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美术活动 >> 正文

天地求索——林祥雄绘画艺术座谈会述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12日11:34 来源:光明网
林祥雄绘画艺术座谈会现场 光明网记者郝魁府摄林祥雄绘画艺术座谈会现场 光明网记者郝魁府摄

  编者按: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在望七之年,仍然坚持着他的“以商养文”计划;他曾参与规划2008北京奥运村规划项目,组织郑州国际雕塑邀请展及参与规划郑州雕塑规划项目,但他的理想还是在宣纸之上、笔墨之间;他集众多荣誉与一身,但是艺术始终是他人生之最爱,他说:“我做一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艺术。”他就是林祥雄一位在多方面取得成就的艺术家、企业家及社会活动家。2013年8月10日,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炎黄国际文化协会、中国文化院共同主办了林祥雄绘画艺术座谈会。我们摘登与会者的精彩发言,以期为中国画走出国门提供思想启迪。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编审夏硕奇:南洋风格里的中心就是中国绘画的文脉

  南洋风格实际上是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在一个地域里的一种特殊表现。南洋风格里的中心就是中国绘画的文脉,在南洋落地生根以后,根据当地的民族生活、当地的自然状态所产生的具有地域特点的一种绘画形式。

  我认为林先生可以作为南洋风格中的代表人物。作为中国绘画,写意是他在艺术理念上很核心的一点,实际上在中国各个门类的艺术中,包括戏剧、文学、诗歌都是写意的,但是在绘画方面尤其的强调这点。因此,书画以意气为重,特别是到了宋代、到了苏东坡,在我们画界就认为写意画的祖师爷那么一个人物,提出了“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这句话很有意思,我觉得在林先生的绘画里贯彻了这种影响,他的风格是很奔放,非常富有激情,作画不拘于形式,而是取其意其所到,画他的感情,画他的感情跟他所要表达对象的碰撞、融对。

  中华书画家杂志总编辑王镛:艺术家应该是社会的良心

  我给林祥雄写过一个评论叫“心忧天下,情系中华”,我想他心忧天下更多的是对人生疾苦、人类命运的关怀。情系中华偏重于他对中华文化的眷恋,他的绘画在很大程度上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可以说继承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也有相当丰富和深刻的表现。

  我看过他的电视片,知道他小时候很不幸,母亲被乡亲们活活打死,他一个人流落到南洋谋生,很艰苦。这种底层的生活对于他后来的关心民生疾苦是有内在关联的,所以他始终对社会地层民众的贫困生活感同身受。而且他也特别热心公益事业,赞助了很多救灾助学。

  林祥雄先生说过艺术家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我认为他本人的艺术就代表着社会良心的真诚呼唤和正义呐喊。不要小看林祥雄的作品,他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当代中国绘画当中是比较罕见独特的。林祥雄的创作的大量彩墨画作品,主要是围绕着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对人类命运的忧虑。他的渔村系列有的是表现渔家乐的,更多是表现渔家苦。他的画里渔民修补鱼,其实他的画很优美,借助沉重的乌云、血色的残阳象征渔民生活的重压和残酷。他画的矿山中开发的马来矿工也都给予了深厚的同情,特别是他的城市系列。用彩墨画来直接表现城市的作品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林祥雄先生的城市系列,抒发了对现代社会城市文明的反思和批判。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因为现在的中国画家缺少批判意识。

  林祥雄先生不因是艺术家,他还是散文家,他有一篇散文叫《向死亡的工作环境控诉》,其中就包含着对现代社会城市文明这种负面现象的批判。他特别喜欢鲁迅,他实际上对这种现代城市文明的批判也有鲁迅的这种忧愤心理。而且他引用杜甫的诗,“朱门酒肉臭⋯⋯”来批判现代城市社会的贫富悬殊现象,这对于一个生活在新加坡的画家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而且他画了很多夜景,还有高楼、钢筋森林,他取的名叫“繁荣的代价”,钢筋森林、废气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他好多画都是满天乌云、好多楼,黑云压城,甚至他也不回避城市角落、社会边缘的红灯区,还有露宿街头穷人的悲惨生活。通过他的都市系列、城市系列,可以引发观众对现代文明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忧虑和严肃思考,这对我们当代中国画家应该说是有启示意义的。但是林祥雄对人类的未来并没有悲观、绝望,我看他有的画就像“乍见金光破云来”,还有“争奇斗艳如云间”,就是很多彩色斑斓的风筝像人类的梦想一样自由的放飞,这都是说明他对人类的未来还是寄托着希望。

