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外国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哈兰·科本《不要走远》:在悬疑艺术中呈现人性张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12日10:3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金祥

 

 

 

  作为荣膺爱伦·坡奖、莎姆斯奖和安东尼奖的美国悬疑小说作家,不断拉升悬疑小说的艺术标尺、提高悬疑小说的艺术品位似乎是哈兰·科本不可推卸的职责。《不要走远》是哈兰·科本于2011年创作的,给萧条低迷的美国图书出版界带来一股新异之风。《不要走远》一如哈兰·科本的其他推理小说,将刑事侦探、逻辑推理、心理结构、精神分析、情感透视、现代科技等要素植入作品,为悬疑小说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地。

  《不要走远》在涵盖欧美悬念小说作家优势的基础上,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用于创作实践,并从一定意义上印证了“情节战胜结构”、“叙述击溃阐释”等关于悬疑小说的经典论断。人物是悬疑小说的基本元素和故事情节的惟一主体,情节是悬疑小说人物言行的逻辑产物。小说《不要走远》中的情节和人物互映互衬、相依相托,合力构成助推故事演进的内在质素。外表硬朗、内心孱弱的雷,敏锐稳健、勤勉敬业的布鲁姆,心地善良、优柔寡断的梅金,浪荡漂泊、卑琐苟且的托妮,愤世嫉俗、言行诡秘的芭比,放浪形骸、自我放逐的洛兰,特立独行、果敢决绝的沙顿等各色人物在故事情节中合乎逻辑地登场,承担着“情节承载者、见证者和勘探者的责任”,一切合乎常理,一切又有悖常理。

  浓郁的悬疑氛围氤氲弥漫于小说中案件的全过程。哈兰·科本散点式的描述、碎片式的状摹和跳跃式的叙事,把诸多人物和万千细节聚拢融汇于严谨缜密的故事情境中,已经被吊起胃口的读者被作者牵引着兜着大圈子,玩起智力游戏,一切有价值的信息似乎被作者构制的密不透风的情节所封存和遮蔽,绝大多数读者已经沦为情节的俘虏。哈兰·科本在书中设置了一个偌大的悬疑场域,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解释得无懈可击,使读者完成一次精神历险。即使是非常细心和相当聪慧的读者,也可能会忽略和遗漏案情的重要节点和关键线索,进而对最终揭晓的谜底感到惊异,这无疑体现了哈兰·科本高超的悬疑小说艺术和奇绝的创作手法。

  与一般悬疑小说不同,《不要走远》因其对美国现代都市生活中的深度开掘和集中展露,表现出作者对后工业社会诸多时弊和各种乱象的严苛审视和严厉谴责,呈具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的锐利锋芒。哈兰·科本善于捕捉时代发展征兆,勤于发掘大众文化心理,并吸纳犯罪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侦探学、逻辑学、文化哲学、结构主义美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融合西方现代主义诸多流派的科学理念和先进方法,不断对悬疑小说创作体系进行调整完善,形成独特风格和架构。《不要走远》不仅向读者奉献了精彩的悬疑故事,更重要的是搭建起传播和交流人性的平台,以温情表述和逻辑悬念切入社会问题、人性主题,传达出高度物质化、信息化和程式化的美国现代都市底层人群精神的粗鄙、疏离以及命运的迷茫,同时不动声色地提醒读者:你有没有为了某种功利性动机和世俗性目的或主动或被动地抵押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

  哈兰·科本在《不要走远》中发掘了犯罪的人性成因,并将社会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融于其中,通过梳理大西洋城里连环谋杀案,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人性产生的微妙影响。生活可以回归平静,太阳依旧照常升起,惟有不可靠的人性无所遮拦、无所归依,成为各类犯罪的内在主导因素。作者没有把洛兰、弗林等人物的人性弱点和缺失加以升华,也没有把凯茜、芭比和托妮等人物的精神窘迫予以张扬,而是以惋惜甚至同情的心态进行客观陈述和冷静表达,因为哈兰·科本清楚,这些人物人性异化裂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沉沦和现实的荒诞,他只是借助悬疑故事袒露现代都市生活的病态,呈现掩映在纷乱时代表象中的人性扭曲和变形。

  哈兰·科本在解剖人性的同时更注重主题的隐藏和意趣的遮蔽。在摹写世界背后是如何荒诞和疯狂的同时,探究现代都市中彷徨的灵魂实现自由的可能性,力图给读者以深度抚慰,这正是哈兰·科本所追求的。作品有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隐喻维度和尼采式的寓意色彩。在哈兰·科本眼里,没有比人性救赎更神圣的事业,也没有比人性救赎更高远的生存境界。连环杀人案的凶手最后主动向警察和盘托出作案动机和过程,表明人性可爱、可憎、可塑,充满巨大的张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