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环太平洋》热映 论中国科幻片路在何方(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09日17:06 来源:星云网

讨论中国能否拍出好的科幻片,首先要从什么是好的科幻片谈起,问题不能只提一半

  【漫谈优质科幻片】

  《2001太空漫游》《人工智能》《攻壳机动队》《第九区》《普罗米修斯》《遗落战境》《猩球崛起》《云图》《天外魔花》《π》《瓦力》

  话题一:好的科幻片——“创造论”、“反宗教”、渺小的人类

  李小飞:说到科幻片,首先就是《2001太空漫游》,它的影响太大了,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刘慈欣(《三体》作者)曾讲过,所有电影都是对这部小说的拙劣模仿。从电影来说,它是一个乐观美好、光明向上的故事,最后主人公进化了,成为了“星孩”。

  电子骑士:这与小说不一样,小说的结尾是星孩回到了地球,引爆了核弹,短暂的黎明照亮了地球,他很快把核污染给清除掉,下一步怎么办他没想好,但他有的是时间。这个结尾特别牛,比电影更黑暗,原来的文明已经不值得留恋了。

  奇爱博士:我近几年更感兴趣的是《第九区》这部电影,它不落窠臼,在科幻中加入了电视纪录片的元素,而且有针砭现实的意义,因为南非的种族歧视很严重,这部电影与族群的现实又很有关系,不仅有科幻片的快感,也反思了当下,而它的投资只有3000多万美元。

  摩西不夜奔:我比较喜欢那种探索人类起源和终极命运的电影,比如《超时空接触》, 它讨论了科学与宗教的矛盾。提到《2001太空漫游》,亚瑟-克拉 克的小说中写,人到了月球之上,希望探索文明遗迹,却发现了其他更先进的文明遗迹,在等待人类发现,如果人类进化不到这个程度,就不会发现它,这种想象力 是非常牛的。近年的《普罗米修斯》也很不错,完全提出了另一种想法——人类是由某种“工程师”制造的。

  电子骑士:现在纯科幻片越来越少,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普罗米修斯》?因为它是一个不玩那么多花样的硬科幻片,不谈什么爱情,惊悚元素只是辅助。它最惊悚的不是“异形”,而是它告诉你上帝不存在,人类的起源不是上帝创作。

  李小飞:而且不是上帝存不存在的问题,而是上帝很坏。

  电子骑士:对,上帝是外星人。

  李小飞:基本上好的科幻片都是“创造论”,《2001太空漫游》也是如此,生物虽然是“进化”的,但智慧是外星生命体给创造的。

  电子骑士:今年的《遗落战境》也很不错,有真的纯正的情怀,想呈现一个未来世界的样子,有新的想象和设定,而且它的落脚点非常小,就是一个人在孤独地生活,想回到人类社会中去,好久没有人拍这个了。至于其中的伦理问题,不能太较真。

  摩西不夜奔:大部分科幻片还是比较娱乐化的,比如《猩球崛起》,其实在七十年代拍过五部《人猿星球》,比《猩球崛起》深刻多了。

  李小飞:像中韩合拍的《大明猩》,在特效上已经非常好了,和《猩球崛起》没什么区别,但整个思想内容就完全是一个热血、小白的电影。

  电子骑士:《猩球崛起》讲的是种族矛盾,群体觉醒,实际上是英雄率领族群反抗人类的故事,和《阿凡达》有点像,但《人猿星球》讲的是人类与另一种生物的命运对抗。

  李小飞:其实原著小说里,是人类在提高猩猩的智力,让它们成为自己的奴隶,结果人越来越退化,猩猩智力越来越高,把人类给推翻了,更有警示的意义。而现在《猩球崛起》可能更符合如今的时代。

  《云图》也是如此,人类总是最懒的,总想要奴役别的生命,创造别的东西来为自己服务。

  科幻作家王晋康曾在小说后记里提到,当年中国有人提出一种说法,用人的精子和母猿的卵子结合,杂交出一种低智商的人类,让他们去干活,真的是“无知者无畏”。当然这也是人的本性,总想找一种可以替代自己劳力的方法。

  兰波:雷德利-斯科特监制的新版《天外飞花》和《地球上最后一个人》,这两个都是成本不高,但效果很震撼。

  李小飞:老版的叫《天外魔花》,反映了冷战时期美国人害怕共产主义洗脑,讲的是外星孢子飞过来把人类一个个洗脑,变成僵尸,最后最坚定的反抗者也被传染了,非常震撼。

  兰波:还有达伦的《π》,宇宙中的各种常数都被写成科幻故事,这个片子里讲的是一个神秘的数,可以预测一切,这很启发我,片中的人物关系并不复杂,但风格上观念上能震住人。

