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黄传会:老兵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20日22:31 来源:人民日报 黄传会

  盛夏,我又一次前往东海前哨金刚山海军某观通部队采访。

  当年通向山顶的那条坑坑洼洼的盘山道,据说有整整160道弯。如今,盘山道已变成了水泥路,而那羊肠般的160道弯,依然是一弯连一弯,一弯套一弯。

  吉普车在山路上盘旋,我的思绪已穿越时间的隧道,眼前浮现起20年前那一幕……

  也是盛夏,一场强台风刚刚从闽南大地袭过。通往金刚山的路被雨水冲垮了,我与水警区陪同我采访的李干事只好步行上山。

  闽南7月,酷热难忍。山路坡陡弯多,我们走得满身大汗。

  在半山腰拐弯处,一位少妇抱着个孩子,正艰难地前行。

  我们快步跟了上去。

  “嫂子,你也上山?”李干事问。

  少妇腾出一只手擦擦脸上的汗,说:“我带孩子上山探亲。”

  “孩子她爸怎么没下山来接?”我们不解。

  “是啊,也不知为什么,临走前我还给他发了电报。”少妇答。

  交谈中,得知少妇名叫鲁东民,是江苏大丰市川东乡一位幼师,趁学校放假期间,她带女儿来探亲。孩子的父亲是位志愿兵,在山上已经待了整整8年。

  李干事说:“嫁给军人就意味着奉献,嫂子,我向你致敬啊!”

  这时候,小女孩挥舞着小手,嚷着:“爸爸!爸爸!”

  鲁东民脸一红,说:“孩子快两岁了,还没见过她爸呢!”

  终于爬到了山顶,一进部队大门,几位战士便嚷了起来:“班长,嫂子来了!嫂子来了!”

  这是我第一次见老兵,个子不高,但结实精干,脸有些黑,一双眼睛特别亮。

  老兵吃惊地望着母女俩,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突然就来了?怎么也不打个招呼……” 

  鲁东民急了,“4天前就给你发了电报,让你今天下山接我们。”

  老兵一拍脑门,说:“唉,这几天刮台风,山下的邮递员没法上山。”

  1985年,老兵从江苏老家参军,说是到厦门,他一听很高兴。没想到会被拉到离厦门足有200多公里的金刚山上。第一次上山,晕车的老兵,被160道弯一折腾,吐得一塌糊涂。

  谁想到,迎接老兵的,是山上的大雾,那雾稠得像棉絮,几步开外辨不清人影。那雾不是飘在空中,而是挂在空中,从国庆挂到春节,又从春节挂到“五一”。那雾使得宿舍变成了“水帘洞”,晚上钻进潮湿的被窝,连做的梦都是潮湿的。

  记忆中,还有难以驱逐的寂寞。刚开始看不到电视,后来配发了电视机,但只能收一个漳州台,荧屏上还经常要飘“雪花”。那时候没有手机,写信成了唯一和山外联系的手段。

  老兵郁闷过、痛苦过,甚至产生过服役期一满便“打道回府”的念头。

  老兵与雾斗,与寂寞斗,与自己斗,最后终于坚守了下来。

  “天上不放过一只鸟,海上不放过一根草。”老兵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他,成为部队一名技术尖子。

  离开金刚山的前一个晚上,我去临时家属宿舍看望鲁东民母女,我问她习惯山上的生活吗?她想了想,说:“我们在山上住个十天半个月,有什么不习惯的?孩子爸他们一直生活在这里,才真让人心疼。”

  20年如蓝天上的一片云,轻轻飘走了。

  不久前,我在《人民海军报》上读到一篇有关金刚山某观通部队的报道,也写到那位老兵,他依然坚守在金刚山上,算起来已经整整28年了。我的心头不由得一热,同时萌发了再上金刚山的念头。

  金刚山没有变,那日夜转动的锅形的天线,昭示着它的使命与任务。不过,生活与工作条件却比20年前强多了。一栋综合楼取代了原先低矮的营房,楼里学习室、电视室、活动室、烘干室一应俱全。电视可以接收几十个频道,手机通讯也开通了。

  握着老兵的手,我感慨地说:“没想到你在这里坚守了28年!”

  老兵淡然一笑,“习惯了!”

  太多的过程,都散落在他脸上的皱纹和已经开始谢顶的前额间。

  老兵不愿意讲他以山为家、以苦为乐的故事,也不愿说他多次立功受奖、成为海军基层建设优秀士官标兵的事迹。但提及家人,他的话匣子打开了。

  2002年,鲁东民辞掉了心爱的工作,随军了。那纯粹是为了让老兵少些牵挂,能够把心思全部都放在工作上。说是随军,不可能上金刚山,而是把家安在旅部机关的家属院里。依然是两地分居,不过每两个月,老兵可以下山歇几天假。

  最让老兵开心的是,女儿前年考上了福州师范大学。还记得女儿上初一时,有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我的爸爸》的作文,女儿在作文的结尾写道:“爸爸爱妈妈,也爱我,可不知道为什么,爸爸更爱一座山,那是一座光秃秃的石头山!” 看完作文,老兵对女儿说:“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的。”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老兵专门让女儿上金刚山住了几天。女儿从叔叔们的口中,第一次听说了那么多的关于爸爸的“传奇”,女儿终于明白了爸爸为什么爱金刚山。

  老兵觉得最对不起的是自己的老父亲。那年父亲病重,老兵正在参加旅里组织的岗位轮训,接到“父亲病重”的第一封电报,老兵脱不开身;接到“父亲病危”的第二封电报,老兵还是走不了;接到“父亲病逝”的第三封电报,老兵急匆匆往家乡赶,等他跨进家门时,父亲已去世两天,面对父亲的遗体,老兵长跪不起。

  有一回,母亲问老兵:“儿啊,你在那座山上都待了二十几年了,做妈的实在不明白,那座山在你的心中分量为啥那么重?”老兵笑笑,没有回答。那年春节,老兵把母亲接到部队过节。一天,老兵对母亲说:“妈,我带你上山看看。”

  又遇上了一个大雾天,汽车在160道弯盘旋着,老人的嘴角抿得紧紧的。到了山顶,整个山头已经被浓雾裹得严严实实。站里全体官兵列队,以最高礼仪欢迎老兵的母亲,每人都向老人致以神圣的军礼。那几天,老人走进了战位,走遍每一间宿舍,她几乎没开口,神色像大山般凝重。

  下山时,老人精心挑了块石头放进行李包里,老兵劝道:“妈,石头沉,带它干啥!”老人一字一顿地说:“儿子就像是山上的一块石头,以后想儿子了,我就看看这块石头……” 

  老兵说自己很知足,他一生最爱的三个女人:母亲、妻子、女儿,都非常理解他。

  老兵说自己很荣幸,在金刚山上坚守了28年,他的生命也成了金刚山的一部分。

  老兵姓张名荣明,海军金刚山某观通部队一级军士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