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宋志坚:泡菜坛子酱缸及其它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25日10:07 来源:北京日报 宋志坚

  读到一篇叫《泡菜与学校文化》的文章。作者说的“泡菜”是指学校文化,因而,他又称这种学校文化为“泡菜文化”。据说,在此二十余年前就曾有“泡菜理论”盛行于世,那个“泡菜理论”,旨在提醒学界保持干净和纯洁。我知道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不可责备求全。以“泡菜文化”来比喻学校文化,大概只着眼于学校文化对于学生和老师的“浸泡与润泽”,但我还是认为这个比喻不仅“蹩脚”,还成问题,因为,这种“泡菜文化”具有三个方面的先天不足。

  据说,“泡菜的精要,一在坛,二在盐”。“泡菜文化”的先天不足,恰恰就在于此。

  泡菜的坛子决定了“泡菜文化”的封闭性。提出“泡菜文化”的先生说,“泡菜的原理是乳酸菌发酵,乳酸菌厌氧,发酵须隔绝空气,因此选择泡菜坛,既要注意烧制的火候、釉色,还得注意有无裂纹和砂眼,更得考虑坛沿和坛盖。”总之,“盐水只能装在坛里,发酵只能在坛里进行”,这个“坛子”,必须与世隔绝,“坛里自有乾坤,学校自成天地”。但我担心,即使在学校这个“乾坤”或“天地”中吸取的一切养料都相当纯正,没有任何杂质,但学生总有一天要破“坛”而出,当他们发现社会上的一切与他们在“坛子”中所接触的有天壤之别时,你要不要担心,他们会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以至于立马崩溃?

  泡菜的盐水决定了“泡菜文化”的单一性。提出“泡菜文化”的先生说,“盐是泡菜的魂……盐之于学校,即是校园精神”,所以,“泡菜文化”之“文化”就是“泡菜汤”,在这个“坛子”(即校园)中的学生,能够从“泡菜文化”中吸取的全部营养,就是盐水。现在的人们几乎都懂得,人的身体之健康成长,需要食物的多样性,不可偏食,更不能单一。不要说鱼虾蛋肉水果蔬菜一样都不可缺,单是主食,还有五谷杂粮、十谷米之类应运而生。难道人的精神之健康成长,反而只需单一的“盐水”?不知道这种“泡菜文化”之“泡菜汤”即“盐水”,到底是古代的训诫,还是现代的说教?但我相信,只用“盐水”泡出来的“人才”,不可能有健全的精神。

  有以上这两条作为前提,“泡菜文化”之“菜”必然就没有任何主动性。提出“泡菜文化”的先生说:“学校就是泡菜坛,文化就是泡菜汤(即‘盐水’),学生(也包括老师)就是一片片待泡的菜蔬——让他们在盐水里游泳、呼吸,通过一定时日的浸泡、体验、感悟,最终,生命形态得到改变、转化和升华。”令人费解的是,那“一片片待泡的菜蔬”,既然只能在“盐水”里被动地“待泡”,那么,还会有自主地“游泳”和“呼吸”的可能吗?“通过一定时日的浸泡”,它们的“生命形态”或许“得到改变”,即由鲜活的菜蔬“转化和升华”为“泡菜”,却还能有“体验、感悟”的能力吗?我相信“所有放进坛里的东西,都会变成具有相同气息”的“泡菜”,却不相信这种“泡菜”会有“个性鲜明的自己”。

  蔡元培先生担任校长的北大之“校园文化”,大致就是蔡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并蓄”。它是开放的,是多元的,也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天地,而不是一个密封的泡菜坛。从那里面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有能支撑民族大厦的栋梁,而不是供人享用的“泡菜”。我们今天要建设的“学校文化”,应当师法的是当年的北大精神,应当从那个地方起步,而不是回到柏杨先生反复抨击的“酱缸文化”中去——这种“泡菜文化”,实在与“酱缸文化”没有多大的区别。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