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戴巧珍:油盐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03日15:15 来源:中国作家网 戴巧珍

  寺庙庵堂的名儿一般都起得比较“超然物外”,如妙相、慈云、净土等。但王干山上有一座寺庙,它的名字起得甚有烟火气息,叫油盐寺。

  这王干山原来叫石头山,后来因为一个和尚改了名字。据说,唐朝年间,国庆寺和尚王干从普陀山取经回来,途中忽遇台风,船只搁浅在这石头山旁。回到国庆寺,他将此事讲与方丈听。方丈认为此处与王干有佛缘,建议他去那里修行。王干见那石头山面临大海,得风得水,是个修行的好地方,遂在上面建寺扎根。石头山因之被称为王干山。此寺即为后来的油盐寺。

  这个故事与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的传说何其相像。“不肯去观音院”是唐咸通年间由一位名叫慧锷的日本和尚建成。他来到中国途经五台山时,获赠一尊檀香木雕成的观音佛像,后带着这尊观音准备回日本,在普陀山三番起程皆遇台风。慧锷认为是这普陀山要留观音,遂就在普陀山建了这“不肯去观音院”。

  王干的油盐寺虽没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的排场和规模,但虔诚敬佛、造福百姓的劲头一点也不逊色,因为它的贡献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贴心贴肺的。

  当地百姓立碑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王干在这山上建寺修行之后,见村里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感念于心,常游走四方去化缘,把化来的衣食赠予村里的穷苦百姓。在一个万籁俱寂的晚上,王干听到寺庙外有滴答滴答的声音,跑去一看,竟是门口大石头上的两个石洞里在流什么东西。王干走近了,发现这流出来的东西竟是村民极缺乏的油和盐。这一发现让王干喜出望外,他赶紧用碗接了。但说也奇怪,这石洞里流出的油和盐不多不少就4两,再接就没了。第二天同一时辰再去接,数量依然这么多。从此以后,王干就用这石洞里接来的油和盐接济村里的百姓,大家对他感激不已。可是后来王干年迈,他就把晚上接油盐的活让他的徒弟去干。小徒弟嫌麻烦,在一次接油的时候,把两个石洞挖大了,可是从此那两个洞竟再没流出油和盐来。

  这个故事让我对这寺庙更加感兴趣。我往油盐洞走去,这洞实为一块如水牛大小的石头,石身上有两个不规则的小洞,就是传说中出油和盐的洞口。出口处略显光滑,可能是众人触摸过多的原因。石洞无情,必不能产出油和盐,王干让油盐惠及村里百姓,并隐藏自己的功劳,把之归功于两个小洞。尘世湮没,故人已逝,人们更愿意把之神化为一个美丽的传说。

  这样想着,抬头再去看院里的主建筑大雄宝殿,平添了一份神圣与庄严。大雄宝殿坐落在一座青峰之下,这座青峰秀岩直立,绿意葱郁,很有仙风道骨的意味。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几簇石岩梗直光滑,距离地面有二十几米的高度,曾有小儿附草木攀爬上去,不慎跌落于地,竟毫发无损。人们认为,应该有一种隐秘的力量在保护着生灵。

  听了这个插曲,我很想进殿替那小儿恭拜一番。于是抬腿进殿,屈膝要拜,一旁的主持说:“施主,我这里有一泓清泉,可以给你净个手。”说着,他侧身让出一个大圆座,掀开座盖,竟是一口脸盆大的水井!井里挂着一只吊桶,主持牵桶拉绳,吊上来一桶碧清的井水,倒一点于手上,清凉入心。主持说,这井水不深,蓄水不多,但取了它必会自满,却也够十几人喝了。于是在大雄宝殿前立了一桶,供香客自取。看着盈盈的清水,我想入口必是分外清甜可口的。

  庄严的大雄宝殿里、菩萨莲座旁竟内蕴尘世水井,真是闻所未闻!想必这水井也是王干和尚的功劳吧。让石洞流出油和盐,解决村民生计之愁,大雄宝殿暗藏生命之泉,以供百姓不时之需。

  一边感叹着,一边步出殿门。此时室外阳光明媚,一株上千年的连体樟立于院间,枝繁叶茂,绿意婆娑,几只鸟儿活泼地在枝头跳跃,叽叽喳喳地说着耳语,此外再无其他声音,油盐寺显得安祥、静谧。这时一阵海风吹来,我抬头远望,一望无尽的大海像一幅雄浑的画卷在面前展开,开阔、宏大,气势磅礴。目光所及,莫不让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近处的海涂上,四四方方的鱼塘如一面面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苍翠的小岛宝石一般地镶嵌其中。更远处雾霭苍茫,浮云点点。

  寺庙的主持对我说,看油盐寺,不能光看院里的这两处建筑。其实,它更有气势的“建筑”在海上,你看前面的几个岛,最前面的不是山门吗?旁边两个不是鼓楼和钟楼吗?最里面的两个不是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吗?这就是我们油盐寺的未来。我们的规划正在制订中,我们将有一个更加出彩、更加壮观的油盐寺。

  我期待着那个宏伟时刻的到来,但我更期望油盐寺能秉承王干的衣钵,继续为当地百姓造福。

  因为,这才是油盐寺最本质的精神。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