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琵琶不是这琵琶——昆曲《续琵琶》观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04日14:13 来源:中国作家网 蔡体良

  近日观看昆曲《续琵琶》(北方昆曲剧院演出),颇有一些感受。我对昆曲素无较深的研究,属于看“热闹”之列。至于《续琵琶》中的主人公蔡文姬,了解也甚甚。然而,这个传统的题材,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在现代戏剧的舞台上屡屡相遇,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续琵琶》采用了曹寅(清)的文本,是比较“原汁原味”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出戏的历史分量,相对地厚重些。它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场面,与其他蔡文姬舞台剧目相比,更彰显自己的艺术分量。它的事件要复杂得多,人物也丰满得多,而且,舞台场面也显得更加开阔。与此同时,原创文本深邃的文字功底,更进一步突显了作品的文学力量和艺术魅力。我认为,尊重经典作品的原创性和强化艺术文学性的含量,是昆曲《续琵琶》的两大亮点。

  这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写的是近2000年之前的戏。我觉得同样需要沉淀、静思的创作姿态去应对。创作需要激情,却也要对历史及历史人物作理性的判断。历史不是随意可以去打扮的,需要拿捏住准确或比较准确的历史观念,才能在舞台上创造真实的历史场景和人物。《续琵琶》中,事件、场景不少。如蔡邕“却聘”、吕布“谋卓”、文姬“出塞”、曹操“台宴”等,都是“约定俗成”的历史画卷。乃至于剧中众多人物的塑造,从蔡邕父女,到已被历史沉淀下来的各路人物,无论“白道”还是“黑道”,都已经定格在历史的印册里了。因此,这个舞台创作是比较慎审、比较严谨的。没有随意的去“穿越”,没有人为的去颠覆,是比较尊重观众审美习惯的。

  不过,在当下的演出中,还是存在着值得探讨的话题。我认为作为演出文本,作为对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他们的观赏水准,还可以与原始文本作一定的“剥离”。既尊重原作,也需要提炼;既不要过分抹去历史的尘埃,也要让观众看到历史的闪光点。我认为该剧的前半部略显拖沓,情节可压缩,人物可相对集中。在叙说情节中交待人物之间的关系,又在交待人物关系中铺垫情节的推进,激化戏剧矛盾的节节发展。也就是说,需要作些戏剧性的处理,跌宕起伏或起承转合等场面的架构,使之给人物的心理世界有渲泄或张扬的可能。传统戏曲舞台 “一人一线”的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的模式,必须灵动应对,应更进一步张开艺术的空间翅膀,创造更鲜活的形象。尤其在蔡邕父女身上,戏份不够,心理拓展不够。这是针对文本结构而言的,是其一。

  其二,昆曲的文学性是传统赋予的优势,但昆曲舞台展示,应该在呵护传统的基础上,丰富内涵,阐释新的思想。如《续琵琶》文本中,洋溢着文学性意境,让人心旷神怡。剧中,可圈可点的诗或词,几乎贯融全剧。例如在主人公蔡文姬的唱段中,信手拈来,都是经典性的词句。“莲步鲤庭趋,闺中一女儒。自矜怜玉骨清癯,一半是缘春去,一半是为耽书。”又如《前腔》:“拈将彩笔,轻轻蘸黛螺,把芸笺展拂,《抽思》无那,俺好似甚个?似《怀沙》屈子,《天问》无聊,素壁频呵。又似《招魂》,宋玉哀些,郢曲凭谁和?嗒!陡的上心窝,万种牢愁,纸上难堆垛。自吟还自哦,有谁来问我?似这无端歌哭,淹淹闷闷,好把唾壶敲破。”

  至于蔡文姬在剧中吟唱的《胡笳十八拍》,更可以说情深深、意切切的“核心唱段”了。我认为,主创们应该再思考如何让雅致、深邃的文学性语言更通俗易懂些,让普通观众欣赏起来没有障碍。

  《续琵琶》的舞台二度创作有鲜明的特色。无论是外部舞台样式,还是舞台空间和节奏的处理,主创者始终将焦点放在演员的塑造上。舞台简洁、细腻、唯美、诗化,显现了昆曲古典的戏剧精神。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十分突出。

  一是空灵的舞台空间。整个演出空间几近“黑空”,有限的虚空的景色,任你自然地去想象、补充。类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一般境界,真正地在舞台上“穿越”,挥洒自如,行云流水,其境其情,与蔡文姬的命运、情怀、人生况味,浑然一体。舞台省略了应该省略的一切,突显了人物,也拨动了人物的心声。

  二是黑白灰的舞台色调。黑白灰,某种意义上是舞台上最高贵的设色:凝重而沉执、分明而中庸。在《续琵琶》的舞台上,惜墨如金,也是惜色如命。这并不是纯粹的艺术夸张。哪怕是映在天幕上暮色中的夕阳,还是投在夜色穹庐中的月光,仅有一点儿的“暖色”也是冷月、残阳而已。尤其是昆曲舞台上,在蔡文姬这个悲情极致的人物身上,黑白灰,已经足够用了。

  鉴于上述空间设置和色调敷衍,架构起了导演、设计和表演之间的整体关系,从而形成了《续琵琶》独树一帜的演出风格。我认为,被世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艺术,更应该强调“非遗性”,随意倾斜“创新”要谨慎;随意穷奢极欲的舞台堆砌更要忌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