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一部启迪心灵的励志作品

——访《阿里 阿里》作者杜文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18日14:45 来源:西藏日报 王杰学

  与作家杜文娟相识,是经西藏文联一位朋友的介绍。那时,我正值下乡。在电话中简单地聊了几句后,她说,她过两天就要去阿里了。

  这已经是她第六次抵达西藏,第四次前往阿里。之前,我根本未曾想到。在她返回拉萨后,我知道这是确凿的事情。阿里,用她的话说,这是个倾注了她热情和梦想的地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没有大海,只有拉萨河;时值五月,也正当花开。在拉萨河畔仙足岛一处居所,我同西藏人民广播电台一位记者采访了她。从屋内到院落,让座、沏茶,她以一位大姐的热情和女性的细腻招呼着我们。其间,更以爽朗的言语笑声,让采访变得轻松愉快。

  2010年春天,中国作家协会在全国遴选出19位作家,到各个省定点深入生活,当初按照要求,把她派到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住在县委县政府的援藏干部楼里,因为这个县离拉萨市只有12公里,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她觉得既然写西藏,就得写最艰苦,最有代表性的西藏,于是,她便主动到了离拉萨市1750公里的阿里地区。

  《阿里 阿里》就是她定点深入生活的作业。她以一种虔诚执着的态度,记录下西藏阿里人独特的生存全景,他们的生死、命运、爱情、信仰、暗伤、悔恨与灾难在全书中一一展现,被中国作协评定为2011年度重点扶植作品。2012年,《阿里 阿里》由江苏文艺出版社6月推出,受到读书界的关注。

  用她的话说,按照初稿印刷,《阿里 阿里》应该超过三十万文字。内容涉及阿里的历史、文化、土生土长的阿里人、在藏干部、援藏干部、边防军人、老板店主、坐台小姐等等,但出版社为了走市场,删除了七、八万字。

  对于有人说她用八年时间完成《阿里 阿里》,她坦言道,这完全是媒体的说法,自己却没这么说。实际上从采访到出版《阿里 阿里》这部作品,她只用了两年多时间。

  《阿里 阿里》写到所有阿里人的痛和暗伤,这是真实而不可回避的。作为在藏工作十余年的我来说,是确信不疑。例如书中写到:孔繁森小学一位女教师,结婚八年,先后怀孕六次,五次流产,好不容易产下一个男孩,三天后,因为缺氧,夭折;阿里地区歌舞剧团一位女演员,五十多岁,一次下乡到牧区,为牧民独唱一首《洁白的哈达》,唱到高音处,唱不上去,一口气上不来,倒地死亡;一位藏族大学生分配到措勤县工作,父亲爱护儿子,怕他一个人到措勤不放心,从拉萨乘汽车过桑桑镇,翻越5000多米的桑木拉大阪,好不容易到了县城,把儿子安顿好以后,父亲却因为高原反应死在了措勤;一位分配到措勤县工作的小伙子,一年以后,搭乘一辆大卡车,回到青海格尔木的家中,当时阳光灿烂,碧空万里,母亲打开房门,连问他几声,你找谁?胡子拉碴,面孔黢黑的儿子,忍受不住这句问话,一头扑进母亲怀里,嚎啕大哭,边哭边说,我找你。

  这就是真实的阿里,这就是阿里人的生活。在阿里,不管是在藏干部、援藏干部,还是边防军人,一家人分居两处、三处是常态。身体的寂寞,心灵的孤独,同样是许多阿里人的常态。

  自然的阿里艰辛寒冷,人文阿里安静平和。她在《转山,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中写到一位叫王惠生的老西藏,他先支边,后援西藏,主动到阿里工作20多年。这位像对待感冒一样对待死亡,像对待死亡一样对待苦难的铁人,最终身患多种高原疾病。为了改良阿里羊的品种,他把五只活蹦乱跳的鲁西南小尾寒羊,从北京运到万里之外的狮泉河镇。当问他此生是否后悔到阿里工作。王惠生说:不后悔,唯一后悔的是没有更多时间在阿里工作……

  “正是因为这些伟大而普通的阿里人,我一次次被感动,一次次泪流满面。我知道,自己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果说以前不清楚为什么写作,那么,现在已经非常明确,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青藏高原,了解西藏,支持阿里,书写和讴歌为西藏边陲带来吉祥如意的人们,是我目前最大的责任和担当”。

  我记得有位名人说过,边缘不是世界结束的地方,恰恰是世界阐明自身的地方。《阿里 阿里》一书,将阿里这个中国最特殊、最边缘的地区叙述得极其真实与纯粹。用北京研讨会与会专家的话说,这是一部深入西藏文化腹地的感悟之书,是一部解读西藏精神的书,也是一部启迪读者心灵、鼓舞人们乐观对待一切苦难的励志之书。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