有关注着我的读者朋友们保证,我会有更多的惊 喜奉献给大家,因为我的脚步从未停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