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作品评论 >> 正文

小世小俗,娓娓道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19日09:10 来源:中国作家网 石钟山

 

 

  与袁炳发是多年的好友,前一段时间在北京相聚,知道他有一本小小说集,颇引起我的兴趣,索来一本打算翻一翻,一翻不要紧,放不下了,干脆一口气读完。

  合上书,闭目再品,这本书无限地贴近现实、贴近世俗,与读者没有隔心隔肺的忸怩和做作,真真碰到了读者的“软肋”,或者换句话说,触摸了读者内心最为柔软的所在。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灵交流的契机。

  我是那种最怕有“腔调”的读者。过去有个词汇叫“文艺腔”,似乎还好辨识,进入21世纪,名头和形式更加繁复,常让人应接不暇,已然没有工夫判断它是什么腔调了。但是,那种拿腔拿调的做作,从某种角度看有增无减。一本小说放在手中,作者打定了主意要牵着你绕来绕去,如果你意志不坚定,头脑不清醒,非让他绕得“蒙圈”了不可。所以看袁炳发的这本《弯弯的月亮》,突然感觉清新可爱。细细一想,都是世俗片段,因为是小小说,篇幅短小,是小世小俗娓娓道来,轻灵又质朴,完全没有“腔调”,看着感觉有点久违了的意思,令人欣欣然。

  我说小世小俗娓娓道来,倒也不是轻拿轻放、不疼不痒。篇幅短小并不等于缺乏力量。我只是说它有“浓缩”之后结晶出精华的特质,去繁就简的精准,大色调大线条造就的气魄。这又不同于喧腾四方的“极简主义”。怎么说呢?袁炳发有自己的特色,或者坚守自己的特色。读起来似乎有一点朴拙,却是以聪明智慧垫底的。这是个极妙的选择,三五行就抓住了读者的心思。《弯弯的月亮》有袁炳发广泛流传的代表作,比如《一把炒米》《身后的人》,我重读之后,发现这些篇幅的确有经典的气质,挖掘人性的深度不逊于短中篇优长所至。而大量的新作,比如《恍惚》《秋天》《契阔》《神童》等新作,又有了一番不同的意象和精彩。其中有一篇《颜色》,制造出一种迷离的奇幻色彩,令人拍案叫绝。画家麸子成名很早,这个不是问题,妙处在于她的成功来自一种匪夷所思的创新,她的画“造型即非完全具象,也非完全抽象,而是界于两者之间的意象造型。颜色的使用上十分大胆另类,在她的任何一幅作品中,你看不到除了白色以外的其他颜色”。而最后翻板的时候,抖落出的真相是麸子先天的缺陷——她没有颜色感。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黑色幽默,但是,黑色幽默对于现实的隐喻,它完全具备。谁说小世小俗就一定是弱弱的呢?非也,它同样可以发出洪钟大吕的声音。

  说“文以载道”,其中的“文”是文章,不是小说。小说一般不具“道”的担当。可以以袁炳发小小说集《弯弯的月亮》举例,它是一面镜子。就是说,尽管我们人人都天天24小时生活在世俗当中,也仍然喜欢有所观察、有所思考、有所参照。这个意思也许可以这样比拟,虽然我们人人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子,可生活中还是必不可少一面整理妆容的镜子。实际上,照到的或者找到的,无非是一种心安理得,或者,自我慰藉。这在读者阅读体验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弯弯的月亮》,袁炳发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