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书讯 >> 正文

《故宫百宝》图册出版 收录故宫人最喜爱的文物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21日09:43 来源:光明日报

  近日,《故宫百宝》图册出版发行。它既是“故宫人最喜爱的文物”评选活动的成果,也是公众了解故宫藏品精华的一种新渠道。“评选活动的目的是更好地传播故宫文化,宣传故宫文物藏品,研发故宫特色文化产品。”故宫博物院经营管理处处长杨晓波向记者介绍了评选的目的、流程和标准。

  据介绍,故宫学术委员会全体20位专家及特邀的两位设计师担任专家评委,从故宫的26大类文物中推荐出10类文物,每位专家再从10类中推荐出10件文物,根据得票数,从院藏的180余万件文物中最终确定115件(包括得票数相同的)作为候选文物。

  文物的评选有6项标准:应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具有独特性、经典性、象征性;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在同类文物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和欣赏价值,图案或造型美观;具有宫廷文化特色,体现皇家藏品特点;具有易于提取、转化文化元素的特性,适合研发故宫文化产品。

  经过专家评委推荐、候选文物入围、职工和志愿者投票等三个阶段,故宫人最终选出了自己最喜爱的11件文物。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告诉记者,此次评选旨在充分利用故宫丰富的文化资源,研发出优秀的博物馆产品,使观众能够通过购买文化产品的方式“把故宫带回家”。他表示,这次活动还是一次文物知识普及,使故宫职工和志愿者对院藏文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根据得票数多少,故宫人最喜爱的文物共评出11件(《冯承素摹兰亭序卷》和《伯远帖》得票数相同)。

  定窑白釉孩儿枕(宋)

  宋代是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当时各地出现了许多具有不同风格特色的名窑。其中北方瓷窑——定窑的瓷器一度作为北宋的宫廷用瓷,对后代瓷器有很大影响。定窑古遗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燕山村一带,曲阳宋属定州,故称“定窑”。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孩儿枕,高18.3厘米,长30厘米,宽11.8厘米,胎体厚重,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略泛象牙黄色。外底素胎无釉,有两孔。孩儿的形象与北宋时期画家苏汉臣所绘《秋庭婴戏图》《杂技戏孩图》中的婴孩形象如出一辙。整件作品凝聚了古代匠师艺术创造的高超水平,瓷塑造型饱满,雕琢线条流畅,面部细部刻画极为传神,生动地表现了孩儿形象的姿态和特征,堪称中国古代瓷器中一件精美绝伦的名品。

  拓展阅读

  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各收藏有一件定窑白釉孩儿枕,两件造型近似,但衣着纹饰不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底部刻有乾隆三十八年御制诗《咏定窑睡孩儿枕》:“北定出精陶,曲肱代枕高。锦绷围处妥,绣榻卧还牢。彼此同一梦,蝶庄且自豪。警眠常送响,底用掷籖劳。”(《御制诗四集》卷十三)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年(1773~1775年)曾多次提看“定瓷娃娃凉枕”,并下令为其配制木座、锦垫,可见对孩儿枕的喜爱,而在乾隆咏定瓷的御制诗中,以孩儿枕为题材的多达11首。

  金瓯永固杯(清)

  清代制造,金质,高12.5厘米,足高5厘米,口径8厘米。杯直口,圆体,鼎式,三足。杯身錾满缠枝宝相花纹,花芯以珍珠及红、蓝宝石等镶嵌而成。两侧有夔龙形耳,龙头上分别嵌饰大珍珠。三足呈象首式,象鼻卷曲为足尖,象牙纤细,镂空于旁。外口边錾刻回纹一周,并于一面中部錾刻篆书阳文“金瓯永固”铭,另一面錾刻“乾隆年制”款识。金瓯,即金制的小盒,珍贵而坚实。古人往往用金瓯喻国土的完整、国家的繁荣。

  除夕子夜时,清宫中要举行元旦开笔仪式,金瓯永固杯为皇帝专用的盛酒器具。皇帝将“屠苏酒”(相传是依据华佗之方酿造,元旦饮之可祛恶避邪)注入杯中,陈于案上,在烛光之下,书写新春喜帖,祈求平安健康与国家繁荣。

