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落幕 作品背后故事鲜为人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12日14: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海上民谣》剧照
《海上民谣》剧照 [保存到相册]


  日前,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的大幕在日照市缓缓落下。伴随或激昂或哀婉的音乐,演员们摇曳的舞姿给观众带来了美妙的视听享受。然而,每件作品背后隐匿的故事却鲜有人知。

  《深潜,深潜》——

  潜入海底体验生活

  “不要问我在哪里,问我也不能告诉你。我们是中国海军潜艇兵,航行在深深的海洋里……”这首《不要问我在哪里》是潜艇兵的真实写照。本次比赛,由海军政治部文工团选送的《深潜,深潜》用艺术化手法,向观众展示了潜艇兵不为人知的艰苦水下生活。

  “在外人看来,潜艇兵生活神秘,但在我们看来,他们的生活非常紧张、艰苦。”海军政治部文工团领队闵锐说,舞台上搭建的钢架结构实际上代表了一 种狭小的、密闭的空间,潜艇兵的生存环境类似于一个封闭式的管道,随时面临着水下的高压,要靠听“海纳”的声音来辨别所处的方位。闵锐介绍,舞蹈第一部分 通过演员的蹿、跳、听“海纳”的手势、步伐来表现他们跑战位的过程,体现环境的紧张;第二部分则突出面对困难时,士兵们的心理压力,这个环节更加激烈;第 三部分表现成长,是由新兵到潜艇兵的成长,通过深潜试验、蛟龙出海的历练,成长成能够在深海生存并执行任务的潜艇兵,所以这段配以相对舒缓、抒情的节奏和 音乐。

  为增加舞蹈表现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的演员们实际考察了潜艇兵的生存环境,并和他们进行了近距离接触,真实模拟狭小、密闭空间生存和水下生活。

  《海上民谣》——

  演员们“掐”出来的作品

  如果让专业舞蹈演员和业余舞蹈演员一起排练节目,结果如何?“掐架”。由福建省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和厦门艺术学校编演的群舞《海上民 谣》,便遇到了这种情况。不过这种“掐架”并非肢体冲突,而是因演出理念不同而发生的争执。“一定意义上我们乐见这种争执,因为事实证明争执也是让作品升 华的过程。”厦门艺术学校音乐舞蹈科副主任黄新如是说。

  《海上民谣》曾获第十届“桃李杯”舞蹈大赛群舞组二等奖。“当时我们要创作一个有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经过讨论,决定立足于闽南文化和闽南的风 土人情,于是就选择了‘惠安女’这一题材。”黄新说,《海上民谣》意在用舞蹈表现海上渔民生活的艰辛,尤其是“惠安女”吃苦耐劳、坚韧隐忍的精神。演员服 装全部按闽南“惠安女”服饰特点设计而成,音乐旋律《望春风》起源于闽南,后来流传到台湾,经历传唱、演进又再度流传到福建,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在闽南 地区家喻户晓。

  《海上民谣》备战第十届全国舞蹈大赛的准备时间只有1个月。“我们今年5月初才正式进入排练,6月就来参加比赛。”黄新解释道,此前参加“桃李 杯”时,参演人员全部是厦门艺术学校的在校生,整个班级一起参加训练,队伍非常整齐。但这次与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合作,有一些专业演员加入。“专业演员 有舞台呈现的技巧和要求,有二度创作的自觉性,而在校生显得更加规矩,冲突不可避免。当然我们都是为了把作品排好,不过这种‘掐架’也确实让我们哭笑不 得。”

  《脊梁》——

  源于感人至深的一幅画

  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占了半壁江山。相比之下,源于一幅画作的舞蹈就显得有些“另类”。由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演出的 《脊梁》,其创作灵感便源于一幅感人至深的画作。《脊梁》编导刘杨介绍,之前他曾看过一幅泰山挑夫的画,画中挑夫们黝黑的脸庞、布满老茧的手和在阶梯上一 步步攀登的背影让他潸然泪下。“第一次看这幅画时我就落泪了,挑夫们风雨无阻,哪怕这个职业没落了,他们还在坚守,这是一种担当,说得更深一点儿,是文化 传承。”刘杨说。

  据了解,今年是山东艺术学院第一次参加全国舞蹈大赛,报送的8个节目中,有7个入围决赛,可谓“开门红”。“‘学院派’的优势就在于我们能够潜 下心来去进行舞蹈创作,能够从一些舞蹈的基本语汇、元素入手,以扎实的基本功、鲜活的创意去表现主题。”刘杨说,与其他节目相比,《脊梁》更加注重舞蹈动 作、语汇的突出性,比如脚下的力量、上升的力度、后背的隆起,靠这些肢体动作去表现泰山挑夫的质朴、和担当精神。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