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纪念梅兰芳诞辰巡演启动 30余位弟子齐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04日14:41 来源:北京青年报
梅葆玖出席巡演启动仪式 梅葆玖出席巡演启动仪式

  在京剧界,遍及海内外的梅派弟子人数之众令其他流派无不艳羡,但梅葆玖、杜近芳、卢燕、李玉芙、马小曼以及李胜素、董圆圆、胡文阁、张馨月[微博]、姜亦珊、丁晓君[微博]等三十余位梅派弟子和再传弟子齐聚一堂的场面,近些年却并不多见。上周末,随着梅派弟子们亲手将手中梅枝汇聚成梅林,由当今梅派掌门梅葆玖策划、北京京剧院主办的“双甲之约”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巡演活动正式启动。

  据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介绍,“双甲之约”将于今年8月在梅兰芳先生故乡江苏泰州启幕,先后登陆上海、天津、香港等地,明年将沿着梅兰芳当年足 迹重走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最后还将登上梅大师生前未了心愿的台湾舞台。为此,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亲笔题字“双甲之约”四字。曾执导过电影《梅兰芳》 的陈凯歌[微博]则给梅葆玖发来贺信,信的最后一句是“辉煌和责任都在您的肩上”。而梅葆玖也表示:“当年父亲是为正在衰败的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形式和语言,而今天我们则要接过旧的,完善当时的,发展将来的,为后人再树典范。”

  而启动仪式有别以往的是,多位对梅兰芳先生感情至深的后辈从不同侧面讲述了每个人眼中各异却又惊人一致的梅大师——有傲骨但没有傲气,温和却不软弱的文人风骨。

  弟子忆梅卢燕:他待我如亲生女儿

  自言很幸运能够与梅兰芳生活在一起很多年的华裔影星、梅兰芳义女卢燕,娓娓道来与梅家的渊源。“抗战时期,我的父亲过世了,我的亲戚们也都到内 地抗战去了,在上海只剩下我跟我母亲两个人,那时我和母亲寄居在梅家,一住就是9年。我与梅博士感情很深,他待我像亲生女儿一样无微不至。小时候耳濡目染 也喜欢上了京剧,我非常希望能做一个京剧演员,可是一个京剧演员不但要有智慧,还要有好身体、好嗓子、好的领悟力,而我小时候是一个很笨的孩子,所以根本 不够资格学京剧,因而到今天还只是个票友。但那时我看葆玖和葆玥学戏非常羡慕,就在旁边偷着学。梅博士知道我爱戏,不仅让我听他的话匣子,还非常尽心地教 我,一句一句地教。因为我没嗓子,他就教我花旦戏,连下台怎么样都给我说得挺深的。那些年的训练让我享受终身,就是凡事都要做到家,什么事都不能比划比 划,而要做得彻底。”

  胡文阁:一把扇子折射做人境界

  第三代梅派男旦传人胡文阁,以梅派经典《贵妃醉酒》中不可或缺的扇子引出梅兰芳大师做人的境界。“上个世纪20年代,一次梅先生演《贵妃醉 酒》,当时他如往常一样穿上云蟒、戴上凤冠,伸手出去,按平时这时候‘衣箱’应该把扇子递到他手里,可是这次,梅先生没有拿到扇子,当时的扇子还是羽毛 的,并不是今天的这种。忘带扇子的‘衣箱’急得满脸煞白,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在想,你干什么吃的,还不如卷铺盖走人得了。唯有梅先生心平气和地说了句, ‘你先别急,听我说,你赶紧随便帮我找一把扇子。’正巧一位先生手中拿着一把黑色折扇,梅先生看了看,说了句没问题,转身就上舞台了。刚开演时,底下观众 都在议论今天梅大师换道具了,但是大家渐渐被剧情和表演所吸引,忘掉了扇子的事。回到后台后,‘衣箱’一边给梅先生脱衣服,一边赔不是请求梅先生别把他开 掉。这时候梅先生抽了两口烟说:‘你我都是普通人,谁这辈子不犯错呢?今天坏事变成好事了,我不但不怪罪你,还要感谢你。这把折扇让我茅塞顿开,平日里的 羽毛扇子少了这种沉稳和端庄,而这把折扇则把杨贵妃的那种率真和清丽表现了出来,把人物带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更加丰满了。’”