  拓展阅读

  众所周知,乾隆在做了六十年皇帝后让位给嘉庆。历史上的“乾隆”年号,也只用了六十年,但这只杯子明明铸造于嘉庆二年,却仍打上了“乾隆”的年款。这是因为,乾隆退位后,为了表示对他的尊崇,宫中仍然使用乾隆年号,包括他本人使用的历书,上面依旧按照乾隆而不是嘉庆纪年。只是这只杯子,也只有一次被乾隆使用的机会了。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元)

  通高13.9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13.5厘米,系清宫旧藏。炉铜胎,圆形,鼓腹,象首卷鼻耳,圈足。炉颈部浅蓝釉地,饰黄、白、红、紫四色菊花12朵。腹部宝蓝釉地,饰红、白、黄三色掐丝珐琅缠枝莲花6朵。腹下饰莲瓣纹一周。

  此器釉质莹润,有的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珐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是一件高水平的元代掐丝珐琅作品。唯其铜胆、双象首耳和圈足为后配。

  拓展阅读

  如今“景泰蓝”早已成了掐丝珐琅工艺的俗名,一提起这个古色古香的名字,人们就会想到通体金丝彩釉、富贵气十足的金属胎掐丝珐琅器。

  但据专家考察,明景泰年间的许多掐丝珐琅器并非当时烧造,而是前代器物的改造。这件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就是景泰年间改造的元代珐琅器,炉的錾花内胆、底足与两只卷鼻象耳才是景泰朝工匠的后配。景泰朝的工匠借元代珐琅的高品质为自己在中国工艺史上赚得了“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的美誉,以至金属胎掐丝珐琅也被冠以“景泰蓝”之名。然而其中相当一些其实是改造过的元代珐琅器珍品,比如故宫这件精彩的掐丝珐琅炉。

  《冯承素摹兰亭序卷》(唐)

  《冯承素摹兰亭序卷》,唐代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勅摹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兰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

  拓展阅读

  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中对此卷作如是评点:从书法上看,娟秀特甚,稍乏王羲之“雄强”之气,但从另一方面看则还有一定的接近“茧纸”原帖的地方,确然略胜于世传另外那些临摹本墨迹以及石刻传拓本。本帖行款前后左右映带,欹斜疏密,错落有致,通幅打成一片,为任何摹本中所未曾见到的。本帖点画种种特点,我以为可能大都是保留原帖中的原样而仿摹下来,不能是凭空胡造的,所以它有一定的“存真”的优点,高于传世各种其他摹刻本。本帖神气又比较生动,细看乃是摹临结合,将字形先勾一轮廓,再依勾形对看原迹临写,其细微末节特点之处——如贼毫、叉笔等,则再仔细描补而成。所以一方面细节特点不失,一方面又较生动。粗心一看,几乎要当是放笔直书的,无怪季因是(按:明末收藏家季寓庸字因是)会上陈定(按:陈定,字以御,明末人)的当,以为真是“昭陵祖帖”重现人间了。

  大禹治水图玉山(清)

  大禹治水图玉山,清代乾隆年间制作,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约5330公斤,以新疆和田密勒塔山青白玉制成,下面承以铜嵌金丝山形座。玉山雕刻着崇山峻岭、古木丛立、洞壑溪涧;大禹在正面山腰上亲自劳作。追随他的民众,有人用锤打,有人用镐刨,有人用杠杆捶击,凿石开山,使水就下。这幅生动活泼表现大禹治水之伟大的劳动图景,是按着玉材天然形势,给予艰巨的艺术加工而造成,堪称稀世珍宝。   拓展阅读

  宋代著名美术评论家郭若虚所著《图画见闻志》等史料记载:隋唐五代时期的著名画家展子虔、吴道子、顾恺之等都曾经创作过《大禹治水图》,以纪念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但因年代久远,这些画作都已经无法见到。

  目前被人们广为熟知的《大禹治水图》,是清宫旧藏,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根据记载,它是宋代的一位佚名画家所作。画面精心描绘了大禹领导人民凿石开山,刨沙筑渠,疏通河道,导流洪水的宏大场面。它就是《大禹治水图玉山》的蓝本。

