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苏童:文学与诺奖 听起来是一个肉麻的关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14日16:06 来源:文化传播网

  昨天下午,作家苏童现身华中科技大学,为该校中文系上百名学生上了生动一课。这是省作协与华中科技大学写作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春秋讲学活动,记者昨日从省作协获悉,著名作家苏童、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未来几天还将现身武汉各大高校、省市图书馆作专题演讲。

  作为“春讲”活动的重头嘉宾,苏童此次行程颇为紧张。昨日下午,他进行了第一场公开活动——为华中科技大学上百名中文系的学生讲课。自言不善言辞的苏童一口气讲了一个多小时。

  讲座结束后,本报记者来到苏童下榻的宾馆,对其进行了采访。正逢其最新作品《黄雀记》将于下个月在《收获》杂志首发,6月将正式出版,苏童对本报记者表示这部作品是关于罪与罚,自我救赎的复杂故事。而自己也想在这几年,趁年富力强的时候多干点大活儿,写部“所谓伟大的长篇小说”。

  ■对话

  香椿树街的故事,我可能到死都写不完

  长江商报:您的最新长篇小说《黄雀记》将在5月的《收获》刊发,请为读者介绍一下这部小说?

  苏童:我有一个系列叫“香椿树街系列”,这部小说在风格上是一个延续,所谓街区生活。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一个错综复杂的青少年强奸案,通过案子三个不同的当事人的视角,组成三段体的结构,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或者说是这三个受侮辱与损害的人的命运,写他们后来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

  主题可以说是关于罪与罚,自我救赎,绝望和希望比较强烈。这个小说在我作品里面可以说是结构上比较特殊,我使用的是解扣子式的方式。“黄雀记”也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故事就不断地解构。

  长江商报:许多作家的写作会有一个自己的文学富矿,比如莫言的东北高密乡,贾平凹的陕北高原,您的文学富矿可以说是潮湿、阴郁的苏州生活吗?

  苏童:虚拟的香椿树街其实是我的一个资源,还有一个虚拟的枫杨树系列,是一个虚拟的乡村,现在写的比较少了。

  所谓创作资源其实就是你怎么利用记忆的问题。像香椿树街的故事,我可能到死都写不完,因为记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如果你能够善待你自己生命当中最真实记忆的话,你一辈子写不完的。

  长江商报:您今年50岁了,可以说进入文学创作的巅峰阶段,您现在在写作上还有什么野心吗?

  苏童:我们的前辈中国作家,基本上过了60岁之后,写作的巅峰期都过了,虽然可能还在写。这会给我们一个暗示,似乎觉得是不是到老了,写就不灵了,这是很糟糕的。但唯一的积极意义,就是提醒我们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多干点大活儿。

  每个作家的梦想不会是说写一首小诗,而一般都是写一部所谓伟大的长篇小说,伟大怎么界定呢,他自己也不清楚,但你总觉得你还没写出来,你又觉得60岁以后根本不可能,你刚刚说的,60后的作家现在出现井喷,可能跟这个有关,60后作家这个年代是最好的。我今后十年肯定也还是以长篇为主。

  喜欢看有“咬劲儿”的书和电影

  长江商报:您有注意过80后作家的作品吗?有没有您比较看好的作家?

  苏童:我看作品挺死板的,宁愿经典的反复看,不太喜欢看流行的,越是流行的越是警惕(80后的作品很少看)。所以我的阅读趣味比较怪,比如看电影喜欢看闷片,越是好看寻常意义之外的东西,它跟一般的会有阻隔,那个障碍和阻隔会吸引我,我想看看那个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阅读对我也一样,太流畅、太好看的东西觉得没咬劲儿。

  长江商报:能举一些具体的电影和书吗?

  苏童:比如我喜欢看东欧的电影,因为东欧以前是社会主义,那个意识形态跟我们是类似的,他们社会巨变以后,艺术如何表现生活、人生、社会,这个我很感兴趣。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比较边缘,东欧文化不像好莱坞那么流行,也不像法国片是文艺片的鼻祖,因为在边缘上游荡和生活,给它们不同的眼光和气息,这种跟主流的不一致性就是咬劲。像我们这样受教育的人,要有一种习惯或者说道德感,对非主流、边缘的东西,哪怕你不喜欢,但要保持敬意。

  对我而言,诺奖是一个书单

  长江商报:莫言获诺奖之后,在中国社会各个层次引起震动,对你们这批60后作家而言意义可能更为不同,这会不会影响大家的创作?

  苏童:不会。连莫言都在说,这个奖不会影响他的创作。莫言自己也说,开心了一会,然后就是噩梦。在祝贺莫言得奖的时候,我当时最大的感觉是,好,这个奖治好了媒体的诺贝尔奖焦虑症,每年一到了秋季,就会有记者问我,苏童老师,为什么我们没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现在好了,所有写作的都归写作,莫言可以说是一个好医生。

  长江商报:您对诺贝尔文学奖有期待吗?

  苏童:我不想谈这个话题,提起来挺肉麻的,第一不是心虚,第二也不是掩藏,我一谈这个话题就觉得不舒服。因为写作都是回到最初的本质,就是因为你爱文字,爱写作,怎么可能一定会跟诺奖产生关系呢。

  对我而言,诺奖一直是一个书单,会让你知道一些不知道的作家。比如耶律内科、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是我遗漏的。诺奖有什么用呢,如果没有这个奖,我们怎么会知道这个波兰女诗人,读到她的诗呢,谁会去翻译这个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