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尚随刚 张永胜:崖畔盛开木瓜花(报告文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19日09:15 来源:人民日报 尚随刚 张永胜

  一

  5月的吕梁,满目苍翠,绿杨城郭,郁郁葱葱。 “北来黄河一曲水,划断中原太华山。”黄河在这里一直由北向南流去。出城朝北30公里外,便是方 山,其境内,北武当山是国家风景名胜区,山上奇石巍峨,怪石如林,唐宋时已是我国著名的道教胜地。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山峦重叠,沟谷交错。关帝山中的褐马鸡,为世界珍奇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有新石器遗址、左国古遗址,气势恢宏的秀容古城、皇姑岭胜景。

  方山是革命老区,历史的长河载走多少如烟往事,往昔染血的黄汾两河日夜奔腾,唱不完的是一曲曲英雄赞歌。

  方山水沟村的吕民强记得,方山解放是在1949年5月份,“那时我年龄还小,记得最清楚的是长在窑洞崖畔上的白木瓜吐蕊扬花、芳香四溢。听老人们说,这种野生植物因长在山崖畔,无雨少水,没墒缺肥,开这样好的花实属罕见。那一天中午,山下传来一阵又一阵敲锣打鼓声,山路上不断从各村涌出的人们, 摇着用纸糊的小红旗,喊着庆祝解放的口号,从那时起,水沟村百姓便告别了提心吊胆、逃荒流浪的日子。”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当地群众却一直没有摆脱贫困的生活。在方山,一首当地民谣折射出了当地的自然条件:“说方山,道方山,方山就在吕梁山。东有山,西有山,四面八方尽是山。有土山,有石山,沟沟洼洼都是山。”

  水沟村位于县城东北隅,全村174户人家分散于两里多长的半山腰间。从山底一条45度的斜坡、仅半米宽的小道攀援而上约300米左右,才能到吕 民强家的院子。三面残破的窑洞坐北朝南,中间是吕老汉和老伴住所,土炕上三床被褥、一个水缸、一台老旧的17寸飞跃牌电视机、两个粮食柜、一对木桶便是他 们的全部家当。东窑是个牲口圈,简陋的西窑是儿子吕顺泰的住所,摆放着农具,出了窑洞不足10米便是悬崖,崖畔是用山上的杂木围起来的木栅栏,但也时有小 牛犊冲破栅栏,掉入悬崖的事发生。

  吕老汉说,安稳日子过上了,而走向富足的生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儿子在外打工出事,去世了。小儿子吕顺泰知道家境不好,放弃了1992年 的高考,他深知上大学的学费、生活费都会为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学校班主任曾先后三次追到家里劝说,他告诉老师:“我走了,家里的地怎么办?年迈的父亲、 母亲怎么办?这是现实的问题,我不能不管。” 

  放弃学业彻底改变了吕顺泰的生活。

  该是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吕顺泰的婚事摆在了吕民强老两口的心坎上,第一个对象就选在相邻的积翠乡。女方看见高大英气、朴实健壮的吕顺泰没有任何意见,1994年端午节,女方骑着自行车来到了山下,瞧着高悬在半山腰中的吕家望而生畏,这个连自行车都推不上去的地方,今后可怎么生活呀?到了吕家,看着窄小的院落,这山下的庄稼怎么往上挑,这山里的照明怎么还没扯上电?生娃了村里也没个卫生院,遇上头痛脑热怎么办?附近也没个商店……姑娘虽然留恋顺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往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没有梧桐树,哪能招得凤凰来。恶劣的自然条件、闭锁的山村经济,没有任何前景,吕顺泰的心事越发沉重。几番下来,婚事一直拖到30岁,没有任何着落。

  顺泰万念俱灰,婚事不论谁再提,他是一字不答。日子也越过越恓惶。

  转机来了!2010年8月,这天吕老汉正在打工单位守夜班,忽然从收音机喇叭里传出播音员清脆的声音:“山西省目前有28万人口处于贫困家庭。 山西省委、省政府要求三年间农村实行两轮五个全覆盖,要使贫困农户移民下山,尽快走向致富道路。”又没过几天,和他一起打工的年轻人告诉他,近一个多月时 间里,省委领导已经相继4次来到吕梁了,和当地领导探讨的事情大多是交通道路、人畜吃水、卫生防疫、移民安居工程等等。

