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留住那美丽优雅的风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13日09:39 来源:深圳特区报 李焱 黎娜

  作家、文学评论家苏炜深圳谈雅文化:

  留住那美丽优雅的风华

苏炜教授在演讲中。苏炜教授在演讲中。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焱 实习生 黎娜

  一位是世界知名学府的资深教授,一位是历经百年沧桑的“民国才女”,他们“联手”向世人讲述了数十个正随着岁月的脚步渐行渐远的故事,娓娓道来,波澜不惊,那些关乎中国文化、中国文人的绝世风华和悠悠情韵,如水墨画卷般徐徐展开。

  近日,作家、文学评论家、任职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的苏炜教授携其最新力作《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来深。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笑称,“没有想到一本看似与当下时代氛围不甚相干的小书,竟得到出人意料的反响,香港出版方已着手再版,内地首印数就有50万本。”欣慰之余,他借此话题畅谈了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认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竞争力以及当代知识分子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肩负的重任。

  大时代真山真水间的留白

  年逾百岁的张充和,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才情双绝,为世人所仰慕。这位现居美国纽黑文附近的传奇女性,也是苏炜眼中“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当代女性代表”。苏炜能与张充和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忘年交,根源于两人对雅文化的痴迷与追求。

  苏炜拜师张充和研习书法和昆曲等诸般才学,从她的回忆中听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产生了忠实记录其经历的想法。但张充和一生淡泊,非常爱惜羽毛,拒绝了无数的采访与出书的要求。苏炜说,最终打动她的是我告诉她,我要写一本“不重要”和随意的书,讲一个在云淡风轻中生活的云淡风轻的人物,以“无用之用”给这个功利的时代送去一丝清音。

  苏炜遗憾地表示,传统的琴棋书画“四艺”,现在很少有年轻人能够兼修。但是在传统教育中,这是最基本的内容。张充和受过书法、昆曲、诗词的系统教育,琴棋书画就是张充和的生活,对她来说就像是空气、流水那样自然而然。尽管经历了中国近现代的百年动荡,但她仍然像一朵花一样从容绽放,宠辱不惊,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对书法,穷也好富也好,她一直在坚持。时至今日,百岁的她一听到昆曲,仍然会出声唱和,神色间流光溢彩。

  “我常说,她是大时代真山真水间的留白,她的生活中体现了文人文化中的雅和精致。通过写张充和把雅致精神重新找回来,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也就是说 ,我想把传统文人文化已经流逝的那些特质写出来,让读者从传统文化里获得一些滋养。”

  力图焊接传统文化的“断层”

  “执教耶鲁,既是我安身立命的职业,也是我研究与推广中国文化的平台。”在苏炜看来,雅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精粹、最有价值的部分。但令人扼腕的是,中国文化特别是雅文化在中国近代产生了断层,从五四时期胡适提出要打倒贵族文化,提倡大众文化,到解放后的工农兵文化和大老粗文化,传统文化主要的断层就集中在雅文化和文人文化上。到21世纪,中国语言的运用仍呈现出粗鄙化的态势。

  “雅文化并非曲高和寡,它的丢失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苏炜举例说,中国是瓷器大国,然而当今世界声誉最好、价值最高的瓷器却产于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中国是茶的起源国,而最精致的茶道却在日本。旧体诗是雅文化的代表作,却在当今的社会得不到认可。苏炜发掘出中国农民中的古典诗人程坚甫,曾极力将他的诗作推荐给各大出版社,但却屡次碰壁,原因竟是古体诗不是当下文学的主流。“我真为中国传统文人文化的被湮没而感到悲哀。”

  苏炜认为,当今中国,应把雅文化、传统文人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恢复起来。他说,我无意于以一种矫饰的犬儒主义、虚无主义的态度,去故作闲适地否定“大时代”、“大史诗”的“重”和“有”、那个“变”和那种“进入”。但是,在一个处处强调功利至上、物质至上、利益至上的“有”的世道中,我们需要一种超然物外、“无用之用”的“无”;在一个随时在包装、炒作、追逐“改变”的时尚世界里,我们需要一种安静、恒定、优雅、从容的“不变”;在一个处处为实用、实利、实权、实业打拼得头破血流的饱和年代,我们需要一种灵魂的、心智的、审美的“留白”;在那一道道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互相设防的俗世俗流之中,我们需要一种只为琴棋书画存在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淡出”与“游离”。这些,才是中国传统文人文化那种美丽优雅的风华。“希望通过各方面不断地努力,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让其中的精华成为当代中国人汲取精神养料的源泉。”

  文化输出要摆脱“天朝”心态

  随着经济的快速成长,中国文化输出的欲望愈加强烈。从简单的民族情绪出发以谋求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国际认可的传播方式,苏炜对此并不认可。他认为,传播中华文化最好不要从简单的民族主义角度出发,一味宣传中华文化有多伟大和了不起,或者强调要让世界认可中华文化,这多少都有点“扇虚火”的意味,没有摆脱自古以来的“天朝”心态,实际效果常常是适得其反。

  苏炜说,推广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是突出民族文化的魅力与底蕴,根植于民族土壤的文化自身得到了成长和复兴,自然会得到外界的认可,不需要过多外力的推动,也并非在纽约时代广场买多少大屏幕做广告所能奏效的。

  苏炜坦言,自己对国内的当代文学作品读得不少,且只读精品。他认为,读书的人眼界要高,要培养自己的趣味和品位,要警惕网络时代的垃圾式阅读和网络文学的污染,文人应认真地做好自己的事,不要太在意他人和外界的眼光,要尊重内心对艺术的真实看法。

  谈及当下的文学创作,苏炜表示,每个时代有它独特的生活,总会有些杰出人物如大海里的礁石般露出水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