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宋代宰相王安石隐居钟山十几年 写百余首诗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23日16:52 来源:现代快报 白雁

  《钟山诗文集》中收录了从六朝至现代1600多年间,700多人歌咏钟山的文史作品。这些人中,有很多我们熟知的古人——李白、杜牧、李商隐、王安石、苏轼、刘基……也有现当代的散文大家——朱自清、黄裳……他们或者在这里惊鸿一瞥,或者长时间隐居其间。他们笔下的钟山,会是什么样子呢?

  宋代宰相王安石

  隐居钟山十几年

  写下一百多首

  有关钟山的诗歌

  在与明孝陵一墙之隔的城墙内,有一条小路叫后半山园,小路的得名和宋代宰相王安石有关。

  王安石和南京的渊源很深,少年时代,他就曾跟随在江宁府做官的父亲,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晚年,执着坚韧的他因推行变法而遭到弹劾,两次被罢相。两次罢相后,他都回到南京居住。特别是第二次,他在南京住了十多年,直至去世,其中大半时光隐居在钟山之下的半山园。

  隐居南京期间,王安石曾写下一百多首诗,其中不少流露出抑郁不得志的心态。例如,他坐在自家屋内,看到屋外因东晋宰相谢安而得名的谢公墩,有感而发:“谢公陈迹自难追,山月淮云只往时。一去可怜终不返,暮年垂泪对桓伊”。从字面看似乎是在说谢安晚年被皇帝猜忌,在抑郁中病逝,实际上,后代很多人都认为王安石是在感慨自己的不得志。

  王安石隐居期间,身边有跟随他的老兵,常常出去为他打酒。别人向老兵打听起王安石的近况,老兵说:“相公每日只在书院中读书,时时以手抚床而叹,人莫测其意也。”

  王安石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虽然他当初本着惠及天下的初衷进行改革,然而与他同时代的百姓并不理解他,民间甚至出现了嘲笑他的话本小说,把隐居钟山的王安石描绘成一个不近人情的疯子。

  明遗民顾炎武隐居钟山

  多次祭拜明孝陵,图谋反清复明

  说起顾炎武,很多人会想到他的《日知录》,以及从《日知录》一书中演化而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句。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顾炎武和南京的钟山还有一段渊源。

  1644年(明崇桢十七年,清顺治元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与此同时,十余万清军逼近山海关。驻守当地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军,并带领清兵越过山海关,对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疯狂反扑。农民军未能击退清军进攻,被迫撤离北京。随后,清军进占北京,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粉墨登场。

  清朝定都北京时,远在昆山的顾炎武痛心不已。所幸,当时南方的一些明朝官僚,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南明政权,多少让顾炎武看到了一线希望。1645年(清顺治二年)春天,顾炎武经人推荐被任命为兵部司务,前往南京任职。此后十多年间,顾炎武不停往返于大江南北,图谋反清复明。在这期间,他多次来到南京。每次来南京,顾炎武必去的地方是明孝陵,而明孝陵所在的钟山也成为他寄居的地方。

  以一己之力对抗一个庞大的政权,明孝陵充当了顾炎武的强大精神支柱。他在多首诗中都写到了祭拜明孝陵的经历。有一年,他还在钟山南麓“典得山南半亩居”“每过陵宫一下车”,过了一段相对安稳的日子,

  明遗民杜茶村归葬钟山北麓

  生前客居南京,一身傲骨不肯攀附权贵

  和顾炎武同时代,还有明朝遗民杜茶村。杜茶村的墓葬,至今仍在钟山北麓的伊村饭店附近。虽然早在三十年前,这里就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但知道墓址的人并不多。

  杜茶村何许人?明代古文大家方苞,在《杜茶村先生墓碣》一文中,对他的传奇经历有过详细介绍。

  杜茶村是湖北黄冈人,明末为了躲避战乱而流亡到南京。杜茶村忠诚于灭亡的明王朝,不肯参加科举,只是寓居鸡鸣山麓,专心写诗。他的诗歌非常有名,当时南京城里的达官贵人都前往他家求诗,但颇有文人傲骨的杜茶村却一一拒绝。

  方苞的父亲与杜茶村意气相投,两家来往很多。

  77岁那年的一天,杜茶村敲开方家的门,告诉方苞的父亲,说他快要死了,在死之前,得去维扬(今扬州)看望好友蒋先民。当天,杜茶村就渡江北上扬州,几个月后,他竟然真的死在了维扬。

  杜茶村的遗骸运回南京后,暂时停放在僧舍。杜茶村有三个儿子,其中一个小的时候就走丢了,另一个在远方做和尚,只有一个叫杜世济的儿子在南京。朋友们想帮杜世济料理丧事,为杜茶村落葬,但杜世济坚持要亲自办理父亲的丧事,众人只好作罢。谁知道,没过多久,杜世济也死了。几年后,长沙人陈鹏年担任江宁知府,才将杜茶村安葬在钟山之北的梅花村。

  今天,钟山之北的杜茶村墓还在,但梅花村的地名却早已消失。

  除了秦淮河

  除了浦口火车站

  朱自清还写过

  南京的中山陵

  民国散文大家朱自清,曾多次游历南京,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背影》。前者写的是游历秦淮河的所见所闻,后者则描写了浦口火车站与父亲告别的情景。

  其实,朱自清描写南京的文字不止这些,《钟山诗文集》中就收录了朱自清描写中山陵的一段文字。朱自清笔下的中山陵是什么样子呢?

  “南京的新名胜,不用说,首推中山陵。中山陵全用青白两色,以象征青天白日,与帝王陵寝用红墙黄瓦的不同。假如红墙黄瓦有富贵气,那青琉璃瓦的享堂,青琉璃瓦的碑亭却有名贵气。从陵门上享堂,白石台阶不知多少级,但爬得够累的;然而你远看,决想不到会有这么多的台阶儿。这是设计的妙处。德国波慈达姆无愁宫前的石阶,也同此妙。享堂进去也不小;可是远处看,简直小得可以,和那白石的飞阶不相称,一点儿压不住,仿佛高个儿戴着小尖帽。近处山角里一座阵亡将士纪念塔,粗粗的,矮矮的,正当着一个青青的小山峰,让两边儿的山紧紧抱着,静极,稳极。谭墓没去过,听说颇有点丘壑。中央运动场也在中山陵近处,全仿外洋的样子。全国运动会时,也不知有多少照相与描写登在报上;现在是时髦的游泳的地方。”

  朱自清所说的全国运动会,指的是1933年10月10在当时的中央运动场,即今天南京体育学院所在位置召开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

  那次运动会有33个单位参赛,运动员达到了2000多人。比赛中涌现的体育明星,有来自辽宁的短跑运动员刘长春,还有来自香港的游泳选手杨秀琼,她囊括了50米、100米自由泳、100米仰泳、200米俯泳全部冠军,获得“鱼美人”的美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