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宋铮:“尖刀1202”:光芒穿越岁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31日09:49 来源:中国作家网 宋 铮

  大约6年前的春天,因为一项意外的采访任务,我走进了大庆油田1202钻井队。坐在今天的时光里,默默回想,仔细打量,突然间清晰记起荒原间高高矗立的井架、井架上迎风招展的红旗、鲜红的字牌,还有那一队刚下井场的队员、那一条奔跑的高大健硕的黑狗……

  淬  火

  在大庆油田,有一支与铁人王进喜曾经带领过的1205钻井队同样响亮的队伍:1202钻井队。要叙述1202钻井队的光荣,必得从油田会战年代说起。

  1953年建队并初露锋芒的1202队,自新疆油矿一路奔波而来,开始了建设大庆油田的火热历程。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间、困难的地点、困难的条件下开始的。居住紧张、食粮紧张、设备紧张——一切物资都是那么紧张,而与物资紧张形成鲜 明对照的是人的激情:“人拉肩扛”、“勇捞方补心”、“端水钻井”……那样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1202队震撼人心的故事多得数也数不清。

  1961年,冬季整训刚刚结束,春节就到了。家是回不去了,一年多了,孩子、妻子、父亲母亲……亲人们都在万里之遥的远方,谁能不想啊,想得心 都疼,可还是不能回去。不仅不能回去,春节也不能休息了。一年多的奋战,身体倦了可以忍着,可那些设备不行啊,它们不是这儿缺少零件就是那儿不能运转了, 过了春节还有硬仗要打呢,设备可不能停。修吧,给那些不会说话的伙伴们加加油,补补身体。那个年代的冬天是无法形容的寒冷,没有遮挡的荒原上,呼啸的风似 乎就没有停止过,大雪也是下了一场又一场,人站在雪地上,身子瞬间就被吹凉了。可1202队的人已经连续几天在雪地里修理设备了。手摸上冰冷的设备,刺骨 的凉意仿佛一下子就传到了心脏,躺着、蹲着、跪着,他们围着设备绕圈圈,只要能治好这些铁家伙的“伤”,他们哪里还顾得上雪地有多凉呢。这样的苦,没让他 们有一点退缩,倒是很豪迈地喊着:“何畏大地冻九尺,热血红心变春天,喝令一声‘开钻’,定把地球钻穿!”

  石油大会战的年代里,怀着建设大油田的冲天豪情,创下新纪录是众多石油将士的心愿和目标,1202队更是以“有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的雄心壮志,投入到忘我拼搏、勇闯难关的奋斗之中。

  那个当年还是小徒工的王茂顺如今已是满头霜雪,但透过那双依然坚定的双眸,我能够想象出当年他踌躇满志的样子。那一年,他刚刚成为1202队的 一员,来到这个当时已经名满大庆油田的钻井队伍,年轻人的心是激动和紧张的。他在心里暗暗发誓要干出样子来。于是,他整天跟在师傅们的身后学习。然而,他 真的是太年轻了,陌生、焦虑、新奇等复杂情绪一起涌入他的脑海,行动就会有不自如的时候。那一天,匆匆前行的他突然一不小心,就滑进了齐胸深的泥浆池里, 出得泥浆池,北方寒冷的二月天立刻就把他冻成了冰棍,加上浑身坚硬的泥浆,走起路来,如同穿了铁甲的武士。师傅们心疼这个平时踏实肯干的孩子,都温和怜爱 甚至是恼火生气地让他回去换身衣服,暖和暖和再来干活。王茂顺心里异常纠结,他懊恼于自己的不小心,懊恼于让师傅们担心,更懊恼于行动不便影响干活。但来 来回回多耽误时间啊,井场上隆隆的钻机声就像战鼓敲击着他的心,他舍不得回去呢。他对师傅们大声说:“这是战斗啊,战斗中都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也不叫 苦,我连伤都还没有呢,就离开战场,这像啥话!”于是,“铁甲”笨拙却坚定地移开步子,向着钻台奋力走去。钻机依然隆隆地敲着战鼓,钻杆向地下寸寸深 入……

