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在诗意中消夏(黄骏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01日09:58 来源:北京日报 黄骏骑

  夏日炎炎,酷热难当。大街小巷,空调机散发的热浪扑面而来。它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地忙碌着,也有些疲惫了。

  这样的天,最惬意的事莫过于独坐在院子里的树下,沏上一杯绿茶,捧读唐诗宋词,和古人一起在诗意中避暑消夏。

  古人讲究居住环境,若是能在风光秀丽、林茂竹翠的地方修茅建舍,在那里消夏,是有福气的。唐人王维在陕西终南山下盖有竹里馆。他有诗咏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的确是这样,清静之家其实就是个避暑胜地。唐代诗人白居易咏道:“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在保,难更与人同。”他认为,端坐院中,清风徐徐,能静心生凉。这诗再明白不过地应了“心静自然凉”的俗语。柳宗元也有《夏昼偶作》:“南州潺暑醉如酒,隐几熟眼开心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一派悠然自得的避暑之乐。

  当然,就地取材,采取一些消夏措施,效果更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写到,薛宝钗出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来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即为“竹夫人”。这种竹夫人,采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长约一米,中间通空,四周有许多洞孔,弄堂穿风,供人取凉。

  古人在家中消夏,洒脱自如,各得其乐。诗人蔡持正喜欢躺在竹床瓦灶之上,以书催眠消夏:“低屏瓦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宛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黄庭坚的《六月十七日昼寝》,则以午睡时一个奇特的梦境,表现了对隐逸和自由生活的向往:“红尘席帽乌靴里,想见沧洲白鸟双。马齕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至于在庭院中浇花、听蝉、看月,也是诗人乐行之事。

  迈开双脚,走出家门,从品味大自然的情状中,体会无穷乐趣,也是古人消夏的风雅之举。首选当然是到绿树葱郁的山中,宋人陆游《六七月山中甚凉》诗云:“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唐代高骈有《山亭夏日》:“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在诗人们的笔下,深山古树参天,蔷薇飘香,凉意拂面,好一幅别开生面的山中消夏风俗画。杨万里认为,池边、凉亭、桥畔,濒临水面,气温要低些,也是乘凉的好去处。他赋诗曰:“小憩人家屋后池,绿杨轻风一丝丝。”刘禹锡有诗描写水亭纳凉的情景:“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苏东坡也乐于水边纳凉,亦留有“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的名句。狂放不羁的李白干脆是“慢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这是杜甫在一首《游何氏山林》诗中表达的感受。唐时的人在夏日喜吃冷食,“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从杜甫的诗中可以得知,古人很早就善于制作和享用冷饮了。

  年华有限,诗意无穷。在溽暑难忍之时,品读这些脍炙人口的消夏诗,恰如饮一掬山泉,甘甜于唇舌,清凉了心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