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经典作家 >> 作品研究 >> 正文

何其芳《画梦录》的思想意蕴探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22日14:57 来源: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林美钦

  1936年7月,何其芳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画梦录》,因其“独立的艺术制作”和“超达深渊的情趣”而获得《大公报》文艺奖。但书评家在肯定其艺术上的成就和影响时,对其思想内容则褒贬不一。的确,在《画梦录》所营造的梦幻世界里,“充满着忧郁和颓废的情调”,[1]179“这个美丽却又忧郁的集子,几乎全部是他的‘倔强的灵魂’的温柔的、悲哀的,或是狂暴的独语的纪录、梦的纪录、幻想的记录。”[2]595那么透过这些“温柔”“悲哀”“孤独”“寂寞”“忧郁”“惆怅”的字眼,能否窥见其蕴含的思想内容呢?

  《画梦录》收录了何其芳1933至1935年间的散文作品16篇,作者写作时终究不过是个20多岁的青年,从小养成的孤僻性格以及早期生活圈子的局限,使他与社会运动和政治斗争相对隔离,因此要求其作品有深广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是不现实的,未免苛求,但字里行间已隐约透射出其进步的思想意义。

  一、真实表现孤独者的内心生活,抒写人生的苦闷、孤独和彷徨

  《画梦录》“本质上都是一位孤独者的自我表现”,[3]197“是孤独者灵魂的独语、内心的梦想、心灵的慰藉”。[4]292何其芳凭着自己的敏锐与细致,深入细致地捕捉到了孤独者内心的苦闷与复杂。在作者笔下,人物是孤独的、寂寞的,“早秋的蟋蟀”是孤独的;马蹄声也是“孤独又忧郁的自远而近”;《墓》中的铃铃是在“寂寞的快乐里长大的”;而“雪麟的影子”也是“孤独的”。特别在《独语》中,作者反复玩味这种孤独感:“设想独步在荒凉的夜街上,一种枯寂的声响固执的追随着你,如黄昏的灯光下的黑色影子,你不知该对它珍爱,抑是不能忍耐了:那是你脚步的独语”“黑色的门紧闭着:一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内,一个永远找寻的灵魂死在门外。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5]13一种“我遗弃了人群而又感到被人群所遗弃的悲哀”[6]169跃然纸上,表达了身处十字路口的知识分子厌倦、孤独、彷徨和探求的心境,其实这也正是当年作者自己苦闷与彷徨的写照。

  《画梦录》是何其芳20世纪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的作品。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白色恐怖笼罩中国,众多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苦闷和迷茫,彷徨于觉醒和迷失之际,徘徊在追求和幻灭之间。他们渴望找到生活的前途和斗争的方向,又缺乏指引和前进的力量,文学成为他们精神的避难所,感情的世外桃源。作者这样追述自己写《画梦录》时的真情实感:“《画梦录》是我从大学二年级到四年级中间所写的东西的一部分。它包含着我的生活和思想上的一个时期的末尾,一个时期的开头。《黄昏》那篇小文章就是一个界石。在那以前,我是一个充满了幼稚的感伤,寂寞的欢欣和辽远的幻想的人。在那以后,我却更感到了一种深沉的寂寞,一种大的苦闷,更感到了现实与幻想的矛盾,人的生活的可怜,然而找不到一个肯定的结论。”[6]168-169此时的何其芳“自己制造了一个美丽的、安静的、充满着寂寞的欢欣的小天地,用一些柔和的诗和散文,用带着颓废的色彩的北平城的背景,用幻想,用青春……”[7]142他以清新的感觉和丰富的想象描写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吟唱着爱情和梦想。《雨前》《黄昏》的郁闷和压抑,《梦后》的怅惘和孤独,都带有一种迷离的色彩,流淌着无端的感伤,较少时代特征。充溢《画梦录》其间的,“多是个人的哀怨、忧郁,对前途的渺茫莫测而造成的彷徨,远离人群后的寂寞、孤独,爱情的憧憬和失恋后的悲怆,”[8]243“我感觉到人在天地之间孤独得很,目睹同类匍匐将入于井而无从救援,正如对一个书中人物之爱莫能助”,[5]21“我的思想空灵并不归落于实地”[5]19。由于生活和思想的局限,他在生活中找不到一线光明、一点温暖,不知道出路在哪儿,忧郁和苦闷潜入他的灵魂,想要回避现实而又不能回避,对一切都厌倦而又不能在人民的疾苦面前闭上眼睛,无所打算而又想“好好地做我的工作。”这一切使《画梦录》呈现出颇为矛盾的面貌。

