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经典作家 >> 生平研究 >> 正文

留美经历对洪深的艺术影响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30日14:02 来源:《邢台学院学报》 李悦

  洪深是我国戏剧史上率先进行先锋派戏剧创作的第一人,他编剧的《赵阎王》其中的表现主义因素,曾一度在国内引起了误读,冠之以舞台上的神经病。随着国外思潮的不断涌入,这部剧作在1929 年冬天重演时,终于为眼界渐开的中国观众所接受。远渡重洋的洪深带给国内观众的不仅是类似于《赵阎王》这样的新手法话剧,他运用在美国所学习到的戏剧体制,对中国话剧进行了一系列的整编,首开了男女合演的新局面,为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和民族化推进了关键的一步。

  一、贝克等美国现代化戏剧对中国戏剧体制改革的促成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中国剧坛处于一个新旧交换的时期,一方面,以传统戏剧为代表的旧戏已经彻底衰落,另一方面取代传统旧戏的所谓“新戏”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戏剧还有很大距离,如何借鉴西洋戏剧来创建中国戏剧是这一时期中国戏剧亟待解决的问题。洪深恰好在这一时代之中,扮演了传导者和启蒙者的作用。他的恩师贝克和在波士顿学院的学习实践,在提升他自我修养的同时,也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乔治·P·贝克在美国的戏剧史上有着极为关键的角色,他所倡导的“小剧场运动”为美国摆脱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戏剧影响,走向戏剧民族化和独立化增添了重要的砝码。此外,他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英文四十七”课堂,为美国培养出了尤金·奥尼尔,爱德华·谢尔登,菲利普·巴里,多斯·帕索斯,塞缪尔·贝尔曼,约翰·马森·布朗等出众的剧作家。洪深在1919 年,由俄亥俄大学转入哈佛的贝克门下,成为了贝克的唯一一位东方学生,洪深本人也是对导师无尽的渴拜。在这样的情感背景下,洪深所受到文化主权影响,一直贯穿于他的戏剧创作之中。贝克于1887 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第二年开始便担任哈佛大学英语系教师。他经过近20 年的努力争取,终于在1905 年获得校方批准,允许在“四十七号英语”课里,讲授编剧法。1908 年,贝克教授组建“哈佛戏剧俱乐部”,并亲自担任艺术指导,举行了多次戏剧活动,1921 年,又创建“四十七号实验剧社”,为学修“四十七号英语”课的学生提供习作实演机会。贝克教授系统地传授给了学生戏剧史和戏剧理论知识,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还进行表演,导演,布景,服装,灯光等全方位的基础训练。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编剧技巧,创作构思。

  洪深从小耳濡目染的是中国典型的传统戏剧,违背现实的夸张和虚拟在表演中无处不在,使得洪深在西方的讲求实物的话剧表演中,感受到了现实描写的另样风格。他虚心学习,十分珍惜哈佛的学习机会,课堂讨论上也“直言不讳,尽抒己见”。他“处处用心,处处检点”,即使是在附设的“四十七戏剧工场”,洪深也不惧苦累,画布景图样,钉布景木架,图刷,搬运布景,装接电线,调排灯光,缝制戏服,配备道具,学会了一整套拍戏和管理后台的技术。洪深充分利用了留美期间的所有机会,他不拘于学院文化下的戏剧,在“波士顿表演学校”也常常进行社会实践。洪深在这个学校里专修“发音练习”、“表演练习”与“跳舞”(基本步法)三门课。波士顿还有一个职业小剧场,叫考柏莱广场剧院,也附设一个戏院学校,洪深又在这里“偷习”了,“不但戏剧的一切,并且那戏院营业和管理方面的一切”,其中包括表演、导演、舞台技术、剧场管理,以及一整套的所谓“杂务”。正是这一系列的仔细专研,使得洪深在1922年回国之后,对当时中国戏剧界的情况大为不满。“回国后他很想干戏剧,但一时还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同志,和我们也还未相识,他更苦于没有肯登台演剧的女演员,所以改编了一个完全不需要女角的戏——《赵阎王》。”此时的洪深可以说是痛苦的,他正处于一个环境变迁之后对自我的重新定位之中,如果说之前的美国学习是为了回国重振国产戏剧,那么现实的残酷让洪深十分犹豫。他对当时中国民众的戏剧接受程度茫然不知,因而《赵阎王》的初演成了一次败笔。所幸的是,洪深很快就从初时的胆怯变为了巧妙的改革回击。1923 年9 月,戏剧协社第三次公演,洪深以陈宪谟,谷剑尘和应云卫男性扮演女角,饰演《泼妇》,钱剑秋,王氏姐妹本色出演女角。两者的对比,笑料百出,使得剧坛上风靡的以男饰女寿终就寝,倡导了男女合演的正路。中国的戏剧,在上世纪20 年代初,处于想要突破而又苦于没有现成路径可寻的境地,很多方面还在自我的摸索之中。之前盛行的“幕表制”,只列个每幕大纲。“说戏人”一讲剧情,然后就由人上台即兴表演,这样马马虎虎的导演体制令洪深深恶痛绝,仅仅是对男扮女鄙俗的革新让他觉得远远不够,还应该对中国的话剧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建立了全面、严肃的正规话剧体制。洪深要求演员必须熟读剧本台词,然后排戏,不许抛开台词胡诌与随意发挥。演员也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或者缺席,排演时要服从导演指挥,不准各行其是。即使是针对观众,洪深也要求当戏开幕时,大门铁栅就关上,迟到的观众要在“幕间”才许入场。1924年《少奶奶的扇子》在上海职工教育馆的热映,标志着话剧正规演出制度的确立。正如茅盾在《外国戏剧在中国》一文指出的,《少奶奶的扇子》“是中国第一次严格按照欧美各国演出话剧的方式,有立体布景,有道具,有导演,有舞台监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