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理论热点 >> 正文

独立书店:何处安放理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29日10:35 来源:文学报

  今年被许多人称为“书店告别年”——北京单向街书店三度搬迁并关闭分店、北京万圣书园四度迁移、上海季风书园搬离经营了16年之久的地铁陕西南路站、上海2666图书馆因“身份缺失”停业另寻租地、上海渡口书店关闭新天地分店……特别是那些有着个人理想色彩的小型独立书店,因其不堪运营压力,几年内或关闭或搬离。各大媒体广发报道哀叹“书店关闭潮”。有书店老板感慨,书店在大城市中漂泊,正是阅读在当下时代的一个缩影,成为一个脱离现实的梦想。

  而与此同时,记者也注意到,有不少书店探明自身优势让理念与内容更具创意,品牌表现良好,如杭州枫林晚书店已在浙江各地连开十余家分店,广州方所书店进驻高端商场,台湾诚品继进驻香港、苏州之后又将在上海浦东开分店……独立书店的起起落落与众多因素结合在一起,其经历正是当代书店或纸质阅读如何转型融合这一现象的演绎。独立书店该如何安放自己与爱书人之间共同的理想?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几家本地独立书店。

  “我们需要身份,但它比书价贵太多”

  在上海2666图书馆宣布暂时停业的那几天,记者注意到不少年轻人专程赶到其所在的静安别墅,对它的关闭表示惋惜与不舍。有读者说,他能理解餐饮业因喧哗或卫生问题搬离此地,但书店为何也在此列?

  在爱书人聚集的豆瓣网上,有读者感叹南京路上竟容不下一家小书店。这句话让记者想起多年前以色列大使探访北京三味书屋时说的话:“以色列很小,但是街道上到处都是书店;中国那么大,到处都是饭店,书店太少了。”这句话曾激发了不少爱书人的创业之梦。可随后几年间,独立书店如流星出现又陨落,在最新编的《中国独立书店漫游指南》上,被记录的全国有些许名气的独立书店,只有86家。

  有许多读者知晓了2666图书馆的“身份缺失”问题,同样表示不明白为何有如此严格的书店场地限制——相关条例是“房屋为非居住用途房,要有沿道路的开门”。这表明正规书店必须选择沿街商业商铺用作场地,也就是承担平均最高的租金,这样的规定倒过来促成了当下独立书店的“小型化”。即便是2666图书馆这样一家多次举办高规格文学文化交流活动,包括承担上海书展国际文学周讲座场地、接待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等广受关注的活动的知名书店,在现实面前也并无能力让自己存在于此处。2666图书馆联合创办人之一钱小昆曾表示,他们一直有着“身份焦虑”的问题。其经营理念更靠近阅读环境而非商业考量,这使得选择一个好地段和租金承受之间形成一个无法化解的矛盾。在记者走访的几家市中心弄堂书店里,有店主开玩笑说“都说现在书价高,我们要的身份,可比书价贵太多了。”这种心理对书店而言虽然是“难言之隐”,却也颇为无奈,一份喝茶看书的悠然理想在城市里何其难得。在记者看来,如果为追求一个好地段低租金而承受违规风险,却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占据一个好市口固然重要,但存活下来保存品牌显得更为紧迫。

  2666图书馆代表的这类书店反映出了一种机制压力带来的尴尬,更多独立书店的运营则来自盈利压力。书店创办人与围绕其间的读者都将重心放在了关于书店的美好想象上,人们不止一次津津乐道于英国莎士比亚书店的待客之道,日本古旧书店的恒久时光,但现实早已对实体书店阅读提出了挑战,不仅仅是中国,今年初英国书商协会公布了独立书店总量,从2005年最高的1500余家下降到1000家左右。盈利表现较好的书店多为注重多样化经营,扩大书店价值。

  书籍与周边,谁是主角?

  能够像北京万圣书店或杭州枫林晚书店这样纯粹靠人文类图书生存得好的毕竟是少数,不是所有独立书店都能依靠知识分子圈子或者高校附近资源来获得良好营收。独立书店,有专业化,也有个性化,有学术交流,也有温情分享。万圣书园创办人刘苏里曾说,独立书店“其一是独处一地,无所依附,有所独创,匠心所在;其二是真诚理念,虔诚信仰,人文关照”。单向街书店创办人许知远有这样的向往:“在一个自由开放、绿树环抱的场所读书,能与顶级作家、编辑、导演、音乐人一起交流。”

  单向街书店的做法越来越成为了独立书店存活下去保持一份理想的有效途径之一。记者调查发现,多数独立书店是以“咖啡加书”的形式作为常规运营,既营造出一个柔和的阅读交流氛围,也拓展了销售品类。更个性化的做法如广州方所书店内嵌了生活家居用品,并与“例外”服装合作形成一个美学综合体。香港的库布里克书店主打电影书籍及放映交流活动,并将书店与周边社区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再如上海渡口书店以十几平方米的“小而美”形象连续开分店进中心地段,其主打理念是“文具与书”的概念,书店摆放多为当下最热门的文化思想类书籍与设计画报类刊物,店员向记者介绍,书店的高端文具经过精心挑选,并且与书籍形象互为衬托,书店也为读者提供海外订购服务,选择与高端商场合作也是出于细化消费群体考虑,愿意为对阅读与书写挑剔的读者提供一切方便。记者获悉,渡口书店较为注意与媒体的积极互动,重视媒体对书店的良好推介。可以进一步理解认为,渡口书店的成功更像是缩小的台湾诚品书店模式,只是在扩大到一定规模如后者时,专业性程度无法兼顾,综合零售概念相应成为主导。

  在记者走访的独立书店中,许多书店并不足以称之为“独立书店”,有些书店因过于追求气氛或环境优美,看上去更像是以咖啡馆主导、书籍辅助的一个休闲空间,有关文学的交流渠道让位于朋友社交或情侣约会的场地,书籍作为点缀用于营造气氛。这样的书店可以说已然是悄悄转型成了广义上的文化消费空间。缺乏文学交流活动与阅读专业性的要求,是不能称之为独立书店的。许多新生书店创办人并未理解什么样的书店是能够获得读者认同,或者只是一家随时可以被替代掉的书店。这也是几年间许多民营书店不断开张又停业昙花一现的原因之一。记者就这个问题询问位于上海图书馆附近的1984书店创办人许先生时,他表示以1984书店为例,选择开在图书馆附近无疑对自身特色有极大要求,书店聚焦于外国文学及引介文化艺术类杂志,这就与图书馆的阅读区别了开来。读者会在这家书店里看到十多种不同版本的奥威尔著作《1984》,这体现了书店的品味与趣味,也展现了它的专业选择。

  对于未来,书店店主们并无多大愿景,开一家独立书店来自一份有温度的理想,面临的现实压力是必然的。国外和中国港台的同行们也提供不了更多经验,香港书店为避开市中心高租金的压力,选择成为了“二楼书店”、“三楼书店”,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实体书店销售实行的则多为低税率甚至零税率。除了外部环境,书店店主自身恐怕也须有所思考,如何在这个时代有创意地赢得读者选择。近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表示,要选择城市中有特色的书店进行一定程度的扶持,那么何谓有特色,谁来选择和参与,这将是我们持续关注与期待的话题。(郑周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