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科幻之美有“三重境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28日15:39 来源:早报记者 郑依菁

科幻作家丁丁虫讲“科幻审美”

丁丁虫认为凡尔纳的一些小说常以悬念吸引读者,在审美上属于较低层次。

 

  科学与美学有什么关系?“毕加索的抽象派艺术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共通之处,哥白尼日心说最初被承认依据之一是其简洁的美感,而科幻更是通过致 力于探索科学假设中的美学。”科幻作家、翻译家丁丁虫说。作为艺术与科学的交集,科幻拥有令人愉悦的审美元素,而这种元素究竟是什么,成为科幻作家们探讨 的命题。昨天下午,丁丁虫做客民生现代美术馆,在《艺术界》杂志“未来本末”系列教育活动中带来一场“科幻审美”的讲座。在讲座中,丁丁虫认为,科幻也有 不同的审美层次,以悬念和情节来讲故事的属于较低层次,反思人类生存现状则达到了较高的境界,而最令人称道的,则是对整体人类命运的关注。

 

“宏细节”带来的审美愉悦

  《环太平洋》式的科幻大片总能给观众带来愉悦的观影体验,除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外,“宏细节”也是其吸引众人之处,这在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中 都已被成熟运用。这个概念最初由科幻作家刘慈欣提出,意指区别于传统文学中“微细节”的宏大细节描写。科幻文学用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构成的细节或许涵盖了 人类文明史甚至宇宙大爆炸的全过程,这在主流文学中难以被称为细节,但它又有别于历史学家刻板的陈述而显得生动有趣,这正是科幻文学中宏细节的魅力。科幻 短篇经典阿瑟·克拉克《星》的最后那句:“毁灭了一个文明的超新星,仅仅是为了照亮伯利恒的夜空!”便是刘慈欣所认为宏细节的典范。

  在丁丁虫看来,“宏细节”概念的提出意味着科幻作家认为科幻文学是关于整个人类的文学,而不是关于某个具体的人和事件的文学。“曾经有人认为刘 慈欣的人物描写是其最薄弱的地方,但后来我明白了,如果把笔触集中在单个的人身上的话,对整体人类命运的思考就会削弱。淡化人物形象则能够让读者的思绪强 行拓展到人类整体之上。”如此而来,传统文学吸引人的人物被宏细节带来的科学与人类命运的壮观感所替代,成为科幻文学吸引人之处。然而丁丁虫也指出,科幻 文学的魅力与影视仍有差异,后者更加直观,而前者更加抽象,因此宏细节带来审美愉悦的前提是“读者要受过一些科学训练,不然仍然会觉得科幻文学比较枯燥和 空洞,这也是科幻圈子一直比较小的原因”。

 

从乌托邦到反乌托邦

  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到保罗·巴奇加卢皮的《发条女孩》,从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到韩松的《地铁》,科幻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乌 托邦小说到反乌托邦小说的阶段。丁丁虫说:“早先16-17世纪科学启蒙时期,大多数都是乌托邦题材,包括叶永烈写《小灵通漫游未来》是中国1950年 代,这是由时代背景造成的。而现在更多的是科学给人类造成伤害的反乌托邦小说,关于转基因、核战后、世界末日的题材,其实都是对于当下的反思。”

  人们热爱乌托邦小说的原因很容易解释,通过对未来的美好描绘能够让读者产生欣赏愉悦的心情,而反乌托邦小说吸引人之处在哪里?丁丁虫援引一位作 家的话说:“艺术本身会以特有的方式表现痛苦,并进一步把痛苦内在转化为真与美。”反乌托邦小说能够通过反思人类生存现状让读者精神升华,达到更高层次的 审美愉悦,这是人们热爱它的原因。

  此外,科学之美本身也是科幻文学的审美要素之一,科学定律和数学定律本身也拥有迷人之处。丁丁虫列举了曾获日本星云奖的科幻作品菅浩江的《永远の森 博物馆惑星》和国内科幻作家夏笳的《关妖精的人》等书。

  科幻文学批评家罗伯特·斯科尔斯曾说:“如果一个作家把人物设置在火星上仅仅是为了讲述一个牛仔故事,那么他创造的便是明星垃圾:可能无害,但 却是滥用经济手段来支配成熟的审美需求。”因此丁丁虫认为,科幻审美也拥有不同的审美层次,诸如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的《火星公主》和凡尔纳一些科幻小说 常常以制造悬念、紧张感和情节性的手法来讲故事,而并没有达到以关注人类命运为使命的层次,因此属于较低层次。然而,丁丁虫说,这些低层次的科幻作品往往 是年轻读者的入门读物,因此从社会学角度讲仍然具有价值。“我小时候就是靠《火星公主》入门的。尽管我现在再也不看《科幻世界》了,但不能否认其价值。 《科幻世界》曾经的主编杨潇便说过,《科幻世界》就像是一辆大公车,把青少年载到目的地后再开回去,从而培养年轻读者成熟的科学审美观。”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