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地方院团纷纷吐苦水——如何为戏剧艺术留住人才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04日14:44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 健

  从第三届全国剧本创作和剧作家现状信息交流会上透露出的信息看,中国各个地区的编剧现状可谓“触目惊心”。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多年来,我们大声疾呼优秀原创剧本的出现,为剧本文学性、思想性的折翼而叹惋,却很少能深入体察身处一线的编剧,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真实境遇。这次调研的确带来又一次警示:当戏剧的原创力日益萎缩,当剧本的基础地位得不到保障,当优秀剧作家队伍严重流失,当青年编剧人才长期得不到重视之时,戏剧艺术发展的根基必将受到严重破坏。

  然而,编剧的生存境况或许仅仅是当下戏剧生态、地方戏剧生存窘境的一个缩影。据《201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显示,近些年,在戏剧艺术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剧种剧团大量衰减;剧团体制混乱;优秀剧目(包括优秀传统剧目)和优秀演出减少,吸引不了观众,不仅剧团减少,而且在城市站不住脚,退守农村;编导力量薄弱,优秀剧作家流失严重;接班人才匮乏;艺术思想薄弱;艺术竞争力萎缩;地方戏工作者文化素养平均水平不高等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解决途径也离不开政策、体制、市场、人才等多个环节的整体规划和配合,但不管哪一个环节,人都是制衡戏剧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看到,近年来,一方面,艺术院校在持续不断地为社会培养、输出大量专业艺术人才;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院团却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或者留不住优秀的人才而苦恼。为什么地方戏剧院团会成为人才流失的“重灾区”?为什么一些院团宁愿把资金投入到各路“神仙”的邀请上,而不愿意把机会留给本地创作人才?究竟是哪一环节出现了问题?

  “十多年来,我们陆续流失了十余位骨干力量,期间,单位‘内退’又走了51位,他们都是在事业处在最好光景、正需要他们效力的时候离开的。”谈及剧院人才流失的状况,哈尔滨话剧院院长车承滨用“心疼”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他认为,人才问题日益成为困惑地方戏剧院团发展的瓶颈。这些年,哈尔滨话剧院逐渐加大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陆续从高校补充了一些专业人才。但是刚刚毕业的学生实践能力比较差,学舞美的不知道舞美为何物,学表演的舞台基本功普遍欠缺,剧院只有花大力气去培养他们。这一过程中,有些人成长起来了,但还没有为剧院演几出戏,连个招呼都不打就离开,奔着更高的平台发展去了。“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使得剧院优秀人才的创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他们自然会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他希望,相关部门能出台相关人才的优惠保障政策,让那些愿意从事戏剧艺术事业的人能安心投入创作、排练,为地方戏剧留住人才。

  但是不是有了政策、有了资金,人才就能留得住,戏剧发展就能高枕无忧了呢?人往高处走,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怎么让人才“流失”变成人才“流动”,让优秀的艺术人才发挥其艺术能量,这才是戏剧艺术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段时期以来,一些院团把重金投入到对各路“神仙”、“外来和尚”的邀请上,从导演到音乐、舞美、灯光甚至表演都堪称一流,完全具备“精品”、“冲奖”的标准,但就是看不到他们怎么为院团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益处。云南艺术学院教授吴戈认为,一些小有名气的艺术家“飞来飞去”,来到地方后,也仅仅是围绕“政府订单”的标准去做戏,根本没有与地方戏剧人深入交流的时间,更不可能去关注地方戏剧的人才培养。可以说,功利化的创作心态正影响着各地戏剧的生态环境,人们关注的是各路“神仙”能为地方打造“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却很少去思考他们最终会留下什么。

  除了功利心态外,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刘立滨认为,市场化心态也在影响着戏剧院团、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很多学生到了北京、上海后,都不愿意离开,拼命想挤进这些城市的戏剧院团里去。但是京沪的院团已经饱和,他们不得不转而从事其他的行业。”刘立滨说,对于那些进入地方戏剧院团的毕业生来说,他们宁愿到外面去拍影视剧而不愿待在剧院排练演出。“因为拍影视剧可能两个月就能赚上七八万,而守在剧院,一年演出下来,能赚2万就算不错了。”他认为,不能过于谴责他们在社会生存上的选择,还是应该从基础做起、从戏剧教育抓起,从学校阶段就培养学生们的“职业”精神,让其拥有愿意为这个专业、职业奉献的热忱和信念。

  面对戏剧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上海京剧院的经验或许值得借鉴。孙重亮院长坦言,这些年,上海京剧院的人才队伍里,演员队伍好一点,乐队、舞美次之,主创最严重。为此,他让年轻人当编辑、做场记,给这些年轻人向优秀艺术家学习的机会。以编剧为例,除了借助院外编剧力量的支持外,他在院里特别强调编辑意识,在请成熟的、有名气的编剧写剧本的同时,一定配上剧院的年轻人当编辑,让年轻编辑同创作者一起打磨、修改、完善剧本。如此一来,年轻人会在这一过程中慢慢成熟起来,为编辑向编剧身份转变打好基础。据孙重亮介绍,现在上海京剧院的创作部主任冯刚原来就是《成败萧何》的编辑,后来成长为《王子复仇记》《情殇钟楼》的编剧。此外,上海京剧院专门成立了业务部,主攻青年人才培养,制定了名为“青春跑道”的5年计划——起跑、跨越、接力、冲刺、决胜,严把组织落实、计划落实、经费落实关,并让其中涌现出来的青年人有更多创排新剧目的机会。这样几年下来,一批青年戏曲人才得以成长,为剧院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