  张馨月:他对合作者有义气

  梅派再传弟子张馨月1997年拜在梅葆玖和姜凤山两位恩师名下,至今已经有16个年头,除了学戏,聆听梅先生的故事也是必不可少的。“我记得师 父跟我讲,抗战期间,日本人用尽了各种方法逼迫梅先生为他们演出都无济于事,最终恼羞成怒冲到了梅家。当时一向安静的梅家被一群穿着军靴、挎着刺刀的日本 兵打破了宁静。那时我师父只有六七岁,被这个情景吓坏了,家里的阿姨赶忙捂住了他的嘴,把他揽在怀里。梅先生则示意阿姨把孩子带到楼上,看到孩子安全上了 楼,他才缓缓起身走到日本人面前。其中有一名日本军官对着梅先生说了几句日语,然后就伸手示意指向了门口,先生知道他的来意,回身穿上了夫人递过来的外 套,走到门口时停住了脚步,回身凝望了一眼楼上被惊呆的孩子,嘴角微微上扬,几秒钟后淡定地走出了家门,他的每一步,都深深印在了我师父梅葆玖先生幼小的 心灵上。梅先生用行动告诉孩子今后的路该何去何从。”

  “另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发生在去年刚刚去世的姜凤山先生身上的故事。 梅先生和姜老师合作多年,其中有一次在音乐堂的演出,姜老师患了重感冒,有人听到了消息,就给梅先生打电话:‘姜老师病了,今晚的演出是不是得换个胡琴, 您看我成吗?’梅先生说了句‘我知道了’,先挂断了电话,随即拨通了姜老师家的电话,请自己的私人医生到姜家为其打了退烧针。到后台后,梅先生还送上了橘 子罐头。此时梅先生又给刚才自荐的人打了电话:‘胡琴的问题解决了,这出戏是我和姜凤山一起创作的,不能换人。’我在姜老师那儿听到这个故事不止一两次 了,显示了梅先生对合作者的义气、保护和眷顾。”

  门外赏梅

  

  史航[微博]

  

  “大国民外交”的典范

  知名戏剧评论人史航讲述了自己通过阅读了解的梅兰芳,以及以非梨园行人士的“生眼”来看梅兰芳的感触。“由于在舞台上没法看到自己的样子,所以 梅先生一直对拍电影很有兴趣,虽然与电影的合作一直磕磕绊绊,很不容易,但他一直咬牙坚持。特别打动我的是在1930年访美期间,派拉蒙影业希望能为其拍 一部有声电影,当时梅先生说了一段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态度,而且是人格人性的几重体现:我的确打算拍一部有声电影,但主要的目的还不是行销和流传在美 国,我的志愿是以此贡献给中国边缘地区的居民,好让他们欣赏本国的古典戏剧。这部仅有5分钟的《刺虎》在他访美还没有结束时便传回了国内。

  此外,在梅先生1919年访问日本前,当时正值五四运动如火如荼,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反对其访日,给他写了十几封恐吓信,但梅兰芳坚持演出,因 为他认为只有演了才有沟通,才能将舞台上的诚意扩散到舞台下。所以梅先生既会在抗战期间蓄须明志,也会在日本阪神地震时倡导募捐,他的‘大国民外交’既有 立场又有沟通,这就是他的境界。在访美期间,梅兰芳对于卓别林提出的舞台布景中国水墨本身很好,但会影响观众欣赏演员的表演的意见非常重视。同时他也会在 交往中一点一滴地改变着美国人对中国人的误解,美国一位电影导演在与梅兰芳接触后表示,‘认识了你以后我才了解了中国,以前我拍的电影有丑化中国人的镜 头,我非常抱歉,希望你能向中国人转达我的歉意。’梅兰芳就是这样,他不错过任何一次沟通的机会,他理解你所有的不理解,同情你所有的不理解,然后我再展 示我自己和我的祖国的一切。梅先生绝对是一个善于发现奇迹的人。”

  段钢:

  