  听到的、流传下来的故事太多了。1202队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差不多每打一口井都有感人至深的故事,都有让人折服的英雄。再多的困难都能克 服,再大的压力都不会弯腰,1202队就这样在一场场恶战中响亮起来。1963年金秋时节,1202队被授予“永不卷刃的尖刀”荣誉称号。从此,一把锐利 的尖刀,决战于千里荒原,所向披靡、势不可挡。

  在百度搜索里,我看到一把刀具的制作过程大致如下:铁矿石高温提炼出铁,反复锻打、淬火、研磨,然后装配成型。一把实体的刀具尚且经过如许复杂的过程,1202钻井队拥有尖刀的殊誉,经过的就是仿若浴火重生的磨炼。

  1962年,1202队正在打东区的第六口井。深秋时节,明媚的阳光下,伴着钻井的轰鸣声响,荒草随风起舞,如一片金黄色的海洋。此时,队长王 天其带着红旗三班在井上配合射孔工作。就在射孔将要完毕的时候,王队长随意一抬头,突然发现离井场不远处烧起了一堆大火。风大草干火势猛,似乎只是眨眼之 间,熊熊烈火已如潮水般汹涌着扑向井场。跑着跳着窜下钻台,他和三班的同志们赶去灭火。大火如一头红眼怪兽,瞬间就点燃了井场旁散碎的油污,任凭怎么扑 打,也不能把火苗压灭。队员们的心绷紧了,如果扑不灭,就会烧毁井场的一切机器设备,而更严重的是火一旦进入井口,就会导致正在射孔的井报废。

  咬着牙急急地扑打,他们的心里焦急万分,如果身体是一堵墙,真想就那样倒下来,把这可恶的怪兽压死。这样的想法一露头,电光石火间,司钻张石琳 突然有了办法,他冲着同伴们大喊:“跳进泥浆池把衣服打湿去挡火!”说完,便扑通一声跳下齐脖深的泥浆池,又迅速爬出泥浆池,向火势猛烈处迅疾翻滚过去。 谁也没有多想,一个、两个、三个,全班十几个人飞身跳入泥浆池,再飞快冲向火海,急切地滚动在火势最旺的地方,构成了一道以肉身筑成的人墙。火势虽然猛 烈,但遇到浑身湿透的人堤,也只好收回了它的威风,再也没有向前延伸半步。火灭了,精神松弛下来的队员们互相打量着,每个人的衣服都烧出若干个大大小小的 洞,身上脸上是一色的污浊,有的还烧伤了皮肉,烧焦了头发,但每个人都笑得惬意,笑得舒心,笑得欣慰。

  锻  造

  1202队创造的纪录在时光里闪烁着无声的光芒:1966年,创出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纪录;1970年代,创出月进尺16080米的全国最高 纪录;1985年6月,累计进尺突破100万米大关;1998年,连续两个月创出单机进尺上万米的油田最高纪录;2006年,创出建井周期13天的油田最 短新纪录……

  时光荏苒,50多年的岁月流逝中,1202队的干部换了一任又一任,职工也是走了一批又一批,然而,那些宝贵的财富却在无形中永远地留了下来。

  1202队到如今有过多任队长,众多队长里面有那么多响亮的名字:马德仁、屈清华、吴全清、马军、陈宏……他们走的时候一脸凝重,细心地叮咛再 叮咛;来的时候一脸庄严,认真地询问再询问。不知不觉间,1202队仿佛一座圣殿,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小心翼翼诚惶诚恐暗下决心:要做尖刀!正是如此, 尖刀的神韵从来没有流失过,尖刀的光芒从来没有暗淡过。

  1998年1月的一天,对陈宏来说是激动与紧张并存的日子,那一天,组织任命他为1202队队长。望着来宣布任命文件的领导,陈宏觉得头有点晕 晕的感觉,甚至他只看到了领导一张一合的双唇,都没有听到领导说了些什么。陈宏自1989年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1202队工作,此前,先后做过司钻、副 队长、支部书记,他对1202队是深刻了解的,按说他有技术、有水平还有群众基础,担任队长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陈宏的脑袋就是发晕,心也跟着怦怦地跳, 没着没落的样子。送走了领导,陈宏一句话也没说,就宣布散会,然后把自己关在了办公室里。他想让自己平静下来,却有无数的想法向他翻涌而来,曾经对 1202队那么熟悉的他突然间有些无所适从起来。