  到了9月底,村里人捎信给他,让他回村填表。“县财政局给钱,县扶贫办统计现有人口,造册子说建房子的事呢。”吕老汉喜形于色,回到村里已是晚 上9点多了。偌大的村委会已挤满了近百名村民,大家在县财政局、扶贫办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开始了登记、造册、填表。县财政局主要统计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 的工作就是给这些统计出的老人上低保。县扶贫办主要登记全村现有人口、需要移民新居的实用面积,并且坚持把“向哪搬,如何搬”的选择权交给群众,做到因地 制宜、区别对待,确保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那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大家热情非常高涨,开会时踊跃积极。村里并不多的高中生吕顺泰也参与其中帮助群众制表、填表。几番商讨,多方论证,县财政局、扶贫办用了12个夜晚最后经全体村民同意把地址选在了距县城1公里的地方,征用了糜家塔和津良庄的土 地。2010年10月水沟村移民新居工程终于破土动工,从此后,县财政局、扶贫办同志和该村便结下了不解之缘,“用废寝忘食、栉风沐雨这样的词汇描述他们 的辛苦一点都不为过。”吕顺泰如此说道。

  几番努力,几番辛劳,汗水终于变成了成果。2011年五一节日前夕,移民新居竣工剪彩,吕顺泰一家属于第一批搬迁。这一天,表舅、表哥、表姐在 山下一下开来了三辆三轮车,从家里刚刚搬出几件家具,一阵清风扑面而来,随之飘散着清香,吕顺泰高兴地喊起来:“爹,崖畔上的白木瓜花开了!”

  搬下了山,大家生活有了希望。吕顺泰凭着聪明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在县城里打工,每年收入大约在6万左右。婚姻也不发愁了,很快找了个小他十岁的姑娘。全村30多个光棍,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新家。

  二

  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知道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就业、就医、就学、养老还有很多困难,社会上还有多少“零就业”家庭、困难家庭,才能知道老百姓当前对改善民生是多么期待。

  山西省委一位领导干部下乡,村里的农民问他:“你说我能有办法跳出这个穷窝窝吗?我也出去打过几年工,每年下来还是两手空空。现在给村里放羊, 倒还能落下几个钱。可只够种庄稼买肥料的,哪有钱娶媳妇?我们这山坳里,三十几岁还没媳妇呢,农村那些离婚的女人,都不会再嫁到我们这穷地方来。”

  那位领导干部说:“每次下乡归来,我都会重复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有多少双期待的眼睛看着我们。要让更多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还在沟沟壑壑中的农民,还在棚户区中的职工,能够分享到改革发展的实惠和成果!”

  2010年前山西省仍有20多万群众没有摆脱贫困。农村经济仍处于欠发达状态,特别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严重缺失。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核心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尽快解决山西省城乡发展差距大、农村公共服务滞后这一重大民生问题。山西省对农村公共事业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实施了 “村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全覆盖、村卫生室全覆盖、人畜吃水全覆盖、水泥(油)路全覆盖、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农村便民连锁店全覆盖、农村体育场所全覆盖、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十个全覆盖”。

  实现这十个全覆盖绝对不是泛泛的一句空话,它关系到百姓生产的发展、生活的质量、环境的变化、小康社会的进展。

  4年多来,山西省数万名机关干部深入一线,下乡住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上下全力推进“全覆盖”。

  三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诉求,实事要办在民心上。

  运城市盐湖区委书记王志峰说:“我们就是要把群众引上致富之路,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

  王志峰是2011年任区委书记的。他在旱塬地区的三路里调研抗旱保麦情况时,老农焦大科告诉王志峰,三路里都是无法浇水的旱塬麦田,碾压可以防止水分流失和有效保墒。现在各家各户没有牲口,过去用的石碾子也早就没有了,农民又不愿意一家一户去购买。如何帮助农民解决这些生产中的困难?县财政当即 投入10万元,在两天时间内赶制出50台铁碾子,下发到旱塬村,又选调50名拖拉机手,统一开展抗旱作业。这一举措受到了农业部前来督导检查领导的好评。 从此,相距市区30余里的旱塬贫困村山门村成了王志峰的联系点,村主任贾小平院落中的一面窑洞就是他的卧室。

  已近夏季了,按照正常年景小麦都该收割了,然而山门村村委门口的田地里,是稀稀拉拉干瘦而又枯细的一片麦田。村支书邵大有说:“这一亩麦田连十 斤麦子都收不下,近十年了,只有2009年那一年风调雨顺。”村里种地基本是靠天吃饭,村子里几乎成了空壳村,年轻人大都走出去了。这个村倘全村搬迁,意 味着近万亩土地将彻底撂荒。

  山门村的面貌必须改变!经过下乡住村干部的认真调研,双季槐适宜于河北及陕西、山西生长,而且槐米是市场奇缺产品,既可食用,也可药用,价格不菲。县里动员村民种植了近千亩双季槐,还借、筹资金,为村里打了井,修筑道路。经过筑路、引水、产业结构调整,山门村的面貌开始改变了。