  田黄三联玺(清)

  清代制造,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厘米,边长2.6厘米;中“乐天”,椭圆形,高1厘米,长径3厘米,短径2.3厘米;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厘米,边长2.6厘米。此联玺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所镌,系由一块相当大的田黄石雕刻而成,三玺之间由田黄石链连接,显示出雕刻者极高的造诣和工艺水平。   此三联玺雕刻精绝,原是乾隆帝御用宝玺中的精品,常钤盖于御笔书画上,以后各帝亦十分珍视。

  拓展阅读

  在明朝田黄石被称为“黄石”,未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至明末才引起当地名流的注意。据施鸿宝《闽杂记》记载:“明末时有担谷入城者,以黄石压一边,曹节憨公见而赏之,遂著于时。”田黄石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身价陡增是进入清朝的事。

  乾隆皇帝自称梦见玉皇大帝赐他田黄石,并赐书“福、寿、田”三字。大概是因为福建寿山所产的田黄石,喻上天所赐“多福多寿,王土广袤”,可以引申为大清江山为上天所赐。为此,乾隆皇帝大量收藏田黄石,多用田黄石治印。田黄石的身价,一发而不可收拾。有郑洛英《无题》诗可证:“别有连城价,此石名田黄。”

  莲鹤方壶(春秋)

  春秋后期青铜器,高122厘米,宽54厘米,重64公斤。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方壶形体巨大。壶上有冠盖,长颈,垂腹,圈足。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镂雕莲瓣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引吭高歌的仙鹤。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上出器口,下及器腹。壶体四面以蟠龙纹为主体纹饰,腹部四角各攀附一飞龙。腹部四角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虎,倾其全力承托重器。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有了飞速发展,如“失蜡法”的发明等。但这一阶段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成就并不仅仅体现在创新上,对于一些优秀的传统工艺,也予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如“分铸法”。这个方壶的仙鹤、双龙耳与器身主体即采用分铸法,既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技术,也反映了当时青铜器上动物造型肖像化的潮流。该器曾被郭沬若先生誉为春秋时代之精神象征。

  紫禁城角楼(明清)

  紫禁城垣四隅之上各有一座角楼,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重修。角楼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于皇宫的防卫设施。   角楼俗称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角楼从墩台下地面至角楼宝顶高27.50米,由多个歇山式组成复合式屋顶,覆黄琉璃瓦。上层檐为纵横相交四面显山的歇山顶,正脊交叉处置铜鎏金宝顶。檐下施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二层檐四面各加一歇山式抱厦,四角各出一条垂脊,多角搭接相互勾连,檐下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下层檐四面采用半坡腰檐,四角出垂脊,用围脊连贯,檐下重昂五踩斗栱。下层檐和二层檐实际上四面各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加垂脊集合在一起的屋顶形式。角楼采用减柱造做法,室内减去四根立柱,扩大了利用空间面积。在房屋构架上采用扒梁式做法,檐下梁头不外露,使外观上更加突出装饰效果。

  《极乐世界图轴》(清)    

  清朝乾隆年间制作,丝质,苏州织造,纵448厘米,宽196.3厘米,系清宫旧藏。彩织《极乐世界图轴》,是一幅根据佛教经变故事画,用彩色丝织成的,内容出自“西方净土变”。

  拓展阅读

  彩织《极乐世界图轴》,从本幅到装池的上下边绶带部分,均为通幅贯梭织成。全幅用十九种不同颜色的彩色纬丝同时织制。制作这样内容复杂、形象丰富、色彩多变、结构严谨的巨幅绘画性的织成彩锦,工艺技术上的难度是很大的。这件织成彩锦图轴需要有精通画理的“挑花”工人挑制“花本”,由“机工”装配专用织机上的提花装置,再由“挽花”工人与织工配合制作。据记载,苏州在明宣德年间就织造过这类画轴。彩织《极乐世界图轴》,是清代苏州织造府管辖下的“高手”和“巧匠”的精心杰作,亦反映出乾隆时期苏州织成锦技术水平之高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