  抬起头来望向窗外,无边无际的荒原上枯草随风飘摇着,温柔的生命平静地接受自然的变化。耳边钻机声依然轰鸣着,令大地微微抖动。陈宏一时有些出 神。他的脑海里不时闪现出那些老队长们的身影,闪现出队部荣誉室里那一面面锦旗、奖状、证书。他还依稀记得他刚来1202队报到时,队领导向他们述说的 1202队的光荣历史,他更清楚地记得就在刚才,刚刚离任的胡延年紧握他的双手,绵绵的话语里有叮咛有希望更有嘱托。心里一震,陈宏突然明白了,他接过的 不仅是队长这个职务,更重要的是他要接过那面旗帜,接过那种永不服输的精神!

  在这样一个光环笼罩的队里当队长怎一个难字了得。陈宏在1202队任了5年队长,这5年里,他一直都和自己的集体共进退。钻井队的特点是常年野 外作业,哪里有井,井队就设在哪里,队员们三班倒,轮到休班可以回家住几天;可队长只有一个,陈宏没有倒班,一年里除了开会偶尔回家看上一眼,大部分时间 就住在井队了。孩子病了没法回家照顾,家里有事也都是妻子一个人撑着。2002年秋季,陈宏已经有近一个月没回家了,当时正赶上队里打定向井,为快速高效 拿下生产任务,那些日子他差不多白天黑夜衣不解带,困极了就坐在椅子上打个盹儿。正在这时,他接到妻子电话,说母亲得了重病,让他快点回去。陈宏知道妻子 是个坚强的人,一般情况下不会给他打电话催他回家。可看到队员们挥汗苦干的身影,看着钻杆向着地下急速钻动的紧张场面,陈宏怎么也无法离开井队。当 1202队终于月交4口定向井后,他才急匆匆地赶回家里,回到家,他得到的却是岳母身患癌症的痛苦消息,那份内疚让他连续多少天都不敢承接妻子的目光。

  孙德成是1202队的第17任队长,若问他如何才能当好1202队的队长,他的“三三”真经发人深省:心用在无私奉献上,要做到优良传统不丢、 个人利益不讲、职工利益不忘;身用在树立形象上,要做到在队伍发展上引好路、在队伍管理上带好头、在提高效益上打头阵;劲用在实际工作上,要做到脏活累活 干在前、关键时刻走在前、危险时刻冲在前。他说,作为1202队的队长,就要做荣誉的守护者,精神的传承者。

  在1202队采访,几乎每个职工都表达了自己对这个集体的深深喜爱。“身在02爱02,离开02想02”不仅是企业文化理念的表达,更是职工心灵深处情结的映现。

  2005年夏季,对于居住在大庆的每一个人来说是一个让人心神不安的季节。那个让人心惊胆战的夜晚,大地强烈的震颤使家家户户的人都慌乱地走出 楼房,互相询问的话声里有紧张还有隐隐的无奈:地震了啊!怎么会地震呢?还会再震吗?电视的紧急通知里只有这样一条模糊的消息:大庆市区发生地震,震中为 林甸县,请市民朋友撤离到安全区。哪里安全呢?贪图睡眠的在楼区的道路上徘徊,仿佛随时准备回去倒头再睡,家中有车的急急钻进车里缩身再眠,而大多数人则 是聚集到开阔的广场,默默等待。

  此时,从梦乡中惊醒的1202队队员们虽然并没有从屋子里走出来,但他们心里却打上了鼓,家里的妻子和孩子现在在哪?正犹豫间,他们突然听到了 队长陈守明的集合令:全体集合,回去把家属接到井队。当时1202队刚好从另一个井场搬回到家属楼区附近,把家属们接到抗震的井队野营房真是个好办法。由 于井队就那么几间野营房,家属们接来了,队员们就出去了。那个深夜,井队的家属们在井队的屋子里安然入睡,而队员们则集体站在星空下,静静守候。

