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葛水平:寻访曾经热闹的墟市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19日09:23 来源:人民日报 葛水平

  在广东岭南台山有很多海外华侨留下的“墟 ”,当地人称“趁墟”,趁墟就是赶集的意思,我们北方叫集市,他们叫墟市。台山的墟,繁盛时期有上百个墟市,因为台山曾经商贸繁荣,日日货物轮转,墟期一到,大人小孩一脸欢喜,从街头到街尾,货物琳琅,小孩不仅可以买到喜欢的零嘴儿,还能见识自己没有见过的人和事。墟与村庄联系最为密切,墟与日常联系最为密切,可以使少年认识繁华,使日常生活见识丰富。货物热闹了墟市,墟市喧闹了人声。假如头顶有脆生生的阳光照耀,墟市的乱能把热闹抬高出屋顶十丈,天空的鸟儿常常要追闹着藏进树林。

  台山的商铺建筑带有浓厚的西洋文化韵味,也可说是中西合璧,那些骑楼商铺,宗族祠堂,庙宇、学校、碉楼、教堂,走过去,突然进入梦境似地恍惚了起来,明明是走在南方,却实实地领略了欧洲小镇的风情?这绝不是一种简单的错觉。

  我们从台山现有的常住人口比例来看,现有人口98万多人,但旅居海外的人数却达到了130万之众,遍布92个国家和地区。250年的“下南洋”历史,形成了“内外两个台山”的格局。台山先侨从海外带回来先进的西方近代文明,商品经济日益渗入乡村,形成外购内销的经济体系。华侨带来的新经济形态与意识形态,与台山源远的墟市相结合,我们便看到了台山曾经的居住、生存、日常生活的繁荣景观。

  “下南洋”,我们现在听起来只是一个指向某个目的地,和生存密切关联的词汇,有着不受空间限制的美好。曾经的“下南洋”后边连带着的“闯金山”,财富的目的地让“下南洋”坠着一个“发财梦”的实现。而台山和台山的墟,就是下南洋之后不舍的根脉,它的存在,它的魂魄,在我看来就是生命的嘱托,就是不忘家国。

  在台山博物馆有这样一段话:“美国人都很富,他们希望并且欢迎中国人到那里去。那里工资高,房子又宽敞。至于吃和穿,更是任你挑任你选的。你可以随时给亲友写信寄钱,我们保证信和钱都能邮到。那可是个好地方,没有官府,没有士兵,人人平等。现在那里已经有许多中国人,你不会感到陌生的。那里有中国的财神,还有招工局代办处。别害怕,你会走运。美国的钱多得很,随你花。”这段话的旁边标注说明:“外国公司或‘猪仔头’的欺骗性宣传,诱使许多身无分文的农民出洋。这是一则描述华工前途的招工广告。”“猪仔头”则是下南洋“契约华工”的侮辱称呼。19世纪,可以说西方文明是以掠夺殖民地而崛起,包括诱掠廉价劳动力。被诱骗者在出国前签订合同后,当作商品被卖,变成奴隶。“猪仔贸易”始于西方殖民者东来之时,盛行于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这条络绎不绝的“出洋古道”一直延续至今。

  发生过的事情,参与的人物,不会再一次在我们眼前出现,那个年代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一个渺远而扩大的点,那些漂洋过海的“猪仔头”已经远逝在湛蓝色的时光尽头,下南洋中有多少人丧失了性命?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说明,通往财富的途中,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怀揣着一个梦想,他们为这个梦想真诚地活着,艰辛地努力,他们的存在使这个世界有华人的地方有了一束黄色的生动而精彩的阳光。

  为了财富而赢得尊重是一件艰难的事,生命存活于瞬间的真实,瞬间的真实之中我们来看历史。美国著名的金山橙,就是台山人刘锦浓把家乡的园艺引到美国,1888年培植出良种“刘锦浓橙”,1911年获美国果树学会的“威尔特尔”奖。数万华工参加了1863—1869年美国和加拿大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设,数千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华工长久地活在喧嚣中,活得疲惫而毫无激情,活得努力而没有根脉,一个“归”字撞伤了他们柔软的内心。他们只身出走时留下了他们的亲人,他们昼夜凝结不散的亲情,一个“归”字让他们回乡的路执着而坚定。上万栋的“小洋楼”是台山乡村发展史的重要见证。为了维持家族的持续发展,他们以西方先进的商业运作模式,新建侨墟,安置家人亲友做生意,利用海外的熟悉外购优势,展开外购内销的商品贸易,并且与家乡原有的集市贸易相结合,造就了台山近百个侨墟的繁荣昌盛。

  近一个世纪的侨墟,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侨眷移居海外,墟市的商贸也渐渐清冷了,墟市日渐萧瑟,其作为墟的功能也逐渐消失了,这些被遗弃的建筑因为缺少了人间烟火,大都被无形的岁月侵蚀得筋骨外露。我走进去,令我浮想联翩的是,我看到了它独特的景观,它曾经有过一段什么样的历史,它画满了人一生最后的句号——衣锦还乡。

  我在浮月村和冈宁墟看到了一种历史几近本身的面孔,它斑驳而迷蒙。走进一家民居,我看到了他们的先祖的祖宗堂,他们的后人说,这屋子里居住着他们的祖先,是他们的祖先修建的老屋,外出打工的人,年年清明会回来祭拜祖先。把自己乡下的老屋留给祖先住,留给走向城市热闹回眸时的一个牵念。

  人的一生,最亲近的就是自己的故乡。台山的建筑不胜枚举,仿佛能让人从这里读出“出洋古道”后的归乡史,远走远归,台山的墟埋藏了多少曾经的热闹?当我们寻找生活的目光投向了山林草木河水的深处,我们是否也应该投向台山的墟,台山的洋楼,它们的影子里藏着一部由陆地走向海洋的辛酸史和文明史。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