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理论热点 >> 正文

如何健全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机制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26日09:27 来源:《红旗文稿》

  加强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是提高创作生产质量、多出精品力作的重要途径。前一段时间,重庆市委宣传部通过发放问卷、座谈讨论、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健全文艺产品创作生产引导机制”课题调研,其中,累计发放问卷5033份,回收有效问卷4964份。调研在梳理我们党引导文艺创作生产的主要经验、分析当前文艺创作生产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党引导文艺创作生产的经验

  重视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利用文艺形式传播价值观点、表达阶级立场、阐明政党意图、巩固执政基础,是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不同政党的通行做法。我们党历来重视文艺创作生产引导,这是我们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经验,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文化自觉。早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就论述了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观点,延安文艺座谈会也因此成为我们党引导文艺创作生产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相继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等重要理论观点。这些精辟论述是我们党关于文艺创作生产的规律探索和基本遵循,是我们党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的独特贡献。

  回顾我们党引导文艺创作生产的实践探索,有许多经验做法值得坚持。

  一是保持指导思想的先进性。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实践,强调“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而确保了文艺创作生产的正确导向。

  二是坚持根本目的的人民性。人民性是我们党的文艺思想的灵魂。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到强调“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从“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到“三贴近”原则、“走转改”活动,在浩荡前行的文化长河中,“为人民”的旗帜始终高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

  三是注重效益追求的二维性。在文艺创作生产的效益追求上,我们党曾在特定历史时期单纯强调社会效益“这一维”,而忽视“另一维”——经济效益。在探索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实践中,我们党努力纠正文艺创作单纯为政治服务、忽视甚至无视经济效益的观念和做法,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化单位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两个效益相统一。

  四是倡导创作生产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立足伟大实践,在投身火热现实生活中推进文艺创新;根植历史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中推进文艺创新;着眼群众需求,在服务人民大众中推进文艺创新;紧跟世界潮流,在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中推进文艺创新;掌握现代科技,在实现文化科技的融合中推进文艺创新。

  五是重视评价激励的科学性。对文艺的评价激励,是引导文艺创作生产的风向标。我们党在长期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活力、创新潜力、创作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实现了空前发展。

  二、当前文艺创作生产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从文艺产品的供给来看,既有精品力作的不断涌现,也有次品甚至废品的大量存在。调查显示, 49.7%的人认为当前文艺创作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好作品不多,存在大量粗制滥造的东西,有的甚至是文化垃圾”。从数量看,当前文艺产品供给可谓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其中不乏精品力作。但是,文艺产品的质量与数量没有实现均衡发展,由于原创乏力,翻拍戏说、跟风模仿、颠覆解构风行一时,炒冷饭、翻旧作成为创作的便捷途径,导致“注水”产品屡见不鲜,因而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品位不高的东西。

  (二)从文化消费的层次来看,既有情趣高雅的审美需求,也有通俗甚至“三俗”的娱乐需求。调查显示,多数人希望通过文化消费受到艺术熏陶、提高审美水平、提升生活质量。但同时,一些人尤其是不少“80后”、“90后”热衷于感官刺激,喜欢低俗庸俗媚俗、泛娱乐化的东西。针对优秀文艺作品的标准,29.03%的人认为是“讲求娱乐性、迎合观众口味”,16.6%的人认为是“追求新奇,颠覆传统,穿越恶搞”;认为“现在有不少人热衷于低俗、庸俗、媚俗的东西”的占44%。

  (三)从创作生产的态度来看,既有精雕细琢的潜心创作,也有浮躁甚至短视的急功近利。当下,文艺创作者中不乏人品艺品俱佳者,他们秉持职业操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潜心创作、精益求精。但是,对有些创作者而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沉心静气被“一夜成名”的欲望冲动取代,“德艺双馨”的修养操守被商业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侵蚀,有的甚至放弃应有的原则和底线,让经济效益的“有意思”驱逐社会效益的“有意义”,视调侃搞笑为时尚,视恶搞解构为时髦。在受访对象中,有41.48%的人认为“创作生产者经济利益至上,急功近利”是当前文艺创作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从文艺批评的生态来看,既有令人信服的客观评论,也有吹捧甚至攻击的恶俗之言。当下精品力作匮乏、“三俗”现象突出的背后,是文艺批评的缺位、缺钙乃至一定程度的失语。调查显示,30.68%的人认为“文艺评论为金钱等各种利益所左右,不够客观公正”。一些评论者角色自觉不强,评论品格丧失,被利益绑架。同时,不少评论用语晦涩、故弄玄虚、远离大众,评论文章成为学究文章和职称评审的筹码;有的评论者远离文艺现场,导致评论缺乏针对性,剖析不透,隔靴搔痒,引导力不强。客观公正、说服力强、通俗易懂的文艺批评成了稀缺品,文艺批评呈现功利化、学究化、小众化倾向。