  这样的关怀在1202队已经上升到人文的角度。每一个职工都有家庭状况档案,有身体健康情况登记。甚至,针对钻井工人易患腰间盘突出等职业病的 情况,队里还规定了单人搬运物品的最高重量。井队驻地里,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还配备了防尘呼吸器、福特治疗仪等物品。食堂里有生日餐、庆功餐。职工病了, 自有领导的嘘寒问暖,甚至职工的亲人生病了,队领导也要赶去探望。

  2005年,周晓庆参加工作来到了1202钻井队。虽然有了工作,他的心里并不舒坦。他的同学有的进了机关,有的虽然没进机关也是干些风吹不着 日晒不着的工作,而他却远离家人,随着井队在漫漫荒原上辗转奔波。自从到井队的那一天起,他就没安心过,总想着法儿请假,找机会回家待着。一天早晨,小周 请假说,他的姥姥因病住进了医院,他得回去照顾。小周走后不久,队领导想了想,决定带人去医院看望老人,可找遍医院也没有找到周晓庆和他的姥姥。队领导急 忙找到周晓庆家里,周妈妈听了领导的话,才知道这孩子撒了谎。下午,周妈妈找到小周并把他亲自送回井队。老人家对小周说:“领导听说你姥姥病了就急忙赶过 来看望,你如果不好好工作,怎能对得起领导的一番苦心?”人心换人心,从那以后,小周开始在井队安心起来。2006年3月,小周的父亲突然去世,家中的支 柱轰然倒塌,小周和他的母亲抱头痛哭,不知如何是好,队领导前来操持了整个葬礼。那几天,周晓庆哭了再哭,他悲伤的心里,不止是对父亲的思念,还有没好好 干工作的愧疚。从那以后,周晓庆像换了个人似的,工作认真努力。在他朴素的心里,已经把1202队当成了自己的家,而1202队的每一名成员都是他的亲 人,是他工作和生活的依靠。

  俗话说“有女不嫁钻井郎,一年四季守空房”,其实,转变的何止一个周晓庆。钻井这个行业,苦脏累自不必说,井队常年转战野外的那份寂寞,曾让多少刚到队里的人心生凄惶,又都在耳濡目染中,内心逐渐生出一份幸运、一份感动、一份热爱。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的进程中,人们都希望有一个永久守望的地方。然而人生进程中却有那么多的意外和难以预料,前行的旅途中总会有人要过斜坡转拐 角,向着另一个方向远行。2004年5月的一天是个平常的日子,而在这个平常的日子里刘太明的心里却总是不能平静,因为工作需要他被调往了另一个钻井队。 那个早上起来,刘太明收拾了简单的物品,就坐在床上发呆,甚至早饭也只是象征性地吃了一口。泪已经在夜里的枕边流了再流,他不想再引起队友的伤感,然而在 最后一刻,他和队友们拥抱了再拥抱,叮咛了再叮咛,还是有泪水不自觉地流了下来。他说他是真的不想离开1202队,这些年来,他感觉1202队于他不是家 庭胜似家庭,1202人于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其实刘太明的伤感离别只是诸多话别者的一幕,而这话别的每一幕都是那么相同,那一刻像极了一首歌的吟唱:“其实我不想走,其实我很想留。”

  现在,常有已经离开1202队的队员们或三五结对或独身一人回来看看,看看队里有什么变化,也看看队友们有什么进步。

  更让人感动的是,有两位已经退休的老工人,把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孩子亲自送到了1202队,他们说,他们老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续做个1202人,为1202队再作新贡献。

  1202队有一间荣誉室,鲜红的奖旗、金色的奖杯、耀眼的证书,国家领导人考察、慰问的大幅照片,领导人题词的激励话语,都鲜明有序地排列在那 里。经历过的队员们记忆犹新,回忆起来思绪翻涌,而每一个加入到1202队的新队员首先都要到这里来参观领会,心灵的震荡久久都不能散去。

