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王安忆:现在的文学生态就是制造热闹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19日15:09 来源:北青网 罗皓菱

  “现在内地的出版商对销书特别着急,没有耐心,如果一个星期没人买就退货。我们这样的作者还可以放一放,但是也不长久。一部书如果耐心销的话,还是有回报的,但他们看不上,而是看上一些很大利润空间的书,想制造一个销售的神话。”

  昨天,著名作家王安忆出席香港书展并接受了记者采访。她对文学批评的环境、中国文学“走出去”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说:“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学其实没有我们期待的那么大的热情,他们的兴趣更多来自政治、体制。”她对现在文学批评的环境及出版商的急功近利也提出了批评。

  我是一个写实派作者

  王安忆的《长恨歌》奠定了其“上海城市书写者”的印象,王安忆说,这是无可选择的,“你所生活的地方,一定是要书写的,我是一个写实派的作者,一定要写故事,一定要营造一个背景,一定是上海。”但是如果要选择的话,自己不会挑上海,因为不够浪漫。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眼中的上海和香港两座城市,王安忆说,那就是“传奇”和“现实”,“我在作品里写过香港,这里是我经常来的一个地方,我很喜欢这里,既能闹也能静的地方。”她喜欢香港的作家包括西西和李碧华,“西西非常严肃,很安静地写作,而且她是一个非常现代的作家。李碧华是一个有奇思妙想的作家,香港作家都是本质上有独特性的,和我们大家都不一样。”

  如果要选择一个城市生活,王安忆说自己会选择香港,“但是我怀疑我没有这样的抵抗力,抵抗物质,抵抗消费,像西西这样的作家很强很强的,我怀疑自己没有这样的定力”。

  我对向外推自己的作品不太热情

  去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很多人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信心满满,德国汉学家顾彬还预测,下一个获得诺奖的作家是王安忆,王安忆自己却没那么乐观:“我还不足以引起西方出版商的兴趣,没有太多尖锐的政治问题,现实批判的东西,不是那么尖锐,没有太多他们认为的中国符号,所以他们翻译的东西很谨慎,我对向外推自己的书不是太有热情和信心。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没有我们期望的那么大的热情,他们关心的是和他们生活接近的东西,就像我们会不会对委内瑞拉、老挝的文学感兴趣?西方人看中国小说也是这样,我不觉得他们对我们有特殊的兴趣,兴趣来自政治体制,如果希望在文学上他们能有相应的平等的兴趣,现在还不是。”

  媒体介入后 文学批评变质

  在王安忆看来,文学批评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是纯粹的,那时的文学批评是会告诉作者哪里是可取的,哪里是劣处;上世纪90年代的读书开始以印量反映作者的市场接受度,那时的读者会耐心读作品,判断作品好坏;第三个阶段是媒体介入的文学批评,反映给作者的文学批评是有待商榷的。

  “一旦媒体介入,文学批评就有些变质了,营销的压力到了我们身上以后,批评就变成了一个工具,一定是制造事端。文学批评不应该针对人,是对事的,一个作家可能会有各种毛病和局限性,不是批评就能变好,骂骂就能变好的。我们需要共同来营造一个文学生态,现在就是制造热闹。”

  对于内地出版商的急功近利,王安忆也提出批评,“现在内地的出版商对销书特别着急,没有耐心,如果一个星期没人买就退货。我们这样的作者还可以放一放,但是也不长久,一部书如果耐心销的话,还是有回报的,但他们看不上,而是看上一些很大利润空间的书,想制造一个销售的神话。”文/本报记者 罗皓菱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