  (五)从媒体宣传的偏好来看,既有积极健康的文艺导向,也有猎奇甚至过火的花边炒作。当前,媒体文艺宣传主流是好的,特别是主流媒体坚持正确文艺导向,关注文艺事件,传播优秀作品,推介优秀人物,褒贬文艺现象,引导文艺潮流。但是,许多网络媒体及部分都市类报纸、电视台地面频道、广播电台,片面追求点击率、发行量、收视率等直接关系经济效益的指标,偏好于吸引人们眼球,追求轰动效应,即时性炒作多,理性反思少,大量报道明星绯闻等狗仔式追问,刊播一些品位不高的作品,尤其是网络媒体传播大量“三俗”的东西,没有发挥好应有的文艺导向功能。在问卷调查中,有31.16%的人认为“不少媒体炒作明星绯闻、猎奇新闻,对文艺正面宣传不足”。

  出现以上新情况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时期;直接原因在于,我们的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机制不健全,没有在文艺创作生产环境日益宽松的情况下得到同步调整完善。

  三、健全机制,加强文艺创作生产引导

  (一)坚持价值导向把关机制。能否把握好文艺创作生产价值导向,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各级文艺主管部门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履行好“守门人”和“把关者”的职责,在创作报审、宣传推介、播映展演、出版销售等不同环节严格程序、科学管理;同时,应重视题材规划,明确哪些是不能逾越的红线,增强创作生产者的底线意识和责任意识。各文艺家协会和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督的功能,加强对创作生产主体的规范引导。各播映展演出版传播平台要强化阵地意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防止毒害人们心灵的文化垃圾进入文化消费领域。

  (二)改进评价激励示范机制。评价激励示范机制是指挥棒,向大众昭示什么是我们党倡导的、什么是人民需要的、什么是真善美的、什么是优秀的,从而影响、引导文艺创作生产者的立场和态度。要强化“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相统一的评价标准,将“草根需求”、“精英诉求”和“市场要求”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着力改变“专家叫好”与“市场叫座”错位的尴尬局面。要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奖机制。适当延长部分文艺奖项的评奖周期,尽可能充分接受时间和群众的检验;进一步改进创新国家级文艺奖项评选办法,尽最大可能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提高评奖的权威性和公信度。要创新文艺创作生产激励扶持办法。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建设工程,设立专项引导扶持资金,加大对原创性作品、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资助扶持力度,资助各省区市创作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原创优秀作品。

  (三)强化大众审美引领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其所好”是文艺创作生产的普遍现象,大众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对文艺产品创作生产的反作用更为直接和明显。要从根本上提升文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就必须重视大众审美引领。要强化美育普及活动。通过市民音乐会、大众艺术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和社区等形式普及艺术知识,通过控制创作生产和营销演出成本、公共财政补贴、惠民文化工程等途径降低文化消费门槛。要改进媒体文艺宣传。大力引导各级各类媒体多宣传优秀文艺作品、多宣传德艺双馨人才,凝聚崇善求美的强大舆论正能量。要加强大众文艺评论。改变“学术圈内自说自话”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使文艺评论更接地气、更富生气、更有人气,引导大众在选择文艺产品的过程中分清优劣、明晰善恶、辨别美丑。要改革学校艺术教育。把艺术欣赏纳入必修课,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抓起,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改革艺术特长生升学考试加分政策,纠正艺术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四)完善改革创新推动机制。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要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艺生产力。要深化文艺创作生产单位改革。已转企改制的文艺单位要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暂时保留事业体制的文艺单位也要积极面对市场,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要发挥好市场在创作生产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改革和优化政府扶持方式,变“养人”为“养事”,变“人头经费”为“项目资助”;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跨区域、跨体制、跨行业聚合资源,拓展文艺创作生产的视野和空间。要积极推动文艺和科技融合发展。用技术含量提升文艺产品的艺术魅力,努力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增强文艺产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技术即时快捷、覆盖广泛、互联互通的特殊优势,拓展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扩大优秀文艺产品的社会影响。

  (五)健全法律规范保障机制。当下文艺创作生产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律规范滞后于文艺发展变化的需要。怎么办?一抓清理。对当前文艺领域的各种侵权行为进行梳理,研究哪些需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来约束,哪些需要通过完善政策制度来规范;对涉及文艺创作生产的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进行系统清理,研究哪些需要调整修改、哪些需要细化完善。二抓立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文艺创作生产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文艺繁荣发展的现实需求与长远趋势,分类推进文艺立法,把我们党关于引导文艺创作生产的政策主张上升为法律规范。三抓执行。重点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文艺创作报审、文艺产品播映展演等方面的执法和监管,依法依规净化文化市场,惩处侵权行为,维护文化市场秩序,规范文艺创作生产活动,保护好文艺创作生产者的权益和热情。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课题组,课题组成员:樊伟、严兵、刘亮、王丽萍、刘健、杨芳、黄加强;执笔:严兵、刘亮、王丽萍)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