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资讯 >> 正文

青年写作应深入时代生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21日10:06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 觅

  近日,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届高研班学员举行研讨会,就“青年写作与时代、社会、历史的关系”展开交流探讨。学员们的讨论涉及青年写作如何具有根性并接地气、现代小说如何体现文学性、青年写作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生态文学的发展与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之间的关系、当下写作新变及其特征等话题,发言踊跃,气氛热烈。

  龙仁青认为,写作要具有根性、接地气,中国元素是必不可少的。当一部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尽管这种色彩只是属于一个乡镇、一个村落,也会成为这部作品所承载的一种独属于它的文化元素,比如属于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就是如此。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在不断消失。在这种气候下,中国作家出现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无为态度,那就是对文化、对中国元素的无所谓和不看重。当下许多作家的作品中所描写的地名是虚构的,这貌似是为了避免作品人物和现实人物的对号入座,其实是因为现实的地域已无法承载他所描写的故事,真实的地域中的一些文化元素已经不复存在。这种现象对我们是一种警示。作家们应当以自己的文学作品为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作出贡献,让那些富有中国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在中国的文学殿堂中凸显和呈现。

  “青年写作必须深入时代生活。”温青开门见山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他谈到,就像钢出自于铁一样,青年写作只有经过时代生活的铣削、打磨和锤炼,才能从顽石中淘出美玉。反思当下的青年写作,不仅存在着急躁和毛糙现象,而且由于急于敷衍、拼凑文本,使得远离现实的创作越来越多、越来越流行,出现了大量缺乏对时代生活具有真实感知和真诚观照的作品。需要注意到的是,作家缺乏沉淀和思考的个人经验,并不能很好地与时代生活接轨;沉浸于小我不能自拔,使作家无法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个人经验,以直接体验替代理性思考;执迷于微观描摹、近距离观照物象,不能见微知著,会造成作品与时代生活脱节,陷入微小的、私人的、静物素描式的经验漩涡。因此,作家必须让作品留下时代的烙印,在历史感、主体意识以及对社会的反思方面要有自己的担当。

  谈及文学的现实性,石一枫表示,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作品现实性大都很强,令人震撼。但当下的文学在变得“手艺化”的同时,与现实逐渐脱离了关系,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现在人们往往只能举出作家的名字,却不知道他们作品的名字及其中的人物形象,现在的小说对社会造成的震撼甚至还不如网上的一些社会新闻。新世纪以来,一批作家很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作品重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并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事实上,作家应不断思考文学在现实中起到的独特作用,文学不仅要反映现实,还应像灯一样,发挥其照亮人们价值观的作用。影视的“大工业生产”永远代替不了文学的“小作坊写作”。同时,面对这样的现状,作家绝不能“躲”。比如有的青年作家只关心文学的趣味性,不关心其内容和思想性,这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躲避,是不可取的。

  在王永盛看来,我们的生活十分精彩,其精彩的程度及能提供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与体验,甚至超过了文学虚构所提供的范畴。但文学不是现实生活的代言人或传声筒,除反映生活现状外,其终极目的是阐述、追问精神的指向和生命的意义。现实本身代替不了文学的本质,代替不了作家们对人心世界微妙与波澜的探寻。青年作家的个人记忆和经历总是有限的,如果它们被掏空,往往会使作家无以为继。其实,作家可以借助社会资讯,在虚构想象中嵌入一定的真实,让小说拥有等同于个人经历和体验的质感,让想象符合日常生活经验,营造生存方式、文化空间、人际关系的外部命运和内部心理,并通过对人的理解而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领悟。只要青年作家不断挖掘各自的写作富矿,让个人体验更加丰盈,就有了走得更高更远的可能。此外,成功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标签,青年作家也应给自己贴上与众不同的地域、题材、语言、风格等各种标签。

  “一个民族,作家没责任、文人无使命,是悲哀的。”张建云说,什么是好和坏,什么是健康和腐朽,什么是淳朴自然和虚伪浮夸,作家应有理由、无条件地告诉社会、告诉读者。对于作家,第一重要的东西永远不是金钱与名利,而必然是自己的灵魂,是自己的道德与真爱、正义与良心、责任与使命。作家也要常照照镜子:要以心为镜,看自己是否还有纯真善良的心灵;以群为镜,看自己是否还有爱,爱家庭、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以人为镜,看自己是否有不嫉妒、不抱怨、见贤思齐的德行。

  郭广泉在发言中着重阐述了自己对当代诗歌的理解。他注意到,当代诗歌的属性是相当复杂的,其语言特征、文本实践、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呈现出的多元和分化是前所未有的。这就要求当代诗人在面对传统时必须具备足够的甄别能力,要求当代诗歌不断接受来自内部的更新与升级。仅凭破坏已经不能满足诗歌审美的自然生长和读者的胃口。诗人应当坚信当代诗歌的自我激活和调整机能,坚信它会在混杂而浩繁的演进过程中,越来越呈现出其天然的文学秉性,会与优异的诗人和读者不断相遇。

  徐向群通过将传统作家和网络作家两相对比,发表了自己对“作家为什么而写作”的看法。她说,网络的普及催生了一大批网络作家和网络文学的诞生。自从出现了网络文学,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争议就从未停止。传统作家正在逐渐认可网络作家,但彼此之间的隔阂仍然存在:传统作家认为网络文学大都粗制滥造,有的网络作家还能靠此赚得丰厚收入,感觉很不可思议;网络作家则认为很多传统作家自己的作品没人看,却对网络文学存在偏见和歧视。其实,传统作家和网络作家各有所长,彼此应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一鸣表示,青年作家要进一步担当起作家的责任与使命,始终葆有境界的高远、使命的自觉、实践的切入,并注重在全球背景上处理好中国元素与世界因素的关系,以自己的文学创作照亮历史、现实和未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