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舞台人物 >> 正文

林奕华:戏剧创作是一次次“归零”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04日14:01 来源:深圳特区报

  记者:从《包法利夫人们》到《贾宝玉》,你带着个人特色鲜明的戏剧作品进军内地演出市场六年收获掌声无数,心理上是否有成就感?

  林奕华:我常常认为,每做完一部戏情绪都是要“归零”的。并不是实际上的归零,因为这些年大家都开始知道“非常林奕华”在做一些改编名著或都市戏剧的尝试,内地观众也接触到他们所认知的戏剧之外的一种选择。但是,我的成就感是归零的。

  记者:这种归零来自哪些方面?

  林奕华:“归零”首先是来自戏剧形式的局限,不像文学、电影或音乐可以通过载体保存与传播,舞台剧的魅力只能通过现场展示。我不是经济型的导演,我做每一部戏都想谈一辈子的事情,结构复杂、时间也长,可观众看一次其实只能得到一个印象而已。因此戏演完就完,即使留下好的口碑,内核已被忘记。其次是来自观众,譬如香港就有一个恶性循环,通常来看戏的都是学生,但当他们大学毕业社会角色变化后,就会成长为更加实际的人,你再做一些创新戏剧时,他们就不来看了。

  记者:内地也是如此吗?

  林奕华:无论内地还是香港,现在都有一个主要观众群,就是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白领。他们主要怀抱的是消费心态,喜欢挑一些对他们要求不会太高的戏,戏剧对于他们而言只是消遣,并没有打算与之一起成长。这样的观众可能可以帮助这个行业生存,但不一定能帮助这个行业进步。如果我们的社会文化一直这么实际,戏剧妥协于市场需求不断供应新鲜却未必有价值的作品,戏剧行业还怎么创新、怎么发展?到时,受到伤害的还是戏剧本身。

  记者:但你和不少导演的作品还是引导了这个市场的,不是吗?

  林奕华:没错,但这恰恰是我另一个担忧。随着过去十年现代舞台剧的频繁演出,确实培养了有很多年轻的观众。但他们很有可能有一种“粉丝”心态,就像追星一样去追一个剧团,形成一种“分众”的状态,他们并不是真的在理解舞台剧。这跟整个中国文化是有关的。观众喜欢容易懂的故事,喜欢在艺术作品看到我们自己的化身多于想思考的感觉。这些,都是我所说的归零——到目前为止,我的成就感是值得商榷的。

  记者:那怎样你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

  林奕华:我的戏目前虽然在华文区引发了一些票房与口碑,但说到底还是一种潮流罢了,而我们希望带动一种movement,戏剧运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