  奇爱博士:有一部电影也非常不错,就是《别让我走》,改编自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和我们想象中的科幻不一样,是个忧伤的文艺片,几乎没有特技,但它以理念制胜,讲的是复制人的故事,反映的是人性情感。

  电子骑士:它很有意思,避开了很多科学的讨论,而是讲人的感情,复制人能否有感情,对待短暂的生命如何看待。

  奇爱博士:像《瓦力》这种作品,也是把机器人写出了人的情感,用电影化的手法,把机器人之间的感情写得非常感人。

  李小飞:它也向《2001太空漫游》致敬了。科幻电影很重要的一个主题也是在探讨生命,人总认为自己独一无二,有优越感,但实际上解构之后发现,只要有生命就会有感情,包括《人工智能》也是这样,探讨了生命是什么,它站在机器人的角度讲,机器人也有感情,有母爱。

  电子骑士:科幻片会打破“人则”原理,人本来是独一无二的,但科幻片会打破这个思路,有时候我们会不好接受,一般的电影里都会讲你很重要,你对周围的 人很重要,甚至对宇宙都很重要,但科幻电影里,你和别人没有区别,你在宇宙中其实非常微小和无关紧要,有可能你的行为还是受控制或预先安排好的。《瓦力》 里经常有这样的镜头,瓦力可能一开始觉得自己很独特,一看其实一堆都是这样的瓦力,就觉得很震惊。这些都是告诉你,你不是独一无二,都是别人赋予的。

  李小飞:你想,人类争论了那么久,才承认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地球围着太阳转”。《银河系漫游指南》里特别有意思的是,这边正在强拆别家的屋子,结果宇宙工程队来了,说“地球要被拆了”。你会发现你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还有一点,好的科幻电影是反宗教的,宗教会把人无限神圣化,《人工智能》告诉你,人性没有任何神圣可言,《攻壳机动队》探讨上帝造人,人造机器,《普罗米修斯》则是把旧神推翻,连造人的上帝都质疑了。这些电影宗教一定是不喜欢的。

  兰波:这其实是延续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和宗教之争,延续了世俗对宗教的反抗,一直在争论“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宇宙如何形成,意识的最深处是什么”,而目前两者都解释不了。

  《星际迷航》是带门槛的科幻电影,没有与成长相同的阅读积累,接通它的命脉会吃点力

  话题二:科幻有“粉丝文化”门槛,中国观众更爱“无门槛”大片

  奇爱博士:科幻片领域有一个特点。以《星球大战》为例,这样的系列在电影产业上有非常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产生了“星战文化”,一些“星战迷”会对这 个系列做个性化的阐释,把主线以外的部分生发开来,形成一个网状的体系。甚至有粉丝专门拍了科幻片,来批判卢卡斯,认为他在前传中拍的一些图像与自己的想 象不一致。

  胤祥:科幻有一个粉丝圈的问题,《星际迷航》这种电影,其实中国观众都在瞎看,它其实是拍给极客粉丝看的。而且,对于科幻片圈子来说,圈内认可有时候没什么意义,它不一定提供票房。

  电子骑士:就好比西部片的影迷看的是老片范儿,不需要你玩新的,一定都是老梗,《姜戈》也全是西部片老梗,《大地惊雷》好看,也是因为有老片范儿。但科幻片一定需要新梗,别人玩儿过的东西你再玩儿,就没意思了。

  比如《变形金刚》,虽然内核就是机器人大战,但是新梗在于和美军最新式的武器联系上了,这就是新梗,车全是新的。

  一般的观众就希望,能有点意思,但又别有太多门槛。《星际迷航》就是一个有门槛的片子,《超人》为什么票房不好,它也是有门槛的,超人在超级英雄里是 特别没劲的一个,没有任何武器,打起来也不好看。而我们的观众喜欢看蝙蝠侠,因为他是个高帅富,有武器,很神秘,钢铁侠也一样。

  像《环太平洋》在普通观众眼里,也是没有门槛,记得该片还没有大肆宣传的时候,我在微博上发了片中机甲的图,是一些都没有上色的概念图,结果一下子被疯狂转发,我就发现这种设定特别受欢迎,有的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就觉得特别神,就问这是什么片子里头的。

《大气层消失》虽然是儿童片外壳,但至今一直将其拉入国产科幻片的领域讨论

  【中国的科幻片之问】

  

  话题一:中国过去有科幻片吗?

