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二十年,电影给了上海什么

——访上海国际电影节执行副主席、秘书长任仲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27日13:04 来源:中国文化报 钱 力
 本届金爵奖影帝张家辉、影后李馨巧雨中红毯亮相。   本报记者  钱 力 摄 本届金爵奖影帝张家辉、影后李馨巧雨中红毯亮相。 本报记者 钱 力 摄

  6月23日,在黄梅时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滂沱大雨中,数百名影人撑伞走上了史称“亚洲第一红毯”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闭幕红毯。

  今年是上海国际电影节20周年。20年,对于一个正在成长壮大的电影节来说,不算很长。20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转型发展,上海国际电影节走过了怎样的路?闭幕之际,记者专访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执行副主席、秘书长任仲伦——彼时彼刻,正在牵挂着几个钟头之后闭幕式直播的他,眼神镇定、语气急促。他向记者描述了理解中的电影与上海;他告诉记者,自己也正在思索并且勾画着这个年轻电影节的未来。

  电影与城市相互成全

  “一部电影放两场,三个人看,是经常的事情。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票房9个亿,去掉进口影片的4亿元,国产影片产值5亿元,养活当时几十万中国电影人,怎么活?影院还在!当做卖羊毛衫的场地,然后二线三线城市基本没有电影院……”任仲伦用戏谑性的语言向记者描述了10年前的中国电影市场。

  10年之后的今天,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很多场电影,市民是在通宵排队购票。“看个电影赶上春运了!”有观众说。“展映第一天预售400万元票房,第二天700万元,第三天1000万元。电影节9天之内,上海26家影院35个厅展映300多部中外影片,各种专题影展活动及主创见面会100多场……”市民参与的热情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管窥一斑。

  “戛纳我也经常去,也没有感受到观众这样投入与参与。”在任仲伦看来,世界范围内,上海国际电影节很大特色在于,它与民众的互动性。记者参加了“向大师致敬”奥利弗·斯通专场,《亚历山大大帝》20∶45开始放映,导演开场前和观众见面后,又在台下坐了3个多小时,等待电影放映结束,继续与观众交流,一直到深夜1点多。“他后来告诉我,这个城市的观众是有文化的,他非常喜欢和这里的观众沟通。”任仲伦说。

  而国家的政策倾向又给了任仲伦新的信心。“中央近年重点推进城镇化建设,这对于影院发展是个利好消息。所谓城镇化就是越来越多的城镇人口以及集中居住的人口,集中之后会形成一种稳定的需求。从观众需求来看,电影是城市的产物,城镇化建设让农民变市民,公共文化消费品需求增加。电影院重回县市,是城镇化带来的市场机遇。”他说。

  上海这座城市本身就有着良好的电影传统。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就是1913年在上海所拍。在上海电影制片100周年之际,原上海电影制片厂旧址,一座承载着华语电影百年记忆的上海电影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任仲伦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几代人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

  “电影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来讲,更加意味深长一点。通过建设电影博物馆,我们希望能够铭记这座城市的影像,让更多的人走进电影、了解上海。”他说。除了诸多珍贵的展品之外,上海电影博物馆拥有最先进的电影放映厅以及摄影棚。他希望,上海电影博物馆能够成为上海这座城市里,电影人与观众、电影人与电影人高密度交流的场所。

  艺术压力vs市场压力?

  6月16日晚,上海电影博物馆收到一份重量级捐赠:贾樟柯新片《天注定》5月在戛纳斩获的最佳剧本奖证书。据悉,贾樟柯、赵涛夫妇将于年内正式落户上影。“我与贾樟柯合作10年,认为他的创作可以成为上海电影一种新的补充和追求。在整体上不影响利润指标的情况下,我会自觉地选择一些影片来承担起艺术价值。”任仲伦慨叹,贾樟柯的影片成本控制比较好。比如《三峡好人》,成本400多万元,其欧洲版权就足以收回投资了。像这类影片,既收回了艺术投资,又没有市场风险。“总得有人要去鼓励这些艺术创作。”

  诞生以来的20年里,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在不断探索着这种艺术性与市场性。“扶植青年力量是我们很明确的一个定位。”任仲伦说。而这一特色由几个方面形成:首先,主竞赛单元金爵奖,比较注重年轻的力量;亚洲新人奖直奔主题,更是很鲜明地提出鼓励和扶植新生导演与新生力量——宁浩、刘杰等就是从亚洲新人奖上走出来的导演,手机电影节上更是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拿着自己的作品向世界证明自己的才华。

