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青春 >> 新闻 >> 正文

80后作家把持青春题材上海作协启动专项计划扶持90后作家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02日17:10 来源:上海青年报

  感叹80后已老,怀着取而代之雄心的90后写作群体,却面临着诸多先天不足——传统出道的方式大多被占据,而与80后相仿的生活经历,也使得90后作品与80后的面目颇为相似,引发有关“同质化”的议论。

  在这个当口,上海作协启动“云文学网·青年写作孵化平台”并开展第二届“会师上海·90后创意小说战”活动便有了一分积极意义。但90后能否由此一跃成为文坛的一支独立力量,还有待观察。本报记者 郦亮

  出道之困:90后的文学天地在哪里?

  本报上周五《孩童写手扎堆出书,平均年龄仅十来岁》的报道,引起人们对90后、00后作者出书现象的关注。但据本报记者所掌握的情况,相对于90后庞大的写作群体,真正能正式发表作品者凤毛麟角。

  一位少儿出版社的编辑就曾经对记者说,他们之所以不怎么待见90后作品,是因为在过去10年之间,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为旗手的80后明星作者,已经“透支”了读者对于青春小说的喜爱。“我们经常会收到90后写手传来的稿件,但他们写得好像和80后也没有什么两样,所以出版的价值不大。”

  上海作协《零》杂志负责人李伟长对本报表示,相比90后,80后在出版商那里确实占得了先机。在80后和书商的充分互动中,他们确实享用了一顿丰盛的商业大餐,而随着“青春文学”的过度开发,这种商业模式的魅力也逐渐淡化。这也使得书商在面对新兴的90后写作群体时,竟生出了一份抵触的心态。

  当然,90后更没有办法享受到70后出道于纯文学期刊的待遇。“那些纯文学期刊几十年来就一直以一套文学的评判标准往前走。”李伟长说,“在这些纯文学期刊的眼里,现在这批90后作者的作品不够成熟,很轻,也过于娱乐。所以90后的作品很难登上纯文学期刊,他们自然也难以被读者知道。”

  一位中学文学社的老师透露,现在90后要想发表作品,除了少数写得极佳而被相中者,大多数要么经由著名作家引荐发表,要么就是由家长花几万元买个书号自费出版。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作协将云文学网作为“青年写作孵化平台”推出就很有意义。

  按照上海作协的规划,包括90后在内的青年文学写作者都可以向云文学网投稿,后台编辑团队来稿必看,并提出修改意见,长期跟踪。优质写作者的作品不仅可在《零》杂志等电子杂志上发表,还会由作协被推荐到纯文学期刊发表,或由出版社结集出版。

  “不同时代的作家,有不同的出道方式。从网上发现90后作者,也比较契合90后热衷网络的现实。”上海作协秘书长臧建民说。

  同质之惑:90后的写作个性在哪里?

  其实90后写手如何出道的问题虽然重要,但毕竟天无绝人之路,在这个时代,要想让自己的作品为人所知总有办法。更重要的问题是,90后将以怎样的一种姿态出道,为公众所熟知。去年夏天,上海作协举办了第一届“会师上海·90后创意小说战”活动,90后的一些创作姿态让评委觉得似曾相识。

  那次大赛的评委、著名悬疑小说家蔡骏昨天对本报记者说,作为一名70后作家,他看了很多80后和90后作者的作品。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是,80后的写作与70后差异比较大,让人耳目一新。而90后的创作与80后却很接近,没有太多突破。

  那位少儿出版社的编辑所言,80后明星作者“透支”了读者对青春写手的热情,这从本质上来说,也因为90后的写作并没有跳出80后的框架,给人更多新意。“现在的90后作者写得有一点过于平稳,当年韩寒的《三重门》和郭敬明的《幻城》这些令人刮目相看的作品,在90后群体中并不多见。”

  由于负责上海作协“文学百校行”项目和《零》杂志的策划,李伟长与90后作者有着更为密切的接触。他对这些年轻人的创作有自己的看法。他告诉本报记者,“我发现相比前辈,90后一群人对中国传统文学和西方文学没有太多偏见,所以他们对待文学更坦然。对于网络文学或者纯文学地位的问题,他们也毫不在意。”

  在李伟长看来,因为有这份坦然在,较之80后写手,90后作品中的叛逆味淡了许多。

  》相关新闻

  “90后·零姿态”书系出版

  由上海作协和世纪出版集团世纪文睿公司共同打造的“90后·零姿态”书系,今天正式出版。

  作为90后校园作者与作品的展示平台,这个书系旨在挖掘和培养有潜力的新一代作者群体,为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可持续性的动力和支持。第一季推出五部作品分别为张晓晗的《末日那年我21》、修新羽的《死于荣耀之夜》、吴清缘的《单挑》、三三的《离魂记》和陈观良的《丫的伪大爱情电影》。

  这些90后作者均出自上海作协“531人才培养计划”(用5年的时间,分3个梯队,培育出100名青年作家)。世纪文睿公司总经理邵敏透露,在推出5部作品后,在8月上海书展期间还将有一批90后作品上市,在一年内,这个书系将达到十几部作品的规模。而这个书系的出版,也被业内视为上海在培育青年作家方面走向成熟、进入收获期的一个信号。 记者 郦亮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中国作协重走长征路主题采风活动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 人民文学
  • <诗刊
  • 民族文学
  • 中国作家
  • 小说选刊
  • 长篇小说选刊
  • 作家文摘报
  • 中国校园文学
  • 作家出版社
  • 作家通讯

博 客

精彩博文

网络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