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查干:初夏的香山公园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25日09:43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 干

  京城今年春短。气象部门测算,只有三十天而已。我是脱掉薄羊绒衫,就穿起了短袖衫的。短短月余的春季里,还伴有雾霾和沙尘暴,这不能不令人唏嘘。

  我感喟,春天,你何以如此短暂?

  上周五,夫人和两个女儿怂恿我,要到香山游它一回。选择周五,是为了避开人如蚁车如蟆的拥挤和喧嚣。的确,有几年没去香山了,别说红叶,连青枝都没得光顾了。我是喜欢香山的,只是今日香山非昔日香山,它的宁静与悠然,早已不复存在,也就只好望“香”兴叹了。

  此去香山,虽报高温,却幸有淡云遮日,更有山风徐来,好不爽快。进得东门,直奔静翠湖,是想看看我的松子与松果两只松鼠,还在不在那里?放生它们已有几年,按自然年龄算,它们应该还在,并已生儿育女,一大家子了。

  静翠湖,谧静如初。只是湖水浅得可怜,是久旱少雨的缘故吧?湖岸的山石和乱草间,不见有松鼠的踪影,这不怨它们,我没发信息给它们,人家野去,在情理之中。我惘然地站在野草中,呼唤它们的小名,我知道这是徒劳的,但心不由己。想当年,只呼几声,它们便跑到我脚下,仰头看我,催我落泪。

  湖岸空空,心亦空空,些许悲情油然而生。谁说人与动物之间,就没有情谊和忆念?只要有爱心,连石头都会来领你情的,这绝非虚词。然而,湖岸也不空,忽闻有雅奏古筝之声,随风入耳来。举目,见一位身着黑色长袍的老年妇人,在湖边优雅地弹奏古筝,那神态,那飘逸,简直像一位仙子,在那里面对苍苍山野尽情抒怀,这很让我意外。琴声低缓,伴有些许悲情,对天乎?对地乎?或对这些曾经燃烧过的一山枫叶乎?这是说不清的疑案,也无须去破解它。

  人生,本来就是一道谜题。

  应该肯定的倒是,这般的山野之风,和这般的幽幽筝声,简直就是天然组合,此乃天籁也。谁说不是呢?人,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才显得她的深邃与睿智,而不是在时尚的疯癫之状。

  弹奏古筝,多在舞台上,在那里演奏,意在抒情和表演。大多,当时有所感动,而非真正入心,雨歇云逝。那是因为环境的缘故。古代琴曲大多有背景因素,如:《秦桑曲》、《渔舟唱晚》、《平沙落雁》、《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平湖秋月》等,都是。假如在所处环境里听取所定琴曲,定别有一番情趣在。我最喜欢在以大山大水为背景的场地,聆听琴曲,如斯,就有飘飘欲仙的感觉了。那位老年妇人,假如我没记错的话,她所弹奏的古曲是《汉宫秋月》。虽然这里没有汉宫,也没有一轮秋月,但还是感动了我。因为琴声飘处,就是莽莽山野,有草木的衬托和湖光的映照。就如听鸟歌于大野,和听鸟歌于竹笼,感受是大不相同的。风乃琴之翅膀,风越是柔和,琴声就越是显得优美。我想,这位乐人,如果在深秋,面对满山红叶,去静奏《梅花三弄》,必有另一番神韵吧。

  我们在琴声中离开清翠湖,走入双清别墅。

  院中的高树,仍临风。摆设依旧,草木也依旧,只是多了些与历史有关的大型图片。毛泽东坐过的那把圈椅里,空无一人,长条石板上,也没有了体温。一个时代,就这样隐于空气和记忆里,远去了。我问一位很小的小朋友,你知道毛泽东是谁吗?她摇摇头说,不——知——道。是啊,那种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已经隐去,没有隐去的是他的功与过,还有他磅礴雄浑的诗词格律。

  这符合自然规律,用不着为此长吁短叹。历史,毕竟是一股流动的活水,因而才有人与事物的鲜活和更替。如今,双清别墅里游人如织,当然与这位历史人物有关。众所周知,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有一个前提,必须有一个伟人来引领,这是常识。历史,就这样高高低低,长长短短地演绎着推进着,永不回头,永不重复。

  想着这些,我们离开了双清别墅,爬向香山寺高高的石阶。新近修缮的山寺,显得金碧辉煌,被巍峨的山势衬托得愈发地磅礴起来。香烟缭绕,又随风飘散,使我们的心灵一下子变得庄严。山寺门下的那两棵听经松,依然虔诚地站在那里,听经千年,连枝枝叶叶都在以佛法吐纳,显得一身的道行,令人敬仰。

  有几只小鸟,红喙黄腿,跳跃于苍枝间。仿佛,也在听经。它们的叫声格外柔美,犹如柳笛清清脆脆,传得甚远。我觉得它们是幸福安宁的一群,有佛在保佑,欺诈和掠夺,杀戮和饥饿,就少了许多。为此,我的目光里充满了钦羡,也充满了祝福。

  听经,是松之信仰,栖松是小鸟之依傍,世间万物,互为存在,也互为相邻着,这里所排斥的,是攻陷以及相挟。

  仰头,在低垂的长枝上,拴有一长条红布,在山风的吹拂下,显得格外抢眼也净眼。显然,那一定是藏有祈愿和祝福之物,或为亲情,或为爱情,或为世间万物。这是人之本性,佛门拂拭了他们心中的暗云之后,便露出了原有的童心和良知。果如是,应为佛点燃一炷高香。

  拜别听经松,走入“知松园”。此名起得甚为美妙,一个“知”字,重若千斤。松之高洁,松之常青,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美好话题。意在让人们洁身自好,挺拔红尘,不为浊气所吞食。只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知松者有几人?效松者又有几人?我想,连“知松”这个字眼,放在心上,惦量它一番的人,如今也不会太多了吧?而诗仙李白,则对孤松另眼相待,歌之,颂之:“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他看到了孤松的高洁本质,并加以宣扬。而现代诗人陈毅却借松自喻:“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他们是知松者,因而才名垂青史,红尘不腐。

  历来,青松是世人心灵寄托之物。也是洁身自好、风雨挺拔的标尺。“知松园”的始建者,如斯用心,不能不叫人感佩。香山,值得再去,因为那里有清风和野气,可安置心魂。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