  中国电影市场瞬息万变,以徐铮、薛晓璐、赵薇、郭敬明等青年导演为代表,2013年成为了新生代导演创作爆发之元年,中国电影正在新老交替的过程中蓬勃向前……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敏锐把握业界脉搏,也设置了一系列关于此话题的论坛。

  据悉,就在电影节期间,今年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迈过100亿元大关。

  “曾凭借导演《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而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汤姆·霍伯有一句话说得比较好。有一天他问我:我到中国,为什么每一个导演都觉得面临着市场的压力,却没有艺术的压力?”任仲伦说,“在汤姆·霍伯看来,导演首先是艺术的创造者,而非‘卖得好就很开心,卖得不好就压力很大’。我想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电影市场是有警醒作用的。从电影节的角度来讲,它需要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兼顾。”

  据悉,上海电影博物馆开馆后,将成为艺术电影放映定点影院。7月1日起,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将正式运营,首批挂牌试点影院共有10家,为缺乏放映渠道的艺术电影打开一扇窗户。观众期待,好市场与好作品的互动,带来“不落幕”的电影节。

  国际化,根本支撑是中国电影的繁荣

  相对于其他由国家与地方政府联合出资的电影节而言,20年以来,上海国际电影节走出了一条不同的市场化运营模式道路。上海国际电影节有两个主办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政府主导,给了这个电影节根本的支撑与政策支持。而有了市场运行,就会越来越专业化。这两者缺一不可。”任仲伦说。多年以来,上海国际电影节渐趋形成了一支专业团队,担当起了电影节的专业运行。所形成的核心思路、基本工作经验和方法,代代传承。

  “电影节能够市场运行,基础是它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权威性带来一些资本,影响力大了之后也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你合作。”任仲伦说。在权威性上,今后还会一直保持并且强化评委会的权威性。“因为电影节的核心就是评奖。评委会成员的构成和主席的构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业界的影响力。”而在民众的影响力方面,这些年,每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确实是影迷们的电影狂欢。“平时我们引进的主要是美国商业片,很少看到其他国家的影片。可是在电影节期间,观众可以看到300多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导演、不同风格的影片,很好地弥补了平时所看不到的。”他说。

  现在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有足够的号召力能够吸引到享誉国际的电影人。看看历年评委会阵容,从吴宇森、王家卫、陈凯歌,到去年的让·雅克阿诺,以及今年的汤姆·霍伯,没人会质疑他们的专业权威。而今年的电影论坛上,奥利弗·斯通、杜琪峰、徐峥、张元等电影人的巅峰对话,也都碰撞出极为精彩的思想火花,“制作并投资面向世界观众的电影”“中国资本‘逆袭’好莱坞”……每一场论坛都足以让电影人们受益匪浅。

  任仲伦表示,电影节的成长,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电影的复兴,这是水涨船高的密切关系。“舆论上一直在评价,中国电影进入了十年黄金期,我觉得基本上是对的。”在他看来,中国的市场在日趋成熟。“中国的电影市场是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整个影院建设在迅速增长。不断发展和繁荣的中国电影越来越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而对于他自身而言,从业多年,电影从工作、事业越来越变成了一种信仰。“我在筹建上海电影博物馆时,在馆里走进走出100多次,每次看到这些老艺术家的照片、老电影的影像,我都觉得,我们这一代不能变成白纸,也应该创造一点有价值的东西。”任仲伦告诉记者,电影对于从业者而言是一段煎熬的过程。“因为它不是固定配方,流线性地生产就可以了,每部影片的成功经验都不可复制。”永远处在一种创作状态中,压力很大。而每段煎熬过后的短暂快乐,让他10年之内始终保持奋发革新的状态,带领国有企业推动一轮又一轮新的变革。

  “我们下决心在5年到10年的时间,通过努力,让上海国际电影节跻身世界‘五大电影节’之一。近些年进步得很快,但是从最高标准上说,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比如选片制度需要越来越国际化,市场交易也更加国际化,当然还有程序上的很多细节要注意。”任仲伦表示,与戛纳、柏林、威尼斯那些历史几倍于我们的国际顶尖电影节相比,上海国际电影节这股年轻的新生力量,上升空间很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