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新闻 >> 正文
据报道,近两年来,我国长篇小说的年产量从过去的2000多部猛增到4000多部,从数量到影响都在文坛一枝独大。成名作家把获奖传世的希望寄托于长篇,新晋作家将扬名立万的宝押在长篇上面,甚至刚出道的青少年作者也跳过中短篇的训练,上手就十几万、几十万字地码,加上一年一部、一年几部的速度,还没到大学毕业就著作等身的大有人在。
上文所说的4000多部,还只是出版的,在网络上发表连载的长篇更是铺天盖地,无法统计。可每逢岁末年初,盘点作品的时候,往往又是佳作难觅。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是评论家、读者们对长篇小说创作现状的一致印象。
作家们也有苦衷。首先是出版。文章写短了,只能在一些文学期刊上发表,而眼下发行量最大的文学期刊也不过每期10万册,还要养活杂志社“一家老小”,能给作家的稿酬十分有限,和熬心煮肺的写作完全不相称,而且影响力也仅限于小圈子之中。而中短篇作品,即便一线作家想结集出版也一件难事,因为这样的长度和容量很难进行延展性经营,对于讲求版权经营和经济效益的出版社来说,实在不划算。这些原因也就导致了很多作家或作者,不管自己“身体”状况怎么样,上来就“跑马拉松”,写长篇,以期产生名利双收的效果。
对于作家的评判标准似乎也出了问题。在当下,如果没写过几部长篇,怕是难以在文学圈立足。首先,诸多文学奖获奖对象大都是长篇小说或是写作长篇的作家,如国内最高奖项之一的茅盾文学奖,只颁给长篇小说。好在还有鲁迅文学奖,鼓励中短篇创作。其次,作家本身也觉得只有写了长篇才能流传史册,如果只是停留在中短篇的创作上,总觉得没底气。
笔者曾见若干长篇小说的书封或是序言上写着:鸿篇巨制、史诗巨作、波澜壮阔……诸如此类的形容词,好像不讲个几十年的故事、塑造十来个人物,写个几十万字,就没脸说自己写的是小说。可是注水的肉真不好吃。长篇小说需要作者长期的酝酿沉淀,需要有足够的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才能满足这种大容量文体的创作要求。很多作者只是把自己有限的积累注水发泡,写出的作品自然是疲软无力,毫无嚼劲。
中短篇就出不了大家吗?笔者并不这么看。国内有鲁迅、沈从文……国外有契科夫、欧·亨利、莫泊桑……他们的作品所产生的能量比4000部长篇的总和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便是现在,如王安忆、刘庆邦、毕飞宇等一线大牌作家依旧在中短篇的园地里笔耕不辍,成绩斐然。
常有作家抱怨:现在的读者越来越浮躁,不读书,自己巴巴写了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就是没人看,就连一些评论家也就是看了序言。原本想着砖头厚的著作砸下来,还不得炸开了花,可偏偏是寂静地连个水泡都没有,更别惦记什么涟漪荡漾。可这又能全怨读者吗?如果把一碗鸡汤兑水成一缸,谁又能愿意喝呢?如果没有江河般的才思,还是“屈就”着写些溪流涓涓的小文吧,毕竟时代、读者不需要那么多的长篇巨制,更不接受虚胖的文字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