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王乾荣:徜徉在有梦的北京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29日06:17 来源:北京日报 王乾荣

  两年前,在美闯荡多年的妹子回京探亲,我去接机。虽然从亲友信中早知北京变化巨大,但一下飞机,她还是被宽阔拥堵的道路和密集华美的高楼,震得目瞪口呆,继而惊叹:“比纽约棒!不认识了!”

  妹妹一声叹,叫我忽有所悟:原来“身在此山中”,我连面前如此迅疾的变化,也习以为常了。

  细思,便觉近年北京巨变,真如神话。

  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父来京,算“老北京”了。那时我是个小学生,还没有妹妹。而北京基本上是一座古城、旧城,胡同、槐树、大瓦房,木箱子一样的有轨电车叮叮当当,解放牌大卡车在长安街风驰电掣;只有新起的“十大建筑”,才令北京乃至全国人空前振奋了一回。其后多年,除了开膛破肚修地铁,北京的建设,少有骄人变化。与此同时的拆毁城墙,却叫人不无遗憾。

  新时期,北京以重生和年轻的姿态,越来越朝气蓬勃。凸显新都市结构的摩登高楼大厦,不断拔地升天。北京,真正步入了日新月异时代。“一天等于二十年”,五十年代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口号,但被浮夸风吹没了影;而用如今的一天比之于老牛破车时代的二十年,乃至二百年,无疑,有过之而无不及。

  时风,刮过早已拆掉城墙而没遮没拦的北京城;滚滚商潮,强劲地涌进一贯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老北京。一天在媒体看一广告,大号字傲然写着:万国来朝。口气大了点儿,但也是说,这北京,不变也得变啊!

  作为一个写字的,居楼,观楼,不像徜徉于山水之间吟诵风月,原是缺乏诗情画意的,连在四合院下棋和在小胡同纳凉、聊天的闲适情趣,也全无。老北京,在高速现代化中渐次消失。三千年厚重历史,大面上,旧痕聊存点点星星。

  但高楼作为一种现实选择,一曲谱写现代化进程的凝固乐章,不可避免地参与着“人之再造”——即这个存在,也影响着人的观念。现在咱们也许觉得:失去悠然恬淡的生活环境,令人留恋,略感无奈;但沐浴着历史进步的时风,有新梦可做,却是另一种愉悦。

  我梦见,北京不光有广厦、大道、立交桥、霓虹灯,以及人海、车流、繁华、喧嚣等等;她还配置、容留了多种多样、繁花似锦的生物群落,欲将“大自然”搬进城里,营造出宜人的生态环境。

  这是梦吗?

  一个晴天,陪妹妹去南海子郊野公园逛逛。原先的垃圾填埋坑,化腐朽为神奇,如今湖水清澈,草木繁茂,蝶飞蜂舞,大得走不到边儿,把“麋鹿苑”也囊括进来了,却无人头攒动。鼻翕,清新沁脾;眼动,苍翠入怀。微风徐来,花香袭人,一种恬适的满足感,油然而生。这境况,非梦,分明是现实呀。妹妹夸张道:“像黄石公园!”

  这样的“园”,环城皆有,说不上是“城里”,也举步可达。偷点儿空闲,暂别汽车尾气和大楼,不管东西南北往外溜达,去近在咫尺的郊野畅游一番,洗洗鼻肺,该是多么淳美的享受。

  由南海子,又想到久违的城中心那个著名海子,什刹海——“海子”是元大都时的名字。海者,汪洋恣肆,喻其大也。她有着北海、中海、南海那样的京韵美和古典美,“其深矣,鱼之,其浅也,莲之”,却不建围墙,所以被称为“北京城最富人民性的一块市井宝地”——这是侯仁之先生的名言。“人民性”和“市井”,什么意思呢?换言之,市民的休闲乐园。“雨至绿先红,风来红乱披,深溪藏浴鸟,卧树走歌儿”,人呢,连门票都不收。

  一晚携妹游此海,回来做梦,但见,海边雨后春笋般冒出的酒吧、茶肆、迪厅、歌楼,不再那样声光电火,那样喧闹,而烤肉季的袅袅余香,绕舌三日不绝。恭王府,一座皇族府邸而已,却游人如织,不去;不如,站立银锭桥脊远望,天高云淡,西山迤逦,尽收眼底;落座岸旁小摊,消暑赏荷,品尝“海鲜”,把盏品茗,荡涤一天疲劳。此之谓闹中取静,回归自然是也。

  我庆幸,闹市中心,居然留着如此一方为平民敞开胸怀的风水宝地!次日向妹描述梦境,遂问,纽约可有这样的园子?妹妹答非所问,说什刹海,定会美妙如梦。

  是的,城市化、现代化,不是令城市和大自然两相疏离,而是二者的和谐相济。时风刮过,捎来繁荣,遗下时髦,也温柔地抚慰自然环境,最好,把偌大的城市“吹入”园林之中,让人们做一个酣畅的美梦。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