  《画梦录》真实地反映了处于社会大动荡中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真实心理历程,也是作者当时无限彷徨的真实写照,情感的真实体验,也正因为这样,才赢得了许多青年的共鸣,作品的思想价值就体现在这种“真实”上。

  二、描写幻想和现实的矛盾,作品蕴含美好的幻想和对理想的追求

  《画梦录》涉足的题材不过三类:梦、自然和爱情。

  作者利用“梦”在现实和幻想中建立起一座转化、逃避的桥梁,通过梦境,将自己的现实感情寄托在爱情和自然中,在“故乡的雷声和雨声”“白色的鸭”、黄昏中“沉默的街”和“小山巅的亭子”“岩半腰的松树”等倾注了人的感情色彩的自然景物中抒发自己的愁绪,编织一系列至纯至洁、“美丽而忧郁”的爱情故事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如《墓》中雪麟整个的期待和幻想都是一场梦,是一场白日情感的历险,《秋海棠》中将思妇幻化成秋海棠的奇异描写,《哀歌》里“我们那些年轻的美丽的姑姑”的“无望”的期待,而《黄昏》则更深沉而坦白地表达了失恋的青年的寂寞与感伤:“看见第一颗亮着纯洁的爱情的朝露无声地坠地”“这沉默的街,自从再没有那温柔的脚步,遂日更荒凉,而我,竟惆怅又怨抑的,让那亭子永远秘藏着那未曾发掘的快乐,不敢独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萦系的道路了”。在作品中,作者企求爱情,在现实中的作者却遭受了初恋的失败。在不合理的社会中,温柔的、幸福的、圆满的爱情事实上是寻觅不到的,只好在幻想中求得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的满足。

  何其芳早在少年时代就感受到了理想和现实的两难抉择。他从小生活在四川万县一个封建大家庭里,虽得到祖母和母亲的溺爱和庇护,有过童年的天真和欢乐,但冷酷的家庭教育、枯燥乏味的私塾生活和黑暗的社会环境给他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12岁起他苦读古代文学书籍,生活在“想象里的国土”,后在安徒生童话的启迪下,他开始追求“美,思索,为了爱的牺牲”,这三个思想支持他走完了漫长寂苦的早年人生道路。

  到了大学时代,他的生活就愈加明显地出现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出现在文学书籍里和我的幻想里的世界。那个世界是闪耀着光亮的,是充满着纯真的欢乐、高尚的行为和善良可爱的心灵的。另外一个是环绕在我周围的现实的世界。这个世界却是灰色的,却是缺乏同情、理想,而且到处伸张着堕落的道路的。我总是依恋和留连于前一个世界而忽视和逃避后一个世界”。[9]186

  何其芳把大学时期写的散文命名为“画梦录”蕴含深义,作品虽有悲哀、忧郁和苦闷的情绪,但却滚流着炽热的情愫,也洋溢着美好的幻想和希望。他“画梦”,其实也就是对美好的幻想和理想的一种追求,对幻想世界的留恋和向往也正蕴含着对现实的否定和对理想的追求。“我只承认《画梦录》是一片荒芜的旷地”“而事实上那里不过是一片荒芜缺乏人迹的旷地,而且从那里,越来越明显的,越来越宽阔的,越来越平坦正直的道路就开始出现”,[6]168他是怀有希望的,正如在《梦后》所写的:“在万念灰灭时偏又远远的有所神往,仿佛天涯地角尚有一个牵系。”这也是在给人以希望。虽然,作者的幻想缺乏坚实的基础,作者的理想却是积极的,催人向上的。

