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新闻 >> 正文
柴静说他“文字上嚣张得厉害,怪力乱神,但说起话来很平常”。高晓松称“他是我唯一主动约见的人,以前从来没有——女生除外”。他是冯唐,顶着作家、协和医学院妇科博士、前麦肯锡合伙人、现华润医疗集团首席执行官名头的北京土著冯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了解冯唐性情的人,可以拿柴静和高晓松做参照。
最近,作家冯唐挺活跃。在书商路金波的策划下,他出了个《活着活着就老了》的定本,增了不少新文章,如“一个人的二十四史”“战略规划的十二大注意”“十信”等22篇新作,还是一如既往地狂妄恣肆、善于自嘲也有点自恋。用我们一个同事的话说就是,“旁若无人到无耻的李敖式才华,目中无人到简单的乐嘉式洒脱,忽而摺子哄哄,忽而流氓成性,但这人其实很干净。”
冯唐有他的聪明机智,但是柴静曾经引用傅雷对张爱玲说过的话提醒他:“聪明机智如果变成一种习气,也会成为绊脚石。”
这次,我们来说说读冯唐的几个理由。
1
狂妄恣肆
狂妄恣肆,是很多读者初读冯唐的感受。对文学和文字的评论与鉴赏,他相当自信,“一本文字,我一掂就知道是不是垃圾。好的文字迅速让我体会到背后的工夫和辛苦,鼻子马上发酸。”
中文小说,从先秦到当代,上下几千年,他能瞧得上的也就二十几本:《战国策》《世说新语》《红楼梦》前四十回、《水浒》《金瓶梅》《牛天赐传》《围城》《十八春》《边城》《洗澡》《白金的女体塑像》《台北人》《绿化树》《鹿鼎记》《大人物》《受戒》《棋王》《在细雨中呼喊》《动物凶猛》《黄金时代》《窗外》。
他看不上的作者一大堆,有的他愿意说出名字,有的他就收着敛着,打死也不说。让他点了名的,那可真是不留情面,但说得绝对有道理。
他评价董桥的文字仿佛甜点,吃一口,有滋味。吃几口,倒胃口,坏牙齿。“窗竹摇影,野泉滴砚的少年光景挥之不去,电脑键盘敲打文学的年代来了,心中向往的竟还是青帘沽山,红日赏花的幽情”,冯唐说,董桥这样的文字并不陌生,常见于《女友》《希望》。
他用三个词概括王朔,“名利乱神、转身困难、精明满溢”,他挺推崇早期的余华,认为《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最好的东西,但觉得余华现在很难超越这一篇所达到的高度。
2
有料有种
能给别人挑刺,且能说到点子上,这个人的脑袋里绝对不会是一堆浆糊。一个人有储备、有见识、有比较,才会有态度。
对冯唐来说,学医八年,学商两年,在咨询公司和医疗企业搏杀多年,又读了那么多书,什么《二十四史》《金瓶梅》,劳伦斯、亨利·米勒,再加上骨子里天生有着细腻敏感的神经,他的视角、他的逻辑、他的体验总有些与众不同,这也是他的才华所在。
喜欢看他的各式总结,一二三四五,让他说得头头是道,关键是精准。
他说他的“文学观”。首先是感受在边缘。码字的人不能生活在社会底层,也不能生活在风口浪尖。最好的是在边缘,是有不少闲,有一点钱;其次是理解在高处。码字的人心灵要比其他人更柔软流动,脑袋必须比其他人都想得更清楚;第三是表达在当下。码字的人得从观照当下开始,收官于当下。
他聊茶与酒。“茶是一种生活,酒是一种生活。茶喝多了,君子之间淡如水,可以在酒里体会一下小人之间的温暖以及市井里不精致却扎实亲近的活法。”
他有篇文章叫《十信》。信命、信邪、信简单的快乐、相信当下、相信常识、相信真我、相信传承、相信创造、相信中庸、相信不二。每一种“信”都说得恰到好处,比如相信中庸,“过犹不及,给别人留余地。太有钱,进了财富榜,就容易进监狱,儿子就被绑架。太没钱,就容易仇恨社会。”
3
有趣好玩
一个人有才有态度,可是太生硬,就不好玩,无趣儿。冯唐的文字里有机锋有俏皮,用我们一个同事的话说就是有种“古意盎然的嘎咕劲儿和别致通俗的拽”。
读冯唐的文字,经常会被他的各式比喻惊到。“如果时间或是人类经验集中到一起是一根蒜泥肠,史学研究的是纵切面”,“曾国藩牛啊,把自己的肉身当成蜡烛,剁开了两节,四个端点,点燃四个火苗燃烧”。
不得不感叹,冯唐这想象力够怪够偏!
