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出版人访谈 >> 正文

老于世故,又没有世故的气息——《收获》杂志王继军专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12日10:23 来源: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实习生 祁斯韵

  小说“对得起”超高级别待遇

  以虚构的方式写非常真实的生活

  羊城晚报:作为黄永玉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刊载于《收获》杂志的责任编辑,能否说说最开始是怎么决定连载这部小说的?

  王继军:好像是李辉推荐给我们主编李小林老师的。

  羊城晚报:最初发在《芙蓉》杂志的那20万多字在《收获》上又重新刊登吗?当时你读到之后的感觉是怎样的?

  王继军:我们是从头重新刊登的,黄先生对全文也做了一次修订。当期还配发了李辉先生写黄永玉的文章《从凤凰开始漂泊》。据说,正是我们要连载,黄老先生才有继续写下去的兴致,一写就“不可收拾”,一直写到现在。

  其实在还没开始连载前,我觉得已经在其他杂志发过,现在又要拿来《收获》刊登,这种做法在《收获》是从来没有的,“待遇级别”太高了,但等到我开始看他的小说,我发现作品写得的确好,况味十足,是真有生命体验者而且是长久生命体验者才能写出的好东西,另外,形式又是非常有特点的一部作品,完全“对得起”这个级别。

  羊城晚报:你所说的特点是指?

  王继军:就是非常有中国语言特色的小说吧。因为从晚清小说发展到现在,我们的小说一直有很重的学习痕迹,从文体到语言,都是比较西化的,甚至在主题和感情方面,模仿性都很强。但黄永玉这个小说的形式很奇特,一方面内容是真实的,都是他的生活,但他又借用了虚构的人物,虚构的地名。比如他把凤凰叫成朱雀城,小孩实际上是他自己,但在文本里他不是“我”,这就是以虚构的方式写非常真实的生活。这种虚构的方式让他能够在真实的生活经验上,再加入很多自己想象的、观察的甚至后来学习到的东西。

  羊城晚报:这部小说能称得上是自传体小说吗?

  王继军:实际上是非常像自传体小说。 

  羊城晚报:但他的写法又并不太像小说?

  王继军:对,他是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非常独特的文体。有的人写的自传体小说,小说性很强。黄永玉这部《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的小说性不强,虽然是虚构的形式,但又采用了记事散文的写法。

  沈从文“营造”一个世界

  黄永玉呈现“这个”世界     

  羊城晚报:2009年《收获》连载这部小说整整一年后,不少读者反映他的写作节奏太慢了,你怎么看这种批评?

  王继军:肯定会有这样的问题,这也是客观存在的。黄永玉这部小说不是以情节来推动发展的。他以九十岁的高龄,要把自己原来生活中各种闪光的东西,在这本小说里慢慢地、以散漫的方式写出来,而且是间隔时间较长的连载的方式,肯定会有读者不适应。但采用连载的方式也有客观原因。

  羊城晚报:你觉得他的文字风格跟沈从文相似吗?

  王继军:很多人拿他俩来对比,但我觉得沈从文的语言是非常文人的,他用他的语言营造了一个世界,比如《边城》这样的沈从文式的世界,带有一种沉静的理想色彩;但黄永玉的语言,就是我们生活中的语言,话平时怎么讲,他就怎么写,有些句子放在书面语来看会觉得有些别扭,拗口,但你回味一下,日常生活中就是这样说的,一下子就让读者回到日常状态中。如果说,沈从文是“营造”一个世界,而黄永玉则是在呈现“这个”世界。他用了口语、方言这些形式,看上去不怎么讲究语言的节奏、文气,但是非常符合生活的特点,有质感,有很强的直接性,好像语言和生活没有任何隔阂,语言当下就是生活,活色生香。

  羊城晚报:是不是他在写作上的业余身份让他更能自如发挥,因为不受到条条框框的影响?

  王继军:应该是吧,这可能让他真正能写得随意。《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写得很灵动,我觉得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从孩子的视角来写这个世界,而黄先生本人是个童心很重的人。不过,我没有见过他本人,我是从这个作品里想象的,另外看他的访谈猜的。他本人有孩子的非常单纯的一面,包括他的张扬,我觉得都跟他童心重有关,所以可以把孩子的视角用得这么好。我的同事王彪说,黄永玉写儿童的心理情态之好,那些写儿童文学的作家都没法跟他比。况且他又是“返老还童”,可以在成人世界和儿童天地里自由来往。

  羊城晚报:画家的身份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对文字的处理?比如说有画面感。

  王继军:那肯定有影响的,写作是从各种经验吸取好处,借鉴经验。尤其是他写朱雀城,也就是凤凰,很多场景的画面感都很强,这种场景有他父亲那一辈人眼中的,略带点文人眼光,有序子和小朋友们眼中的,略带点野性,隐隐地有一种神秘莫测的东西藏在里面,还有乡野村夫眼中的,带着浓烈的生活气味。

  民国的生活“斯文在此”

  连载的“痛苦”值得忍受

  羊城晚报:除了《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黄永玉之前的散文集《比我老的老头》你有看吗?有何感觉?

  王继军:只看过很少一些,也不太记得了,《收获》也发过他的散文,也写得蛮好玩的,但基本都是从成人的角度写的,而我特别喜欢《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恰恰是因为他从儿童的视角写,把他最特长的东西发挥出来了,老于世故,但又没有任何世故气息。

  羊城晚报:现在连载内容写到什么阶段了?连载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王继军:现在写到小孩念初一,原本他是打算写到“文革”时期,但能不能写到,或者写到后会怎样,现在都不大清楚。他也不需要借写作出名,到这个年纪,纯粹是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把所感所想自然地表现出来,这是最好玩的。很多读者说直接出书更好,看连载追得很累,但黄先生是很独特的人,让他闷在家里赶一部书,他大概不乐意。因为连载会不停地产生反馈,他更在意的除了读者的反应外,我想更多是他的朋友们吧。我猜想这种交流是他写作的乐趣,也是写作的动力吧。

  羊城晚报:整体来看,对这部作品评价还是比较高的?

  王继军:从文本来说,我们编辑部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比较一致,这是很难得的。不是说这是多伟大的作品,但的确是非常有特点的好作品。从民国写起,那个时代的生活是我们“遗失的一个世界”,是我们希望恢复的一个正常的人伦世界,在他的讲述中,作为边城的朱雀,变成了一个意蕴丰厚的地方,甚至给人一种“斯文在此”的感觉。就他提到的那些各具特色的小学老师们,就让我们心向往之。现在序子到了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读书,他接下去要讲一讲集美生活了,连载的“痛苦”还是值得忍受一下吧。

  何晶、祁斯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