  启发了百老汇歌舞剧

  北青传媒副总裁段钢在最近一次出访美国时搜集了大量有关梅兰芳当年访美的细节,以及带给美国政界和文化界的影响。“美国的一本学术著作提到梅兰 芳对百老汇的巨大影响。在梅兰芳访美前,百老汇的表演,歌舞是歌舞,歌剧是歌剧,舞剧是舞剧,唱歌的不会跳,跳舞的不会唱。而梅兰芳的出现使百老汇受到极 大启发,这才出现了百老汇歌舞剧。”在谈及梅兰芳访美的行程安排时,段钢说:“梅兰芳1929年12月28日从北京启程,1930年8月回国,从2月16 日开始在百老汇演出长达半年,去了芝加哥、洛杉矶等8个城市,共演出72场。其中在盛大的梅兰芳招待会上,美国总统致电表示希望其能多停留些时间。他每到 一座城市都会与市长会面,而在旧金山演出时,市长则是停止了正在召开的大会改为欢迎梅兰芳的到来,体现了他对美国政界的影响。当时梅先生在百老汇演出的票 价是5美元,后来炒到18美元,当时他们24个成员在美国住酒店一个房间是4美元,可见当时梅先生的受欢迎程度。”

  陈远:

  

  温顺的傲骨

  民国史学者陈远以“温顺的傲骨”为题解读了梅兰芳的性情。“1948年、1949年前后,梨园行的人地位是非常低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梅先 生没有位列新中国文艺界政协委员的提名名单,后来他当然成了政协委员, 但最初的名单上确实没有梅先生。可他仍旧不急不躁地一路走下来,足见其温和的性格。新中国成立后,梅先生成为中国戏剧研究院院长。但后来他对旧戏改造提出 的理论,引起轩然大波,被很多人认为是宣传资本主义改良,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帽子,梅先生的压力也很大。可就在这种重压之下,他还是保持了自己温和的风 格和柔软的身段,你让我怎么改我就怎么改,但在自己的内心里他没有否定自己。之前我们都知道梅先生跟鲁迅先生之间有过单方面的争议,鲁迅批评过梅兰芳,以 梅先生当时的身份,如果起来回应其实也无不可。但是在这个争议过程当中,梅先生始终一言不发。可见梅先生的心胸和定力是一以贯之的,从红遍大江南北一直到 逝世,他都秉承着不与外界产生强烈冲突的做法。”

  徐晋如:

  

  最有资格称集大成者

  深圳国学院教务长徐晋如认为梨园行中最有资格称集大成者的就是梅兰芳。“1962年黄佐临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首次把梅兰芳的戏 剧体系同斯坦尼和布莱希特放在一起讨论,这也就是后来影响深远的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后来更为明确地说梅兰芳是集大成者的是昆曲大师俞振飞,称梅兰芳是 ‘文武昆乱不挡’。这位文质彬彬的伶界大王,无论艺术还是人品都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更易接受程、荀等个性鲜明的流派,而梅派可能给人 觉得有点闷。其实这正是梅派艺术的中正平和、温柔敦厚之所在。梅派艺术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雅正,《贵妃醉酒》早年的演出是带有一些黄色下流的东西,但是 从梅先生开始,这个带有黄色、色情的戏被净化为一个高雅的表现古代贵族妇女内心苦闷的作品,提升了京剧艺术的层面。”

  赵海平:

  

  推广国际文化交流

  83年前,梅兰芳曾经获得了美国南加州大学荣誉博士的称号,一所美国排名前20位的大学当年为什么会把这个莫大的荣誉给一个中国艺术家?来自南 加州大学的中美关系总监赵海平介绍说:“南加州大学是1880年建立的,当年梅博士到美国的时候,我们只有50年的历史,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学校。那时我们 的领导、那些学术界的负责人正在全世界范围内为学校寻找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1930年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世界政治不稳定的时代,但那时美国人的状态 和心态受到了梅先生的影响,让我们觉得梅先生的价值值得我们认可。于是在学校进入50周年之时,我们宣布授予梅先生荣誉学位,这也成了83年后我们的荣 誉。自那时起也确定了我们学校在中国的地位,现在学校有超过10%的国际学生,也是中国学生最多的一所学校。学校在中国和东南亚的名气及影响力是从83年 前就有了。因此是梅博士推广着国际文化交流,甚至影响到其他国家的艺术发展。”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郭佳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