  每一年的某个时候,1202队都会请那些退休的老1202人回来讲述1202队的历史,就是在这样年复一年的叙述里,1202人把那份光荣镌刻在脑海里,发扬在工作中。其实那是一种精神,一种作风,一种激励他们此后今生不论走到哪里都会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支柱。

  锐  利

  头顶一片蓝天,脚踏无边荒原,有命令就冲向前,有任务就干在前。多少年时光流转,锐利的尖刀经历着淬火后再锻造,浴火后再重生,1202队光芒不减,锋利无边。

  近年来,1202人着眼长远发展,将“练好内功强素质,提高本领当尖兵”作为目标,提出“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并采用传帮带育人法、 换位学习法、重点培训法、横向学习法、团队激励法等“五项修练法”,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职工素质年年都有提高。现在,1202队每一名职工都能用汉英 两种文字记录工程报表,有三分之一的职工能用英语进行工作对话,有三分之二的职工精一岗、通两岗、能三岗,全能人才日益增多。

  如今,在1202队这个只有20多人的集体里,人人技术过硬自不必说,更让人佩服的是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手绝活。

  刘克东有个“双料王”的称号,而队里人却说这个“双”字应该改成“多”字。刘克东技校毕业后分配到1202钻井队,先后干过场地工、井架工、柴 油机工、电工等,现在是电工技术员。表面上文静的刘克东是个敏感多思的人,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现在已经是个电脑通了。他曾自学过无线电方面的知 识,2001年,队里开始使用变频电机,当时没人能够自如操作。安装调试的时候,刘克东跟在厂家技术人员身后形影不离,很快就弄懂了操作原理,后来是他手 把手教会了队里的变频机使用者。2005年,队里新安装了一部钻机,司钻房操作台都是电脑控制,司钻工们看着这些洋设备就犯起了糊涂,还是刘克东查阅了相 关资料,用了两天时间就教会了几个司钻工。

  如今的赵勇已经由一名普通的技校毕业生成长为技术员了,回顾走过的路,他说是1202这个大熔炉锻炼了他。赵勇到1202队工作后,先后在钳 工、井架工、副司钻、司钻、泥浆技术员等岗位工作过,身在1202队,赵勇深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争第一站排头的心理一直激励着他勤奋工作、努力 学习。他曾被评为公司的自学成才标兵,获得过大庆石油管理局技术革新能手称号,获得过省技术比赛的大奖。更令人佩服的是他成为了泥浆使用领域里的权威,并 编写出《常见事故预防与处理》《泥浆维护与使用》等小册子。

  张跃光在1202队已经工作了十几个年头,这十几年里他从钻工干起,每在一个岗位都认真研究、潜心琢磨,成为技术全面的合格人才。1998年, 张跃光参加公司钳工岗位技术比赛,获得第二名;2005年,张跃光参加公司副司钻岗位技术比赛,获得第七名;2006年4月,张跃光临时代理泥浆大班工 作,两天两夜没休息研究设备和图纸,而后在钻井进程中,准确控制循环系统,及时配备泥浆,没出现任何失误。

  1202人深深懂得,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靠质量求生存、凭优质树形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钻井队取得最佳效益的致胜法宝,也是惟一出路。于是,尖刀挥舞处,他们又有了新的行动方向。

  或许是榜样的力量,或许是形象的信誉,这么多年来,每有井队听说要与1202队在同一区块打井,他们心里都特别有底,先看1202队怎么打第一口井,然后他们再取经效仿几乎成了惯例。而1202队也总是凭着争第一的勇气和认真严细的作风,让同行们开了眼。

  宋芳屯地区有一块新发现的区域,地质勘探表明,该地区油层厚,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然而,这一地区还是地下情况复杂,钻井难度较大的地区。 2006年11月5日,1202队在芳146—平134定向井的施工已经进行几天了,看着钻杆向着地下层层深入,队员们的心又紧张又兴奋。钻至1560米 时,发现了油层,此时,井斜75.63度,方位180.94米,垂深1485.59米,比设计A点1489.47米浅了3.88米。按常规,井斜达不到设 计的着陆要求,不仅施工难度加大,还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危险,而甲方看到出现了新油层,就要求继续开发这一方位。怎么办?无论多么困难也一定要满足甲方要 求。队长一声令下,钻机继续开钻,技术人员紧急设计应急方案,在井深1604.63米、井斜91度层位时,再度起钻,换0.75度螺杆继续钻进292米后 停钻,最大斜度93度。至此,定向井钻井施工成功完成,甲方监督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事实再一次证明,1202队不仅在作风上是第一的,在技术上也是一流 的。