  三、积极思索人的命运,表达对人生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画梦录》中,作者常常处在“思索”之中,他要“思索人的命运”、思索人生。如他自己所说的,“虽说我对于我所碰到的问题都认真思索,而且有了我的见解,我的思想的一部分是幼稚的,错误的。我思索得非常迟钝。然而真理只有一个,不管我走得多么缓慢,走了多少岔路,我终于走近了它……”[6]168作者在《炉边夜话》中也这样说:“错误的奔逐也是幸福的,因为有希望伴随着它。”基于这种思想,他在《画梦录》中,不断探索,刻意创新,虽然他曾遭遇了寂寞的生活、失败的爱情、开除学籍等一系列人生挫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觉得前途黯淡,更没偃旗息鼓,他仍饱含激情地探索散文的艺术美,依然积极不懈地创作《画梦录》,而且“他没有只沉醉于艺术形式的追求,他还要探索人生更多的意义”。[10]356

  何其芳在《给艾青先生的一封信》的末尾提到“我收到了一个并不认识的青年朋友(我愿意称他为朋友)从浙江寄来的一封信。他说他在关心着我,而且他给了我这样一个形容词:‘热情’。”“我在思索着:为什么他能够感到我是热情的,而书评家们却谁都没有找到这个字眼呢?”在《画梦录》中,我们可以寻觅到作者思索的痕迹,发现一种被压抑住的无处可以奔注的热情。“我尝窥觑,揣测许多热爱世界的人:他们心里也有时感到极端的寒冷吗?历史伸向无穷像根线,其间我们占有的是几乎无的一点:这看法是悲观的,但也许从之出发然后觉世上有可为的事吧。因为,以我的解释,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5]17“我到哪儿去?旅途的尽头等着我的是什么?我在车厢内各种不同的乘客的脸上得着一个回答了:那些刻满了厌倦和不幸的皱纹的脸上,谁要静静地多瞧一会儿都将哭了起来或者发狂的。”([5]1他深刻地意识到:“当我们只想念自己时,世界遂狭小了”。[5]18“我仿佛知道一个真理,唯有在这地上才建筑得起一座乐园,唯有用我们自己的手,但我总甘愿生活在最荒凉的地方,冰天雪地,牧羊十九年,表示我一点忠贞之心。”[5]47“对于谁呢,这忠贞之心?对于人生。”[11]237“对于人生我实在充满了热情,充满了渴望,因为孤独的墙壁使我隔绝人世,我才‘哭泣着它的寒冷’。”[11]237“对于人生,现在我更要大声地说,我实在是有所爱恋,有所憎恶。并不像在《画梦录》的代序中所说的,‘对于人生我动心的不过是它的表现’。”[11]238谁还能在悲观厌世时还饱含热情地创作,并“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11]236呢?当我们细读这些精美的篇章,透过有时如梦一样朦胧的轻烟的笼罩,我们会看到何其芳是“带着热情和梦想谈说着人类和未来”[7]150“希望和我同样寂寞的孩子也能从它们得到一点快乐和抚慰。”[7]143可见,即使何其芳走了一条“太长、太寂寞的道路”,虽然憎恶,但他依然深爱着这个“寒冷”而美好的世界。他在发现、在渴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话语虽不乏“悲观”“感伤”的情绪,然而其文章总的基调依然是积极向上的,充满着满腔热情的。

  对情感的真挚抒写,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人生的热情态度,使得他的作品无论在取材上,还是立意上都显示出催人奋进的进步意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