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作品评论 >> 正文

基于农耕文明的区域风俗志——读高青坡《乡村品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09日09:28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 燚

 

 

 

  自古以来,农耕文明对中国人的乡村品质都产生重要影响。在农耕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般被规定为人与土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土地为劳动对象的农耕文明决定了人们特有的思想观念与价值理念。与之相应,土地的稳固性决定着人们思想意识的稳固性,也孕育着人们的传统品格与高尚品质。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农耕文明加深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体制。故此,费孝通在《社会调查自白》中认为:“要认识中国社会,认识中国人,不认识农民生活,不认识农村经济是不行的。”此语可谓切中肯綮。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农耕文明逐渐呈现出解体的趋势。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思想的倏变、宗法体制的解构。这对部分几千年来固守传统的乡土中国人而言,确实一时很难反应过来,传统与现代于此也就形成了一种一言难尽的文学张力。

  基于上述背景,高青坡的长篇小说《乡村品质》对农耕文明与乡村品质进行了追问与反思。小说开篇就描写好户甄庄的甄家贵与三儿子甄亮两代农民之间的隔膜,这种隔膜所反映的是传统思想与现代意识的冲突。在甄家贵看来,“当农民就应该以地为本,靠自己的一双手,出力流汗,辛勤劳作,方不失本色”。而甄亮则认为,“靠智慧照样可以叫大地生金,创造出更丰硕的成果”。对于这种隔膜,甄亮对父亲尽量保持沉默的态度,维护他“不可僭越的地位和不可蔑视的尊严”,尤其在对待上学这一问题上表现得更加明显。甄亮本来学习成绩优异,却在父亲“做人的第一根本就是传祖德守祖业”的传统思想下不得不辍学守家。表面上甄亮非常孝顺,听父亲的话,但并不代表内心对父亲的认同。父子之间一直暗中较劲,直到有一天两人之间进行了一次长谈,隔膜方才解除。甄家父子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其实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之间较量的外在表现,父亲甄家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与在改革大潮环境下成长的甄亮所接受的现代理念有很大差异。有差异就会导致冲突,当然冲突又可以化解,因此父子之间的芥蒂最终冰消。由此表明,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农耕文明及其影响下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它既固守传统,同时又接纳外界新鲜事物,在固守与接纳的层积之间,不断形成新的思想观念与乡村品质。

  农耕文明孕育的是农耕文化,而且这种文化结构一旦形成便很难打破。所以,乡土中国有着非常稳固的文化结构,这也是乡村品质不易改变的文化因素。在乡村社会中,传统道德观念非常深厚。好户甄庄唱功德戏,会吸引方圆百里的人来看,“看大戏的热闹,也看甄庄主仆分明井然有序的村舍和一派男耕女织老乐少学的祥和景象,同时感受这甄庄人崇善重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和谐村风,心里如饮春醪,嘘唏不止,如上了一堂生动的道德教育课”。这种固有的道德风尚依然存在于乡村社会。“无论风云如何变幻,甄庄人就这样固守着自己的传统,踏踏实实地生活着。”因此,乡村的首要品质即是传统的道德风尚以及此观念所蕴涵的忠孝情义。如小说中所言:“人活着要重一个德字,对咱血溜溜嘞庄稼人这德就是一个老常理:忠孝为先。”也应该看到,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品质在现代社会正在逐步发生变化,乡村文化的结构也随时代的发展渐渐解体。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现代社会中农民土地意识的淡化。在传统社会,土地乃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而现代化以来,土地在农民心中的重要性越来越低。如老支书钱顺东所说的那样:“对乡下人来说,生存之根就是生你养你的这片土地,离开这片土地你就变成没有灵魂的断线风筝随风飘荡,你可以飘落到城市里,但城市是另外一个不属于你的世界,它可以当风景让你参观,但它并没有打算让你拥有它。”从乡村社会出来的人,离开了土地便失去了根基,也没有了灵魂。这就表明,农耕文明的消失意味着它所内蕴的道统与观念的消解。

  在小说中,乡村不仅承载着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呈现出各种各样具有生态特色的行为景观。这是农耕文明才能产生的特有情景,如乡村风景、夏夜畅谈、红白喜事、养鹌鹑、捶牛等,表现出作者对乡村景色与文化行为的眷恋与追怀,同时也是对乡村品质的坚守与留恋。作者试图通过对这些场景的亲切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城市文明和现代社会的某种反思。在现代社会中,那些美好的乡村行为景观遭到了解构,如乡村环境的恶化、村民之间的陌生、各种礼仪的简化和人与自然的疏远。以前的乡村犹如一个大家庭,邻里之间既有往来又有交流,而现在“一个庄子的人整天生活在一起,竟谁也不知道谁的心思,还叫啥乡亲呵?!这世界真是越过越没有人味了。”转型后的乡村,人们之间减少了交流、疏远了关系、淡化了情感,这着实是一种无奈的现实图景。

  从小说的内容来看,作者有着丰富的乡土经验。小说表现出生活性与地域性的特点,它是基于乡村的写作。作者用一种内部的视角对乡村故事与情景予以描写,从而揭示出一些特有的乡村品质与思想观念。有时,作者也会借钱顺东之口表达对现代社会的不满。当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这种二元对立的生活方式产生冲突时,作者毅然决然地站在乡村一边,并为之代言。当然,他并不局限和固守传统,对乡村青年人的干劲与智慧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就此言之,乡村品质在现代社会以及青年人那里得到了继承,甚至得到了发扬。作者不仅通过一个个故事对传统乡村品质进行礼赞,而且对新时代农民的果敢和勇气也充满信心。小说的最后非常具有隐喻意味,钱顺东、甄家贵和贾继善三个代表传统思想意识的人相继离世,表明传统思想观念已然解体。而代表新生事物的甄亮、玉林、文革、继暄等青年人则不断进步,并形成新的发展力量。这是对传统思想观念所谱写的一首挽曲,也是对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一种殷切希望。

  《乡村品质》立足于黄河故道,用极其真诚的语言描绘了豫东地区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特质,极具地域特色。作者关注到了新旧两代农民的生存状态与光辉人性,同时也触及到他们魂灵深处的人格品质与道德价值。当然,作者也应该注意到农耕文明所蕴涵的传统思想及其发展变化,并以此为创造根基,关注风俗文化,洞察人性善恶,从而写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