  这是就他的作品内容来讲的,我觉得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艺术家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忧虑,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这一点值得我们所有中国当代艺术家学习。

  中华书画家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张公者:林先生的画把中西绘画进行了非常有机的结合

  林祥雄先生画展是过了一个月之后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觉得看到林先生的画,对北京现在炎热的天气更加增加了热烈,这是我的第一个感觉。林先生的画非常热烈,刚才两位前辈也讲到,林先生的画把中西绘画进行了非常有机的结合,因为中西绘画的融合应该讲是比较有难度的。我觉得林先生作品对西方绘画当中色彩的吸收方面是很好的,他的色彩有西方绘画色彩的感觉,但骨子里还是中国绘画的风格,我觉得这一点很了不起。

  林先生作画当中那种投入、激情也是中国式的,我自己感觉西方绘画在创作过程中反而不易表达自己的那种热烈的感情,他们不像中国的绘画用毛笔、用纸,用这种矿物原料,他表现更容易很迅速地发挥自己的情绪,所以我觉得林先生实际表达自己情趣还是很厉害的,这点我觉得是林先生抓到了中西绘画本体的东西。

  第二方面林先生在表达情感方面,更多的是表达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海边的一些情况。大海在中国绘画当中是最难表达的,中国古人几乎没有几位画家是表现海的,我觉得林先生在绘画当中有自己表现海的独到的地方,但是表达水的时候又有岸边的这种,通过这种点的、线的、人物的描绘,其它的物象的又有了变化、有了空灵,我觉得这两方面的融合也是非常好的。

  林先生的绘画所要表达的已经超过了绘画本身,表达的是他自己的一种思想、世界观、人生价值观,我觉得这是林先生绘画骨子里的东西,他的绘画作品只是他思想外在的形式表现而已,所有作品表达的都是对人生的理解,更多的是关心普通民众的疾苦,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哲学价值和意义。

  在他的热烈色彩下面让我看到焦虑,这种焦虑和很普通人的苦难生活有关,我们进行所有的艺术创作最终的目的并不是一件作品摆在那真的让人赏心悦目,而是把世界、人类很多阴暗面挖掘出来,我觉得林先生在这方面是很了不起的。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长、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林祥雄的画需要反复去读

  林祥雄先生的画我看过三次。第一次看是在他的画室,第二次是为了让我写序拿了30多幅画的照片给我看,今天我是第三次看,很多画都熟悉。

  我在序里提到他从小喜欢画,在巴黎受到西洋画的熏陶,回来又学习了中国画。其实他是学有长师的,所以你说他传承了谁呢?这正好就像白石老人所说的“我行我道,我有我法”,个性非常突出。他的画一开始确实不容易看懂,看久了可能感觉到像朝闻先生所说的“似乱非乱”。我常常在文章里提到要读画,古人都是这么说的,为什么要读呢?反复的看、长期的看,设身处地的看,以此来品位画中的线、点、皴当中的寓意。我作为一个外行,我是第三遍看有的才看出一点味道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画我在他的画室看过,他画的是新加坡,夜幕降临,万家灯火的情景。新加坡我也多次去过,确实有五颜六色的感觉,但是他用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两句话,实际上体现他的历史感,透视繁华的世界。当今的这种追求经济、速度、财富的欲望可以说已经近黄昏,黄昏之后将是人类的灾难,灾难之后黎明,黎明什么样子?他看出了历史的走向,这是我再读时候的体会。因为完全可以把这幅画称之夕阳下的新加坡。为什么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呢?世界如果仍然按照现在笼罩于全世界每个角落的西方文化继续走下去,前景只是人类的毁灭,现在的繁华、现在的发达只是人类的黄昏。也可能我想的超出了当时狂写的林祥雄,可是我读出了这些,所以我说对他的画要读。

  另外我从林先生的画我还有一点体会,就像夏先生、王先生都说了,就是南洋特色。我设想如果在南洋你就把在巴黎所学的,在巴黎街头作画你所受的熏陶,用油画、写实的方法来画,你在南洋不会出名。同样的你完全用中国的水墨画,恐怕你在南洋的艺术造诣就没有现在的境界,正因为你的中西融合才有你现在的艺术造诣。这给我什么启发呢?中国书画要走出去,按照我们现在的方式原模原样地走出去是走不出去的,因为是两种话语体系、两种审美观,那一定要从小培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