  采油二厂南二三区地下情况复杂,容易发生井漏、井塌、井斜、卡中、井涌等事故,被称为“五毒区块”。2004年,1202队承担了这一地区4口 疑难井的施工任务。“五毒”真是名副其实,第一口井开钻后不久,就给了1202人一个下马威。北方春天的夜晚依旧漫长,晚上8点已经黑透了,无边的星空 下,有灯火通明的街市,也有清冷无声的荒原。此时,1202的队员们显得有些兴奋,已经打到油层了,如果不出现意外,又是一口高产井。然而,仿佛是当头断 喝般,突然,泥浆工发出警示:泥浆密度急剧下降,已经出现油气浸!就在人们瞪大眼睛的当儿,气泡层层翻涌,似有一只看不见的巨手将泥浆液面向上托起。“不 好,发生井涌了!”每一个在钻台上工作的队员们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井涌控制不好就是井喷啊,后果不堪设想。“快压井!”司钻一声令下,队员们立即向石粉堆 旁冲去。“给我再加一袋!再加一袋!再加一袋!”灰黑的夜幕下,那一双双眼睛仿佛已经红了,弯下腰身,让同伴往自己的肩上加了一袋又一袋,每一次都要扛三 四袋,100多公斤啊,他们居然不打晃还能硬挺着小跑。春天的夜晚穿着毛衣都要搂紧双肩,而这些汉子们仅一件单薄的工衣上面已经被汗水浸透,腰压酸了,腿 跑直了,但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喘口气。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泥浆池恢复了平静,井涌被制服了。可再看看钻工们,泥猴般坐在地上,久久都没能站起来。

  2002年,1202队部分队员带着公司领导的重托,踏上了去印尼开拓钻井市场的激烈征程。面对未知的领域,1202人去得毅然,干得昂然。

  印尼地理位置处于赤道,一年只有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旱季时热辣难挡,雨季时则又潮又闷。刚踏入印尼的土地,队员们不仅要克服气候不适带来的身 体的诸多不良反应,更主要的是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每天到处搜集信息、寻找机会,商谈合作,首次中标了12口油气井的施工合同。按合同规定,施工期 间实行日费制,每口井设备修理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因此,他们不仅要精心按照要求施工,还得起早贪黑保养设备,就这样,他们有8口井的设备修理时间没超 过3小时,创造出了月设备修理时间6小时,钻井、完井、试压周期20天,提前35天交井的当地最高纪录。甲方给他们发来贺信,还为他们搞了一顿庆祝餐。

  在印尼,每口井搬迁都是拆搬,每搬一次都有60多车货物要运走,庞大的钻井设备搬迁过程中随时有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每次他们都得精心组织,合理 安排,创造出了搬迁中一颗螺丝钉都没有丢失和损坏的奇迹。甲方相互传说:大庆有一支王牌钻井队,服务是第一的,工作标准也是第一的。昔日到处找市场的局 面,在一年后变成了有几家公司慕名前来合作。

  1202队从天山脚下一路走来,战祁连、过四川、闯江汉,克服万千困难,创造诸多功绩的同时,更创造了可贵的精神。剖析一下尖刀精神,其内涵或 许可以这样表述:在队伍形象上,像尖刀那样闪闪发光;在工作作风上,像尖刀那样攻坚啃硬;在困难面前,像尖刀那样永不卷刃;在开拓市场中,像尖刀那样所向 披靡。

  重温1202队的故事,慢慢地,心里就滋生出一种特别的东西,其中有惊叹也有感动,更有身为石油人的自豪——“尖刀1202”,光芒穿越岁月,永远闪亮……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