  《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珊瑚岛上的死光》《大气层消失》《错位》《魔表》《毒吻》

  奇爱博士:1958年有一部神奇的电影《十三陵水库畅想曲》,金山导演,田汉写的同名话剧,都是进步人士,但在“大跃进”的极左时期也拍了这样一部电 影,当时是周恩来表示要拍点有艺术性的纪录片,结果传来传去拍成了有技术性的艺术片,这部电影有两段,前段是当下题材,挖水库,后段是展望几十年后的未 来,变成科幻题材。

  赛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中国科幻片是《珊瑚岛上的死光》,其实是个反特片,广播剧改编的。

  电子骑士:这部电影当时拍的时候完全没有任何特效,都是“土法上马”。

  赛人:比较有名的还有冯小宁导演的《大气层消失》,黄建新导演的《错位》,讲机器人的。此外,还有《魔表》等等。

  电子骑士:记得还有一部《毒吻》,一个小男孩本身带毒,一和人接吻,对方就死了,他喜欢上一个女孩,结果一热情一接吻,女孩也死了,他就很绝望地离开了人类社会。电影的外壳是讲环境污染的。

  话题二:中国为何缺乏科幻片?

  吃不透科幻符号,不敢往后想

  电子骑士:为什么《机器侠》看似科幻片,实际上却不是呢?其实完全可以用符号来区分,比如一个人拿着枪去打坏人,就是西部片,符号是枪;一个人拿着一 个魔杖,发着光去打坏人,那就是魔幻片;如果是拿着激光枪去打坏人,即使拍得不好,也可以说是一个科幻片。但是《机器侠》里,符号用得不对,虽然拿着激光 枪,但是打人的感觉完全跟拿魔杖打人一样,不遵循激光枪开枪的感觉,激光到处拐弯,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打中了。这种符号体系是不清楚的。

  咱们就是没有把这种符号体系吃透。而人家可能早已经玩儿尽了,所以可以搞混搭,比如《牛仔大战外星人》,不过结果大多也不太好,让人觉得不伦不类。

  奇爱博士:像《十三陵水库畅想曲》里有个情节,“大跃进”中种出了一种“百果仙树”,一棵树上能长一百个果子。我们之所以缺乏科幻精神,正是因为我们的科幻想象都建立在科学无法解释的事上。

  兰波:中国不光是技术上的问题,最关键是观念上的问题,本身对科学认识不够,对反证的认识不够,质疑精神也不够。欧洲是继承中世纪的理性思维,有惯性在里面,而中国只有少数的科幻作家和知识分子有质疑精神和理性基础。

  电子骑士:中国有“幻”没有“科”,“幻想”是有的,比如嫦娥奔月,比如飞檐走壁,但科学是实证精神,比较缺乏。

  李小飞:科幻小说包括的一是科学,二是文学,更重要的是社会学。人类社会形态的形成是科学技术决定的,每一种科技的出现都深刻地改变了社会形态,科幻小说是预言未来科技对社会的改变。《攻壳机动队》就将未来人的大脑无限扩张,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形态。

  而中国,这一点是无法也是不允许你想象的,刘慈欣的小说里讲,二百年后,中国还是共产党执政。中国要拍科幻片也有很大一个问题,你拍两百年之后的中国,是个什么政体呢?这就难住你了。

  奇爱博士:中国人不敢往后想,这是一张无形的大网,举个例子,《富春山居图》,第一个镜头看,是一个未来的科幻电影,到最后人民警察一出现,所有科幻 感都消失了。我们不敢往后想,一个无政府主义的世界,像《云图》当中的首尔,他们就可以这么想,但你敢想北京是那样的吗?

  电子骑士:《逃离洛杉矶》里,洛杉矶一片混乱,美国人把这个城市都放弃了,但在我们这里就不能这么设想,因为北京一定会繁荣昌盛的,一想就是交通发达、高楼林立等等,很儿童化的想象。

  另外,商业片的现实因素也会影响中国的科幻电影,比如现在“少女向”很流行,要求作者往这方面走走,就会受很多限制。我见过很多想做科幻剧、科幻动画 片的编导,他们会说,拍得太硬,观众也看不懂,有人就说,想拍一个人上班的时候突然就隐形了,结果看起来要不就像一个鬼故事,要不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上班族 的故事,把科幻特质都给丢了,两边不靠,两边不讨好。

  这是做科幻的其中一种陷阱,另一个就是特别硬,做成极客的那种,标榜自己是真的科幻片,但市场很难接受。这两种极端都需要平衡。

  毕成功:有三点原因,第一,从科幻文学上来说,作品质量与国际上相比还有差距,若以《三体》为高水平的标准,那么能达到的并不多;第二,审查制度所 限,审查要求电影内容必须有合理的科学解释和司法解释;第三,类型片基础薄弱,近年才刚刚有了合格的喜剧片、惊悚片这样的简单类型,基础类型片都未拍好, 何况复合度最高的科幻片呢?从技术上讲,好莱坞电影业是高新产业,《变形金刚》与美国军事紧密结合,卡梅隆的特技都是科技方面的提升,这些我们都差距太 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