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新闻 >> 正文

马原:先锋这顶帽子我挺受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19日10:19 来源:羊城晚报 何晶

  8月15日晚,位列中国当代小说“先锋派五虎将”的作家马原来到广州方所书店,向读者讲述心目中的文学经典,分享他停笔后又再度出山的创作历程。

  面对台下众多到场的读者朋友,有些感动的马原在演讲后起身,给读者深深鞠了一躬。就在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马原老了。

  读过经典的人生是不一样的

  17顿午饭钱换一本《红字》

  马原今年正好60岁,由于身体抱恙,他已多年没在同济大学开过课。讲座一开始,他坦言自己有些紧张,稍作停顿后才开始与读者分享他心中的文学经典。

  “读过经典的人生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哪怕一辈子只读一本经典,读细些精些,他的人生都会因此而不同。”说起熟悉的文学作品,放松下来的马原开始滔滔不绝。“正常的人生可能不会遇到一部经典作品里所呈现那么严峻的问题,而你能在作品里获得另一种人生体验。”

  1964年,念小学四年级的马原迷上了阅读。他家住在辽宁锦州铁路图书馆边上,由于父亲和馆长关系好,给少年马原办了借阅证。从此,马原开始了疯狂的阅读。虽然图书馆并不大,但对当时仅11岁的他来说,那简直就是无边无际的文学海洋。图书馆每次只能借五本书,他就按照架上的书本顺序借着看。刚开始一周借五本,然后慢慢压缩时间,加快阅读速度,最后发展成两天就借五本。在年少的岁月里,他读完了《静静的顿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一系列经典作品。

  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当时备受推崇的是高尔基、肖洛霍夫这样的作家,直到有一天,马原读到了霍桑的《红字》,他才明白现有教育对文学的理解有问题。“高尔基他们也许并没有我们的文学史中说的那么重要,在整个世界文学历史中,他们几乎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读到《红字》时特别惊讶,它只有16万字的篇幅,但拿它和100万字的《静静的顿河》相比,我忽然觉得,后者有些微不足道了。当年我才11岁,那是我第一次领略到伟大的经典名著的力量。”

  马原已经在不止一个场合说过他最爱的书就是《红字》,当年为了得到这本1957年出版的小说,马原把它从图书馆给“偷”了出来。按照图书馆的规定,书籍遗失了必须双倍赔偿,这本《红字》定价8毛5,他赔给图书馆一块七,这也是当年他17顿午饭的钱。马原说,就是从这部《红字》开始,他走上了个人的文学道路。

  马原回忆起二十七八年前,他刚认识余华,余华就开口跟他借《红字》,“就想看看这书到底有没有你说的那么神”。马原很犹豫,“这可是我珍藏的宝贝啊!当年住在不同城市的两人要见面可不容易,你还得约好要带上书来见我,实在是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还回来”。考虑良久,他还是豁出去把书借给了余华。1991年,搁下小说写作的马原斥资百万元采访120多位中国老中青作家,拍摄电视专题片《中国文学梦——许多种声音》。拍到余华时,余华问他,“马原你还记不记得当年你借我《红字》的时候,生怕我不还给你,跟我要了好几次?老实说,我当时确实不想还给你!”面对马原的镜头,余华骂了句粗话,接着说:“要是哪天我也能写出这么经典的书就好了。”  

  “小说家的年代彻底过去了”

  从无与伦比到社会百业之一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这是多年前小说《虚构》的开头,而这个开头,已然成为贴在马原身上的某种传奇标签。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写小说,到1991年宣布“小说已死”引得文坛哗然,马原渐渐隐退写作江湖。

  在停笔的这20年里,他在同济大学做老师,教学生读小说和写作;他整理上课讲稿,包括《小说密码》、《电影密码》等;他自掏腰包拍了《中国作家梦》,但没人愿意为这部片子埋单和播出,片子至今收在库房;他还混过影视圈帮人写剧本,但因种种原因没拍;他甚至还当过房地产公司的执行董事,做了不少大项目。

  直到2012年,马原带着长篇小说《牛鬼蛇神》高调回归,再度迅速引起文坛关注。在接受采访时,马原曾说,“我只能说,我的回来,连自己都感觉意外”。生过一场大病,趟过生死线后,马原忽然又有了强烈的言说欲望。“我想,无论干什么工作的人,他生了大病后也是个哲学家。而我不巧又是个写小说的,小说是我的方式,我没有办法,只能以写小说的方式回来。”

  在讲座现场,马原对20年前在课堂上提出的“小说已死”观点做出了回应——他所说的小说已死,指的是作为公共艺术的小说死了。小说已经有过整整两个世纪的辉煌,小说和小说家曾在社会三十六行中占据无与伦比的地位,占据太大的话语权。“21世纪不可能再出现小说的黄金年代了,小说家的年代彻底过去了”。

  马原说,整个十九世纪是文学的黄金世纪,而二十世纪只有30年代和80年代的其中几年是黄金时期,“我们今天来到二十一世纪,小说还有可能迎来那样的黄金世纪吗?肯定没有。” 他认为,今天的小说家只不过是社会百业中的一业而已,远远没有十九世纪小说家那么高的地位。“在我们这个时代,小说家的社会地位也许和一位工程师相当,和商场里的班组长相当,和公司里的部门经理相当。我也因此说,小说家的世纪,已经彻底过去了。我们有的只是十八、十九世纪以来,文学历史留下的浩如烟海的经典,这是人类文明历史带给我们的文学遗产,也正是这丰富的馈赠让文学的历史继续。”  

  我们都是小说文体的革命者

  先锋小说家们没商量没开会

  马原发表于1984年的《拉萨河的女神》,被认为是大陆当代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马原的小说所显示的‘叙述圈套’在那个时间成为文学创新者的热门话题”,“重视‘叙述’,应该说是‘先锋小说’开始最引人注目的共通之处,他们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这是北京大学洪子诚教授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对先锋小说的评价。

  作为先锋文学的领军人物,马原和格非、余华、苏童、洪峰被称为“先锋文学五虎将”,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真正被定位为先锋小说家,则是在20世纪行将结束之时。“人们习惯在时间的节点上缅怀历史,在世纪之交,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在梳理历史时,给了我们‘先锋’这样的帽子。”

  现场,马原被读者问及对“先锋文学”的理解,他强调这并不是有意识的集体主张。“尽管当时的小说家经常会出现在同一个笔会中,大家都熟悉,彼此都是好朋友,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我们当年可没讨论说,咱们几个弄一个主义,弄一个流派吧。我们一次这样的会也没开过,一次这样的话题也没讨论过,但是,后来我们被同一顶帽子扣上了,大家都叫先锋小说作家。”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马原对先锋小说没有自己的看法。“我们都是小说文体的革命者,破坏既有文体,对新文体有尝试和贡献。所以,尽管‘先锋作家’这个概念不是我们自己提出来的,我还是觉得这顶帽子挺受用的,这等于是在表扬你,你做的尝试和努力,历史认可,所以才给我们这顶帽子。我一点也不反感,挺受用的。”

  继去年推出长篇小说《牛鬼蛇神》后,今年马原又出版了新作《纠缠》,与此同时,余华推出《第七天》,苏童出版《黄雀记》,这三部作品在题材上都走向了传统。面对先锋作家是否集体转向现实主义的疑问,马原说,“恰巧我们都出了书,所以老被问,是不是你们先锋小说家都约好了?我想说,当年先锋小说家们没商量,也没开会,这回我们也没商量,没开会,只是我们都在写。”

  链接

  马原,1953年生于锦州,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作品包括中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虚构》,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牛鬼蛇神》、《纠缠》等。

  何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