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50岁“卫斯理” 仍是科幻一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24日09:37 来源:中国网

  7月下旬,“卫斯理50周年展”将在香港举行。倪匡可以说是中国的科幻启蒙作家,140多部“卫斯理”作品影响深远。然而,在“卫斯理”诞生50周年后的中国科幻小说界,危机并不在当下,而在不远的将来。

  “卫斯理”其实是科盲

  传说倪匡在东北遇上过外星人,因此萌生了写科幻小说的念头。有没有外星人这事不好说,但倪匡“卫斯理系列”的幻想性确实是天马行空式的,以至于小说的幻想性大于科学性。

  科幻小说的全称是“科学幻想小说”,其幻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把作品比喻为一棵树,那么科学性是其树根,而幻想性是其花果。卫斯理的小说更严格地说,是一种“软科幻”。所谓“软科幻”就是并不十分重视高新科技,而是重视情节的趣味性和通俗性的小说。所以,倪匡的作品总是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蓝血人》中的种种迹象表明,流着蓝色血液的人是外星人,至少是异种人无疑。但倪匡让卫斯理“崩溃”了很久,又费尽口舌向读者展现了种种怪异后,最后还是让外星人“遁地而走”,消失了。蓝血人的秘密再无人知晓。

  也正是这样,“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中有很多科学硬伤,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出现在南极冰原上的北极熊”。

  缺少科学的现实土壤

  缺少科学性,这似乎是中国科幻的一个硬伤。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适合科幻小说发展的条件:“儒家文化重在世情人伦,从根本上压抑了通向未来的想象力;道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缺乏主动的进取精神;墨家文化产生出的是武侠小说而非科幻小说。”

  古代有《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想象力自不用说,但它们更应该是魔幻小说、奇幻小说,与科学并不搭界。

  “其实,中国人对科学一向没有多深的感情。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科学最受尊崇的年代,人人嘴上都挂着陈景润和他的哥德巴赫猜想,但真正感动民众的,并不是科学的伟大,而是个人英雄崇拜。”奇幻创作组“九州”的创始人江南说。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科学思维一向薄弱,像科幻这种纯粹的舶来品,难以跻身主流文学的位置,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科幻小说在中国被当成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阅读科幻小说被当成一种不成熟、不现实的表现。

  科学的短暂狂欢

  1954年,郑文光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一时间洛阳纸贵,竟引起北京地区的火星观测热潮。人们排着队去建国门的古观象台观看星象的情景完全出乎郑文光的预料。叶永烈在“小灵通”系列中对未来的描述,在今天也成为了现实。这些都是奠基之作。就连逻辑有问题的“卫斯理系列”,也很受读者和市场的欢迎。

  在前辈们的辉煌之后,科幻小说并非后继无人。科幻文学发展到今日,倒也能看到一丝欣欣向荣之光。按照《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的说法:“虽然与科幻迷的期望值相差甚远,但自中国有科幻起,现在其实是最好的时候。”科幻正在逐渐走向市场化,有新的科幻刊物产生,图书品种也有大幅度的增加。

  2005年的原创科幻小说《天意》卖了15万册,是自1985年以来发行量最大的科幻小说。至于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2011年的销量已经达到40万册。据称,该作品正被翻译成英文,试图打入欧美市场。同时,还有传言称,中国第一部大型的科幻电影就要诞生了。

  人们纷纷将希望寄托在这部“神作”上,认为这是中国科幻小说的第三次复苏(前两次为“文革”前和上世纪80年代末)。

  狂欢之后的力量在哪

  然而,刘慈欣作品的热卖正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科幻小说真正的危机。幻想文学评论家胤祥在《三体2》出版时评论道:“《黑暗森林》(即《三体2》)有多畅销,中国科幻就有多困难。”

  此言论被很多网友攻击,但现在看来,确实如此。中国科幻万马齐喑,只余《三体》一枝独秀,所以《三体》愈亮眼,反衬出整体环境愈昏暗。

  胤祥认为,《三体》的热卖大约也是中国科幻最后一次的辉煌,近10年的积累在最近短短的一年几乎耗尽,后继乏力几乎是一定的。

  另外,中国科幻缺乏有效的图书到电影的转化产业链。除了“卫斯理”改编系列外,前些年有《机器侠》《全城戒备》,甚至《长江7号》也勉强算一部科幻电影,但收到的效果都惨不忍睹。近期,宁浩正在拍摄由刘慈欣的《乡村教师》改编的电影,但比起作为榜样的美国,这都是不值一提的小动作。

  而正如上文所说的,中国人缺少科学素质,使科幻小说缺乏对圈子外的影响力。圈内人希望科幻小说最好如科幻小说家达克·苏文所说的,“有自身不可磨灭的精英小众气质。应该有火箭、原子弹、潜水艇、计算机、青霉素乃至试管婴儿等发明”。但没有外星人、穿越、星球大战的科幻,是主流媒体难以接受的,从而很难培育诞生科幻小说新人的土壤。

  纯科幻的“三体”系列的影响力终究会过去。第三次复苏之后,后继无人的中国科幻要面对怎样的未来?现在活跃着的“60后”小说家解决不了,希望只能寄托在年轻人身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