他写人也写得妙趣横生。
他的朋友没少被他“祸害”。他说他第一次和作家喝酒,就被一个黑红胖子,一个青白胖子,和一个长得像花生米的黑青瘦子,灌得失去意识。这三个家伙分别叫艾丹、张弛、狗子。
连老妈,冯唐也没放过。他老妈是纯蒙古族人,“快八十岁了,在家的时候,漂荡在家里,移身而过的时候像是奔腾千军万马。”
他写男女。说“女人的魅力库里有三把婉转温柔的刀”。第一把刀是形容,“形容曼妙”的形容;第二把刀是权势,即家世背景;第三把是态度,“媚态入骨”的态,“气度销魂”的“度”。而形容不如权势,权势不如态度。
4
真实不装
有才华有态度有趣味,但总端着的人,终究不可爱。观察一下周边的同事朋友,可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真实不装、敢于自嘲。
在冯唐的文字里,确实能读到自恋的味道,但他对名利欲望、情色男女、中年困惑不掩饰,虽没有柴静在《看见》中那样凛冽地审视自己的傲慢虚弱,但也可亲可感。
一个女性朋友跟他聊感情,说“人适应之后的需求是变化,喜新厌旧。好吃莫过饺子,你连吃十顿试试?好受莫过躺着,你连躺十天试试?”冯唐回应,“人性太复杂了,懒,也是人性,怕孤单,也是人性,顺应规则维护社会,也是人性,这些人性创造银婚金婚钻石婚。”
男人对金钱和权力都有本能的向往,冯唐也是。他不掩饰自己在生活上的高追求,他爱好的棉布、好的皮革、好的电子物件……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也困惑:是撅着屁股使劲儿挣呢,还是调低对生活的预期?朋友柴静问他,“权力对你来讲有吸引力吗?”他想了一会儿说,“我能感觉到吸引,但没有形成贪恋,大权在握的时候,还是挺爽的。”
酒肉江湖,他不惧。但是,他能置身其中,又能置身其外。他说他身体内有个大毛怪,这个大毛怪是什么呢?“当一个巨大的懒惰和惯性起作用时,大毛怪是一头象,牢牢挤压住我。”“其实(我)始终有三个角色:冯唐、大毛怪,以及看着他俩较劲的写作者冯唐。”
如今的冯唐离婚了,单身了,人至中年,没有孩子的他,某些时候更像一个大男孩,看似放浪形骸,其实很单纯,如柴静所说,“谈个恋爱分个手都纠结个十年八年,稍下点雨就要写几句诗内心才平静,一辈子跟自己左缠右斗,也就是个场面花哨。”
冯唐眼里的
中文好小说
《战国策》
有逻辑,有故事,有人性,有冲突,够贫。像北京的士司机一样关心世事,像管理咨询顾问一样慎思笃行。熟读半部,在街面上混个肚圆不是问题。
《世说新语》
和《史记》一起构成我的文字师承。刘伶和阮籍到北京不会无聊,三里屯有高价假酒,紫云轩和芥末坊都有曾经沧海媚眼如丝的老板娘。
《红楼梦》前四十回
小时候喜欢看林黛玉吃醋和贾宝玉处理三角关系,长大了从中读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读到如何平衡利益,给足面子。不知道是曹雪芹隐藏得太深还是世界把我变得太庸俗了。
《水浒》
要看金圣叹评点的版本。细节处理独步,满布机锋。太多的元素在里面:凶杀、生活在别处、生活在低处、追求理想、遁世、幻灭、创业,战略决策、战术处理、兼并重组、儒道禅合流。
《金瓶梅》
写尽市井人情,建议中小企业主管精读。其情色描写添加得极为生硬,疑为后人伪作。
《围城》
钱钟书写老海龟的这篇小说至今时髦。只是读者通常没有以前那种旧学和西学的底子。老天如果有眼,把他和张爱玲弄成一对,看谁刻薄过谁。
《十八春》
张爱玲是个异数。你可以不爱读,但是挑不出任何短处。张爱玲巨大的旗袍阴影之下,新锐女作家不脱,如何出头?
《边城》
沈从文只念过小学,对汉语的贡献比所有念过中文博士的人加起来还多。
《洗澡》
钱钟书比杨绛元气足,是更好的小说家。杨绛比钱钟书更懂得收敛和控制,是更好的文体家。
《台北人》
出手便知家学和幼功深厚,这样的文笔,如一手漂亮的瘦金体毛笔字,不知道以后到哪里找。
《绿化树》
如果那一拨人里没出来更多这样的文字,都是“四人帮”的过错。
《棋王》
再看感觉有些做作,没有他现在的随笔精气内敛。最令人钦佩的还是阿城的态度,写不出来就不写,珍惜羽毛爱惜名声。
《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最早的长篇,他最好的东西,也是他那拨人中最好的长篇。我不相信他这辈子能够超越这一篇中达到的高度。
《动物凶猛》
有时候一部几千万字关于“文革”的论著不如几万字的一篇小说更说明问题,《动物凶猛》就是一个例子。写得太急了,有些浪费了一个好题材。如果当初沉一沉,垫棺材底儿的资本就有了。(记者王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