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科幻作品,家长、老师怎样对待?科幻只是孩子们喜欢吗?科幻,我们怎样认识它的价值?6月17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科幻作家吴岩应邀来铜,与铜官山区几所小学的孩子们交流。
吴岩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科幻与创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著有《心灵探险》、《生死第六天》等长篇科幻小说,获得过中国科协全国科普奖、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等多个奖项,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这种兼有科幻创作和研究并且造诣颇深的人士非常少见。
记者就有关科幻的问题对他进行了采访,他的讲述让人耳目一新,原来科幻的魅力、科幻的作用竟然这么大!
科幻、奇幻、玄幻,14岁以下孩子最爱科幻
科幻,即科学幻想,科幻作品是以科学知识为题材并发挥幻想的文学作品,内容一般为虚构或完全违背现有知识。
孩子幼小的时候都喜欢看童话,渐渐长大了,他们又开始转向看科幻。吴岩说,小孩子从7岁的时候就开始爱看科幻文学作品,一直到14岁之前都非常喜欢。因为科幻对于这个年龄段孩子最具吸引力。
为什么14岁是个分界线呢?他说在这之后,孩子们进入青春期了,他们的关注点发生转移,转到喜欢看爱情小说了。儿童时期想像力非常丰富,这个年龄段科幻作品给他们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除了科幻,还有奇幻、玄幻。怎么区分科幻、奇幻、玄幻?吴岩说,带有科学性的就是科幻,没有科学性的就是奇幻。比如说到天空中去,乘坐飞机去的被看作是科幻,如果采用魔法上去的就是奇幻,如果说什么都没有,通过玄思妙想到达天空的,那就是玄幻。对于中国孩子来说,科幻比奇幻更多,因为我国奇幻作品没有得到发展。
科幻,有助于科学教育
科幻与教育有没有什么关系?吴岩说,最近一些年我们做了一些研究,发现很有关系。
他说,科幻与教育的关系,从鲁迅开始就有肯定的说法,鲁迅说科幻对于开展科学教育很重要。梁启超也曾经说过,科幻可以用来更新、改变我们的传统文化。
现在我们学校开展的科学教育现状怎么样?如果让校长们说,他们会说科学教育特别好,你看我们的学生、老师参加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大赛屡屡拿下冠军。吴岩说,中国的科学教育问题在于,急功近利,占用学生太多时间,孩子们学完以后对于科学变得比较反感。成绩很好,但是兴趣没了;得了高分,却讨厌科学。可见我们的科学教育结果不尽人意。
当前最重要的是改进科学教育,让学生对科学感兴趣。而科幻作品恰恰能够给他们带来浓厚的兴趣!
比如现在的科幻小说《安德烈的游戏》,孩子们看了以后就会觉得,太好了,应该学习科学,科学太神秘了。所以纠正中国科学教育的失误,科幻作品是一剂良药。
科幻,带来无限的空间
中国科学教育的第二个失误是,学科分得太细,我们有物理、化学、生物等等。西方国家已经对此提出异议,因为在解决现实世界一个实际问题的时候,是需要综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现在国际上把这些学科放在一起叫科学课,名称是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英文字母的缩写。
科幻作品恰恰是各个学科“整合”在一起的,如科幻小说《安德烈的游戏》,涉及心理学、航天科学、电子游戏工程等等。
中国现在讲改革创新,讲创造、创意。可是我们没有什么能够作为开发创造力的载体,如果说有,那就是科幻作品,因为它给人各种可能。如果我们跟阅读科幻作品多的孩子聊天,就会发现,他们考虑问题时思维是开放的,各种可能性都能够考虑到。看了100部科幻作品,会给人100个未来,这时候还可以充满信心迎接人生第101个未来。但是如果一个孩子脑子中只装着现实图景,他就少了一些思路开阔的源泉。
科幻是一种教育资源
科幻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现在已在中国显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几个老师合作开设了科幻物理学课程,用科幻电影讲授物理知识,实现了多学科的融合。他们先放电影,然后讨论其中的物理、数学知识,讨论外星人来了会怎样,讨论科学家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科学家的职业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已经认识到,从科学教育角度说,科幻作品是非常好的引导。
科幻也是人文教育资源。人文教育主要是文史哲这些学科,它能让人们明了做人的基本模式是怎样的。科幻作品提供了好多科幻人物现象,他们在紧急关头是怎么做的,这让读者领会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最近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特别火,说的是人类面临外星人的几次袭击以后怎么办。其中有一个执剑人,他掌握着事关人类存亡的按钮。小说里在紧要关头他没按按钮,因为他有悲悯之心……这些内容在网上已经引发许多讨论,说明该科幻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就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
科幻阅读,原来是这样
科幻作品,对于7—14岁的学生来说,可谓影响深远。