  村副支书贾永畅说:“我从1971年开始任村干部,见证了村里40多年的变迁,政府给我们村办了这么多事,让我们老百姓看到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与山门村有着同样变迁的是相距不远的郭家岔村。

  要想富先修路。下乡住村干部带领村民筹集资金,修了通往山外的道路,又多方设法募集资金,为家家户户的院落修起了水泥路面,保障下雨时雨水能顺利地流入水窨子里,解决村民吃水问题。为解决长期饮水困难和保证群众用上健康水,他们又修筑引水工程,从相邻的万荣县汉薛镇引来了自来水。

  郭家岔村山多沟深,老百姓依然有很多人居住在窑洞里。危房改造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有32户群众乔迁新居。全村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目前种植的双季槐有近千亩,核桃、梨、苹果300余亩,郭家岔村面貌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四

  山西省实施了两轮农村公共事业“五个全覆盖”工程,连续4年全省共投资约600亿元,并逐步探索出一条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建设的推进机制。

  “村里的超市货物齐全,价格还便宜;卡拉OK室、健身场所、农家书屋等,让咱有的乐,有的玩,有书看,生活滋润多了……”临县南庄村折射出了山西农村的巨大变化。 

  “瞧咱村上的路多光溜,河上的桥多宽敞。娃们再也不用趟水过河上学了,地里的瓜瓜菜菜再也不愁烂掉了,一溜烟儿就送城里了。”大同市天镇县逯家湾镇石咀墩村农民白治满脸笑意。

  硬化的是街道,通达的是民心。随着2.5万公里村通水泥路建成和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山西农民告别了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农业“丰收愁、歉收愁”的历史。

  晋中市修文镇陈侃村的肖振华则有另一番感慨:“过去最犯愁的是有客人来。招待客人连杯茶水都没法泡,茶水里放上白糖,一喝还是满嘴苦咸。”村里祖祖辈辈喝的是苦咸水,老老少少牙发黄、腿酸疼,还经常拉肚子。“现在可好了,村里自来水入户,喝在嘴里,甜在心上,还建了温室大棚,每年能增收三四万元。”目前,全省农村新建1.2万处饮水工程,近600万农民告别了苦咸水。

  临汾市永和县南庄乡白家腰村地域偏僻、山高坡陡,曾是卫生室“空白村”,村民买点感冒药都得爬山过沟往镇上跑。“如今有了卫生所,有个头疼脑热闹肚子,再也不用折腾了,抬腿出门就有药。”卫生室虽然不大,但功能齐全,指着宽敞明亮的卫生室,村民贾富满脸笑容。

  村村有医生,小病不出村。新建的6971个村卫生室一举结束了农民看病“路费比药费贵”、“小病挨、大病拖”的历史。

  “到咱村上你不用问,最好的房子肯定是学校!”阳泉市郊区三郊小学教师刘瑞珍用两张照片见证了村小学的变迁:一张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教室,11孔窑洞墙皮脱落、布满裂缝;另一张是新盖的3层教学楼,洁白的墙砖在阳光下放射出柔和的光芒。

  岚城镇北关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拿着大红的新农保领取证和惠民卡,81岁高龄的李桃日老人说:“以前虽说儿女都孝顺,可也是心有余力不足 啊,现在好了,国家给咱养老,油盐酱醋日常开销有了保障,我还能多活几年!”在村民郝梅荣家,63岁的郝梅荣正在与几个前来串门的老姐妹唠家常。说起新农保,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十分兴奋。

  岚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10年被确定为山西省新农保试点县,“新农保”是县委、县政府最大的“民生工程”,县财政在国家每月发放65元基础养老金之外,县级财政再拿出30余元,将养老金提高到了每月105元。

  目前在整个吕梁市,像岚县一样每月可以领到养老金的有35万老人,参加“新农保”的农民群众有140多万人。覆盖率达到了100%,提前一年在山西省率先实现了全覆盖。

  方山县是吕梁市最后一批试点县之一,自2011年9月份启动“新农保”,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就实现了从试点到全覆盖, 60岁以上老人全部领到了养老金,近7万人参加了新农保。

  山西十个全覆盖的实施,使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实现了“养老不犯愁”。此举犹如和煦春风吹遍了山西的山山水水,百姓为这一惠民政策拍手叫好。

  数字无言道民生。2011年山西省各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合计为1883.3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9.7%;2012年山西省各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2254.7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1.6%。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推进转型跨越的新征程中,山西人民上下一心,奋力拼搏,正在努力描绘小康山西、美丽三晋的华章。让幸福生活之花在三晋大地上绚丽开放。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