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七月
长江文艺出版社透露,作家冬筱自签约郭敬明“90后作家梦之队”后首部长篇严肃小说《流放七月》即将在7月1日推出。著名作家张抗抗看到此书后主动提出为其作序,并表示非常震惊,因为“一位‘90后’的大学法律专业学生,竟然能够自觉地“选择回顾”——选择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质疑。对于这一枝早熟的嫩芽,我格外珍惜。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七月,不仅仅为了辨明主义和是非。而是,而是为了上一代人的“精神奴役创伤”,不再在这新一代人身上复现。”
冬筱:追溯“七月诗派”公案为让更多年轻读者不要遗忘中国20世纪的沉重历史
《流放七月》以“七月派”诗人为主要对象,以建国之后的“胡风案”为背景,构思巧妙地讲述了三代人热血与悲情的人生,小说尝试展现“七月派”诗人最后的谢幕,告别并惋怀一代伟大而悲怆的知识分子,并且以年轻人的视角回望祖辈的人生,预言式地纪念必将到来的历史时刻。故事发生在2005年的西湖边。出生于一个残破家庭,从幼年开始就与祖父里欧相依为命的莱易,在七月的末尾与民谣歌手、来到杭州学钢琴的文森偶然相识。同样成长于单亲家庭,从小受酗酒母亲压迫式管教的文森,因为彼此成长经历的几分相似让他与莱易的友谊逐步深厚。而让他们想不到的是莱易的爷爷里欧和文森的钢琴老师佩蒙都曾是七月派的重要诗人和作家,却在荒谷案中友情决裂,一个含冤入狱,一个隐匿于世。莱易试图找到当年里欧与佩蒙决裂的原因,却也因为自己杳无音讯的父亲塞缪而与爷爷开始产生分歧;文森一边在钢琴课后倾听着佩蒙往昔的人生,一边努力在明亮的生活里抹掉记忆中母亲挥之不去的残影……
出生于1990年的冬筱,从小深受家庭的熏陶(爷爷曾为“七月诗派”一员),热爱写作,尤其偏好有一定历史厚重感的小说创作。尽管他也会和其他90后一样,拥有发散性的思考和奇异的想法,但他始终认为,“写作的人,自我应该少一点,多去思考,有一点社会担当。”
对于为什么要选择“七月诗派”作为创作背景,冬筱称,“七月诗派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他们所经历的历史一直在吸引我,我无缘亲口问他们一些问题,只能通过找资料,阅读他们的作品去了解他们,他们的诗文的确给了我许多灵感和触动;选择他们的初衷在于送别和纪念,毕竟七月诗人已经所剩无几了,而且了解他们的人越来越少,写作这本小说也是对爷爷的一种安慰。”
张抗抗、白烨、当年明月、郭敬明、笛安、五大作家联手推荐
看过此书的郭敬明、笛安、白烨、当年明月等也纷纷表示非常欣赏这种回顾历史的姿态。张抗抗说“在我这个年龄,恐怕已经很难被一部作品轻易打动。然而,《流放七月》的阅读是一次例外。《流放七月》显然超越了“90后”读者的文学审美趣味,也超越并纠正了我们以往对“90后”写作的常规认知。青春文学不再是唧唧呻吟的“小我”,而有了开阔的视野与博大的情怀。”
著名作家白烨称《流放七月》追溯现代文坛之公案,追问过往历史之隐情,并藉以向蒙难受冤的文学大师致敬!而这一切竟出自一位年轻的“90后”作者之手,着实令人万分惊异,让人为之暗暗称奇。当年明月也说:“这是一本有历史特点的小说,或者说是有小说特点的历史,其构思结构离奇,以作者之年龄为之,实属罕见。”
相关资料:
七月诗派是20世纪30、40年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如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被称为“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因《七月》杂志而得名。《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刊物也是他们重要的“半同人杂志”和发表园地。这些青年诗人人数众多、散落各地,其骨干成员有阿垅、绿原、鲁藜、冀汸、芦甸、牛汉、曾卓、邹荻帆、彭燕郊、孙钿、方然、杜谷等,他们的诗作大多先后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第一,二集和《七月新丛》、《七月文丛》的诗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