科幻读物分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年龄对应着不同的科幻读物。吴岩说,现在已经有了低幼科幻读物,低年级孩子可以读卡通画,这上面的文字少、图片多。如美国有套书《开校车》,其中一节反映的内容是,把车子从一个人的口中开进了身体里,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且还能显微,让人看到血管里的红血球、白血球。这其实是非常好的生命科普读物。
他说,孩子看书都有个共同的取向,总是挑选比自己大两岁孩子的读物。比如10岁孩子爱看12岁孩子的书,13岁孩子总喜欢看15岁孩子的书。吴岩说,世界各国的儿童都是这样,因为他们想要知道未来是什么样。
科幻作品在东西方分类不同,西方把它当作文学读物,但是由于涉及到自然科学等相关内容,在中国它被归为科普类。因此,对于科幻作品的阅读,中国和西方也就不一样了。吴岩说在美国,很多成人在看科幻,他们保持这种阅读习惯很多年,因为是文学读物嘛。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开始慢慢变化了,如今年比较热门的科幻小说《三体》,北京师大有的教授都看了,觉得这书挺好。
亲子共读更适合
6月17日,吴岩对小学生们讲到了外星人,他很注意及时进行引导,防止一些孩子信以为真,以为强大的外星人真的要来了,造成恐慌。所以他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外星人,而且可能发现不了。但是还要做好各种准备。做这样的导读让孩子既保持好奇心,同时也不至于遭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科幻作品除了讲天上的,还有讲地球未来时代的,这都需要父母跟孩子一起读,亲子共读,易于讨论。哪些科幻读物适合亲子共读?吴岩说,所有的科幻读物都适合亲子共读!
他说,现在不少小学生看难度较大的科幻作品《三体》,说中国人向外星人发出了一个信号,一个外星人回信了,外星人很蛮横,要来灭地球人,但是飞到地球需要400年。这个故事有三部曲,情节非常复杂。看完以后孩子们觉得这个世界很大,特别想跟人交谈,但是不一定能够找到在一起谈论的人,亲子共读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他说,科幻的问题都是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的,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在讨论的过程中,变得比较成熟,这就是亲子共读所带来的。
容忍知识错误
科幻是科学幻想,既然是幻想,那么就会打破常规,一切皆有可能。于是科幻中就存在一些“错误”。
科幻作品存在科技方面的错误一直是它的主要“诟病”。一些科学家担心这样的科幻作品如果令孩子们信以为真怎么办?实际上有例子表明情况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吴岩介绍说,美国有位知名的天文学家叫卡尔·萨根,其科幻作品《接触未来》享有盛名,卡尔·萨根也是美国最著名的行星学家。他是怎么喜欢上这门科学的呢?原来卡尔·萨根小时候看过关于火星的科幻小说,看了以后特别激动,第二天找了很多关于火星的资料,慢慢发现这些科幻小说里的科学知识是错误的。但是即使是这样,卡尔·萨根仍然喜欢科幻小说并爱上了行星研究,一辈子就干这门行当。
吴岩据此分析说,科幻小说存在知识错误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重要的是引发孩子探寻更多的真实事物。孩子感兴趣了,就会努力去探究。
科幻的来龙去脉
科幻在现代社会才出现,“它是唯一能知道诞生时间的一种文学体裁”。吴岩说,学术界公认,1818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夫人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是西方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玛丽·雪莱因此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之后有凡尔纳、维尔士等科幻大家。20世纪30年代转到美国,60年代美国开始有了科幻电影。
我国的科幻从1902年起步,当时,梁启超向国人推介西方的这种哲理科学小说,翻译了一部法国作品《世界末日记》。梁启超平生只写了一部小说《新中国未来记》,畅想到2062年中国是世界强国,举办世博会,举办国际高峰论坛等等,谈科学比较少,主要是谈社会理想。
吴岩介绍说,近现代、当代,中国的科幻经历过这样几个高峰,分别是:晚清、民国初期、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之初、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近年来逐渐走向繁荣,是因为国家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走产业化、市场化之路。这时四川省科协创办的《科幻世界》杂志风靡全国。2006年、2008年、2010年分别出版的三卷套《三体》问世,对科幻又是一个推动。现在不少出版社对于出版科幻作品很感兴趣,全国一年要出书几百种。
科幻研究也开始起步,北京师大文学院现当代文学2003年开始设有科幻研究方向的文学硕士,很快也将招收这个研究方向的文学博士。吴岩领衔的北京师大教育学部设有科幻与创意教育研究中心,他还在世界华人科幻协会担任会长,每年评选“星云奖”,今年是第四届。
科幻作品有图画书、小说、电子游戏等等,现在又有微电影了,同时很多知名网站有科幻频道,有的网站收集了很多科幻电影,数字电视也有。美国好莱坞不时推出科幻大片,3D科幻大片在中国也受到追捧,这些都表明科幻走进了人们的现实生活,显示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本报记者许克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