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用诗歌抵制日货的诗坛奇人吴芳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28日09:23 来源:人民网

  毛泽东和周恩来对“白屋诗人”吴芳吉赞许不已。毛泽东称赞他“芳吉知春,芝兰其香。” 

  现今大凡70岁以上的人,若他们当年上过小学或中学,那么只要一提起吴芳吉,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背诵出这样的诗句:“天愁地暗,美洲在哪边?剩一身颠连,不如你守门的玉兔儿犬。残阳又晚,夫心不回转……”

  1896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吴芳吉就出生在重庆杨柳街碧柳院。8岁时芳吉只得随父迁回江津德感坝,10岁后再迁入白沙镇入聚奎小学。吴芳吉13岁时在2小时的作文课上写出以诗论文、豪放严谨、名噪全川的《读外交失败史书》后,被誉为神童。

吴芳吉吴芳吉

  吴芳吉少年生活的地方环境不好,盗娼赌博者多,父亲吴传姜就用石灰将墙门刷白并写“白屋吴宅”字牌,意为清白之家,吴芳吉就自取名“白屋吴生”。

  1910年吴芳吉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该校初是美国退还的庚款所办,校中美国教员势力很大,这些教员中多是女性,来到中国后虽学识浅薄,但薪水、住房等待遇反比中国教员高,造成美中师生关系、美中教师关系异常复杂和紧张。

  不久发生了四川籍学生何鲁、黄秉礼因同美籍教师冲突遭至开除事件,这事引发了清华史上的第一次学潮,吴芳吉被选推为川籍学生代表声援同学,他仿唐骆宾王《讨武曌檄》撰写《讨校长檄》书于横幅长条署名张贴在学校食堂……此事了息后,校方为取媚外人,逼他“签名悔过”。他坚决拒绝,最后被迫离校,流落北平,为人佣工,后又转去上海书局任校对。

  次年在同学的资助下徒步启程回渝,走三峡,至湖北宜昌已身无分文,他只得乞食步行。恰逢战乱,到处民不聊生,他风餐露宿,历尽辛苦,绕道3000多里,历时近半年才流浪回到重庆江津。

  吴芳吉被迫离开清华之事,对他打击至大。回到江津白沙小镇后,引起了一股小旋风,一些家长把他作为教育小孩的反面“教材”,很多人都瞧不起他。早在他18岁时,由媒人介绍与附近蓑衣滩的一富裕中农之女何树坤订婚。他蒙曲回家后,何父翻脸悔婚,但何树坤非吴芳吉不嫁,跑到吴母面前放声大哭,泪流满面地痛诉父亲武断干涉女儿婚姻,何父见女儿去意已决,最后只得允许了这门婚事。

  吴芳吉自失学后,由此四处飘零,他深陷社会底层,广泛接触了劳苦民众……

  从1914年起到1919年止,吴芳吉先后到乐山嘉州中学、叙永永宁中学任教。在永宁中学教书时,他经常到附近的真武山上游玩。山上有一“婉容墓”,墓中葬有当地一吕姓典狱长9岁病亡的幼女。吴芳吉联想到当时留学欧美的中国学生在婚姻上“喜新厌旧”现象严重,于是就构思了《婉容词》并写成初稿。诗中女主人翁假借了真武山上墓中“婉容”之名。诗成后他没有立即发表,据说是因当时的教育总长的婚配与这个故事很相似,怕引起事端。

  1919年秋,23岁的吴芳吉应挚友、国学大师吴宓(雨僧)之邀到上海任《新群》杂志诗歌编辑。

  吴芳吉跨入诗界之时,正值“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他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论战“新旧文学观”。对诗界全部否定传统诗格的“突变论”、全盘欧化的“另植论”、死守陈规的“保守论”都进行了批判,倡导诗歌要有时代感和现实感,要有鲜明的现实主义……

  不久,《新群》杂志发表了吴芳吉的《婉容词》。

  全诗90余句,采用白描的手法,句式长短不拘,具有节奏美。语言上融入了大量的现代口语,雅俗共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起伏跌宕,悲怨之气扑面而来,酸楚之泪盈满眼眶。此诗一发表就引起文学界的震动,全国广大读者争相传诵,终被选入大中小学教材。

  1920年7月,吴芳吉离开上海赴湖南长沙德明中学任教。其时,毛泽东的表弟文强正是该校学生。因文强自主在学校“楚辞亭”楹柱上划改名师吴芳吉的楹句,学校欲将其“挂牌除名”,吴力保文强后,二人成为忘年之交,常有诗联往来。毛泽东、何叔衡、谢觉哉等来访文强,文强谈笑此事后,毛泽东提笔在他的诗稿上写下了赞誉吴芳吉的话:“芳吉知春,芝兰其香。”

  5年后,吴宓任清华国学院主任,曾电邀吴芳吉去执教,但吴芳吉说,既然清华开除了我,我就决不回去。后来他受聘西北大学,适逢吴佩孚、刘镇华内战,西安遭兵困围城达8个月之久,城中粮水尽绝,死者上千,他多次被饿昏……这是吴芳吉一生中遭遇最艰危的时期,创作的作品也最多。

  其间,吴芳吉相继发表了《护国岩》、《两父女》、《明月楼》等著名诗作。这些诗作当时虽有一定争议,“新派”责难其“旧”,“旧派”责难其“新”员长,两派虽水火不相容,诗作却迅速传诵到全国,历数十年不衰。当时的读书人只要一提到吴芳吉就会随口吟诵出《婉容词》、《两父女》等。

  一次,吴芳吉到某女校演讲,他刚走上主席台,全体女生就站立起来高唱《婉容词》,场面十分动人。

  吴芳吉写过一首抵制日货的诗《仇货买不得》,全诗六句:“仇货买不得,仇货买不得!买了仇货,卖了中国!休将仇货污人格,信誓勿逾越!”这首诗当时贴满了重庆的大街小巷,每个黄包车背后都贴有这首诗,几乎每个市民都能脱口背出来。

  1931年7月,桑梓情重的吴芳吉离开重庆大学文科预科主任岗位回江津就任江津中学校长。“九·一八事变”后他创作了抗日诗作《巴人歌》并多次到重庆等地朗诵演讲。

  1932年4月他应邀到重庆演讲和朗诵《巴人歌》,回江津中学后,当晚又召集全校师生集会,进行演讲和朗诵《巴人歌》,他慷慨激昂、声泪俱下,终晕倒在讲台上,随即竟抢救无效,于 5月9日在白屋与世长辞,年仅36岁。

  噩耗传来,全国文化界十分悲恸。西安、成都、重庆、江津等各地文化界和吴的友人分别召开追悼会。江津当局对他的遗孀及子女都给予关照。冯玉祥、吴宓等知名人士多次对其家人探望帮助。江津县长谷醒华将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的资金在德感坝为他遗孀何树坤购置了数亩田土,使她能靠收取微薄的田租度日,何因此在解放初及"文革"中,被诬为"小富农"受到批判,家产被封抄,就连吴芳吉生前与鲁迅、郭沫若等大家名流交往的书信等都不知所踪。

  因吴芳吉自名“白屋吴生”,人们就叫他“白屋诗人”。其诗的风格也被称为“白屋体”。

  吴芳吉一生留下了600多首优秀诗篇,他被称为诗词改革的先驱和开拓者,是第一位创作现代格律诗的诗人,被文学界称为"现代诗史上有建树的六位诗词名家"并排名第一位。他的人品文品都曾受到周恩来、郭沫若、梁启超等人的高度赞誉。周恩来曾对吴芳吉长子吴汉骧说:"你父亲的诗很好,我喜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