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资讯 >> 正文

林白长篇小说《北去来辞》从个体之言到作家之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08日09:04 来源:中国作家网 行 超

  今年1月,一向游离于大众视线之外的林白推出了自己耗时3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北去来辞》,作品面世后在短时间内得到了专家与读者的关注。7月2 日,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北京出版集团在京举办了这部小说的研讨会。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北京出版集团副董事长曲仲以及在京的部分评论家参 加了此次研讨。

  上世纪90年代,林白因作品《一个人的战争》而被贴上“私人化写作”的标签。然而,2004年面世的《妇女闲聊录》却一改她之前的写作风格,以 纪实的方式直面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到了今年的《北去来辞》,林白将自己的视野继续打开。她在小说后记中写到:“我越来越意识到,一个人是不能孤立存在 的,必与他者、与世界共存。真希望一直走在一条辽远的漫漫长途上,做一个与天地万物风雨同行的人。”

  李敬泽谈到,在《北去来辞》中,林白在面对这个时代时并不慌张,她的写作也因此更有力量。“《北去来辞》是林白一次回望人生的精神旅程,小说以 柳海红从南方迁移到北方数十年的生活为经线,以她与亲人、恋人及朋友的关系为纬线,展示了中国社会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变迁。与林白以往的作品相比,《北去来 辞》视野更加开阔,内蕴更加丰厚,情感也更为深沉丰沛。”雷达也认为,《北去来辞》一改《一个人的战争》中勇敢、躁动的生命态度,转而进入一种沉寂、反思 的状态,充分表明了林白写作态度的转变。

  对于林白的这种转变,与会者给予了积极地肯定。张柠认为,林白早期的作品是独白式的写作,之后她开始逐渐寻求对话,到《北去来辞》时,已经可以 从容地与整个世界交流。也就是说,林白完成了由“自白体”向“事物派”再到“世界派”的转变。吴义勤谈到,在《北去来辞》中,林白突破自我经验的表达限 度,成功地将自我经验与现实经验融合在一起。程光炜则表示,《一个人的战争》中的林白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在《妇女闲聊录》中林白找到了一个与现实对话的喘 息的窗口,《北去来辞》则综合了以上两种状态。“如果说《一个人的战争》体现了林白作为一个个人的写作高度,那么,《北去来辞》则体现了林白作为一个作家 的写作高度。”

  牛玉秋、陈晓明等将解读的重点放在此书的“和解”主题上。他们认为,在《北去来辞》中,林白虽依然沿用女性视角,但其眼界却极大拓宽了。对于自 己以外的世界,林白可以由“了解”逐步走向“理解”,并最终达到“和解”。陈晓明特别提到,“在小说中,柳海红虽然已经与史道良离婚,但在柳海红的生命 中,史道良几乎成为了她惟一的亲人。小说最后,史道良甚至代替了柳海红父亲的角色。这不仅仅是两个人物之间的和解,更表现了作家悲悯、仁慈的心态以及她与 世界的和解态度。”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在《北去来辞》中,人物形象虽然各式各样,但大都刻画到位、真实可感。贺绍俊认为,史道良这个形象展示了曾紧紧追随新中国风 雨岁月的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世界。梁鸿、邵燕君则对史银禾这个来自农村的妇女更感兴趣。她们认为,史银禾身上带着乡土落地生根的活力,她的仗义勇敢、生命 活力都源于中国乡土自由自在、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对于柳海红这一缺乏现实感的文艺女青年而言,史银禾是一个充满现实感的拯救者。(行  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