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从心海到沧海:这个“海底”有多深?——访加拿大华裔女作家李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22日10:1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闵捷)近日,加拿大华裔女作家李彦创作的长篇小说《海底》在北京举行发布仪式,多位文学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加拿大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参加了新闻发布会。一头利落的短发,一袭草绿色的套裙,上世纪50年代中期出生在北京的李彦,虽旅居海外已26年,却依然保持着字正腔圆的北京味儿。而她炯炯的目光中,则多了几许曾经沧海的大气与犀利。

  李彦于1987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赴加拿大留学,1996年出版了她用英文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浮萍》,该书当年就获得了加拿大全国小说新书提名奖,次年李彦又获得了加拿大滑铁卢地区“文学艺术杰出女性奖”。作为作家的李彦,一举成名。之后她又用英文创作了长篇小说《雪百合》,此次这部刚出版的《海底》,就是根据英文版《雪百合》重新译写完成的。这一脉相承的两个长篇,虽然各自独立,但“实际上是上下篇的延伸关系”。李彦说。

  《红浮萍》——既见证历史,又见证人性

  “我原来没想过要当作家,是有太多的东西不吐不快。”李彦依然保持着北京人快人快语、开朗爽快的性格。“我在加拿大读的是历史系,时常有老师和同学问起我关于‘文革’那些事,我就给他们讲一些我的故事。有一次我的导师忽然问我:为什么不把这些写成小说?我一愣。”而真正让李彦她下决心写小说的,是她特殊的身世以及因此在“文革”中坎坷的经历,虽然那时她只是个小女孩。

  在毕业后打工谋生的6年里,她白天工作,晚上写作,30万字的英文小说,靠着她超强的毅力和勤奋,饱蘸激情,一气呵成。

  《红浮萍》是一部情感厚重的家族小说,该书透过女儿的视角,叙述母亲和祖母及大家庭的历史。三代女性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的背景下,经历家族纷争、社会动荡、政治迫害、婚姻变故、情感纠葛、物质匮乏、信仰危机等等。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触,紧贴中国现实,描绘出一个小家庭在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下的风雨飘摇。那些分分合合、恩恩怨怨的苦乐年华,在女作家细致入微的体察之下得以原汁原味地朴实呈现。

  因为这本书,1997年李彦被滑铁卢大学聘为教授,主讲中国历史、文学和文化,后又担任该校孔子学院院长。她个人的生命轨迹也从此改变。

  《海底》——“移民潮”下的人生百态

  如果说,《红浮萍》透过一个女子的视角从一个家族的沧桑写出了一个大时代,那么《海底》则是透过这个走出国门、漂在海外的女主人公的视角,洞悉那些沉浮在“海底”世界里的众生相。

  《海底》以女主人公江鸥在加拿大的奋斗故事为主线,描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尤其是华裔移民在新环境下寻找心灵归宿的经历。小说主要描写了多种文化碰撞中的底层移民生活,故事人物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但都得面临生活的挑战。有趣的是,小说中人物的名字几乎全部是海洋生物,如江鸥、珊瑚、红藻、银嫚、蓝鲸、老蟹等,形形色色,具有鲜明的隐喻色彩,表现了“海底世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凸显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海底’这个名字是相对于‘海归’和‘海待’而言的,有些人归来,有些人还在停留等待,而我想说的是那些沉默在海底的人。”李彦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他们不是那些已经浮出水面的成功人士,他们依然沉在底层,为生存、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倔强地挣扎”,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说,《海底》记录了这一代移民海外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留学热乃至后来的移民潮,30多年间从移民到海外的人数达到千万量级,如今侨居海外的华人总量达到近5000万之众。“他们在西方文化中怎么寻找到两种文化相沟通的东西,这是李彦很重要的思想线索。”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贺绍俊说。

  由于直接用英文写作并两次获奖,李彦的作品在加拿大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加拿大文学教授和评论家Judith Miller评论说:“李彦小说中的人物刻画极为传神。她笔下的爱情,时而错综复杂,时而和谐美妙,时而令人难以解脱。她富于观察力,冷静地审视着三教九流,芸芸众生,将傲慢、虚伪、尔虞我诈尽收眼底。”

  《海底》的结尾,女主人公江鸥创作的小说几经周折,终于被出版社接受了,她欣喜若狂。这不正是现实中《红浮萍》的创作经历吗?李彦把她的故事又圆了回来。生活中某些意外的好消息,是一生的惊喜,永远刻骨铭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