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资讯 >> 正文

抗战文学,从想象泛滥到历史真实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14日12:12 来源:中国艺术报 金涛

  对于《举起手来》这样一部极度夸张、非常不符合历史的抗战题材电影,作家王剑冰质疑,这样的作品会有观众吗?导演的回答是,有,而且很受欢迎,尤其在农村,不管办喜事还是丧事,老百姓都点这个,放映时下边一片欢呼,人们看得很高兴。但是,这依然不能打消王剑冰心中的顾虑:“难道我们就用这种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来教育群众吗? ”

  “过分依靠想象力是可耻的”

  近日,在由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总政宣传部艺术局、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共同举办的“抗战题材重点扶持项目创作研讨会”上,多位作家、评论家对当前某些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脱离实际、胡编乱造、过度娱乐化等怪相提出了质疑。

  与王剑冰观点相同的,还有中国作协党组成员、评论家李敬泽。在他看来,那些雷人的抗战文艺作品的娱乐化、庸俗化,甚至低俗化,体现的并不仅仅是艺术趣味的低下,更涉及我们民族一些根本的精神问题。“怎么看待抗日战争那段惨痛壮烈的历史,怎么看待前人的流血牺牲?如果说中华民族付出的前所未有的代价、用一千多万人的死亡换来的胜利就是化为了七十年后荧屏前的哈哈一笑,那我觉得我们真是有问题了。 ”

  抗战题材作品娱乐化盛行的另一面是历史真实的缺位。 “现在很多抗战题材作品,尤其长篇小说,看不出作者写的是哪一场战役,看不到当时任何真实的历史风貌,看不清战争进行的过程,也不讲究战略战术,武器都很不专业。 ”这是《解放军报》记者、青年评论家傅逸尘在阅读了大量当下抗战题材作品后得出的一个印象。他说,把战争写像了很不容易,当代很多作家恰恰缺少历史与战争的专业知识,写得太不像、太不专业了。抗战的历史和生活都是复杂的,并不会因为作家在写一个类型化的小说时而被抹杀。面对抗日战争这段惨烈悲壮的历史,居然有那么多作品在虚构,创作态度上的随意带来了抗战作品的四个缺乏:缺乏悲剧精神、缺乏悲悯情怀、缺乏存在感、缺乏超越性。他说: “有很多作品想象力过于泛滥。作家写作这样的历史题材时,过分依靠想象力是可耻的。 ”

  “当代中国人也要补一补抗战的课”

  2006年,爱尔兰作家约翰·伯恩出版了小说《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写的是一个纳粹军官的孩子同犹太人的孩子成为好朋友,有一次纳粹军官的孩子穿过铁丝网进到集中营,被父亲下令施放的毒气误杀于毒气室。这部小说出版后立马引起了轰动,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单,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还拍了同名电影,影响广泛。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作者出生于1971年。同样出生于1971年的青年评论家李东华看了这个故事后感慨道,犹太民族在二战中的苦难遭遇被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和认知,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一点不比犹太人少,却似乎还没有更好地转化为文艺的力量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类似《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辛德勒的名单》这样优秀的作品太少了。“现在经常看到某些日本人对二战历史的否认,当中国的外交部在不停抗议时,我有时候也盼望着我们的文学能发出抗议的声音。 ”李东华说。

  面对日本某些人无视历史、颠覆历史的言论,评论家李朝全指出,在驳斥日本人应该好好补课、好好做学生的同时,我们中国人自己也需要补补抗日战争这节课,期待当代作家能够采用文学跟历史结合的手法,正面写写抗战的过程、抗战的胜利,让“80后” 、“90后”的读者了解真实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的苦难与伟大。

  2015年,中国将迎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近70年来,中国是否产生了关于这场战争的、同这场战争一样称得上伟大的文艺作品?李敬泽指出,抗战已经过去了将近70年,时间给了我们足够的距离、足够的眼光和力量去透视这段历史。70年来,抗战题材的写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始终是一个很重要的脉络,出现了很多重要的作家作品,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在的问题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到了我们这一代作家手里,该怎么去写抗战?“抗战远远没有写尽。如果用很高的标准来衡量,考虑到这是一场中华民族历史上决定命运的战争,我觉得我们甚至可以说那个真正的经典作品还没有出现。 ”李敬泽说。

  “回到历史真实”

  作为一个青年作家,李骏虎并没有抗日战争的相关经验,他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创作《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这样的抗战题材作品。他进入这段抗日战争史,仅仅是根据个人的创作计划,想找一段历史来练练笔,进而回过头来重写现实。但在调查的过程中,李骏虎探访了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见证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很多事情产生了新的认识,很快就陷进了这段历史,一晃就是两三年时间。他说:“真实历史的力量是强大的,作家的写作往往为历史所裹挟。能把当时的政治、人文背景写出来,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不单是贡献一部作品,同时自己也能接受思想的洗礼。 ”

  早在去年,李骏虎的《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和李西岳的《血地》 、马泰泉的《生死界》 、海飞的《回家》 、简宁的《水吼》 、郝炜的《雪崩》 、刘强与解永敏的《盘踞》 、王剑冰的《天大地大》 、何顿的《黄埔四期》 、杨树的《决战东宁》 、王秀梅的《一九三八年的铁》等长篇小说,彭荆风的报告文学《旌旗万里》 ,张笑天的《白山黑水》 、刘俊杰的《帝国阴谋》 、孙昱莹的《雪地金达莱》等电视剧剧本,共同进入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这些抗战题材选题的作者大多创作功底厚实,有比较丰富的创作经验,并为完成创作进行了扎实的积累。

  为什么要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前的三四年就开始扶持、研讨抗战题材文学创作?李敬泽说,这符合文学创作的实际规律。通过研讨,一方面从文学史的角度,看看我们民族对抗战经验的表现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另外一方面要研讨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怎么写抗战题材,怎么有所突破,去开拓一些新的领域,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和境界。

  研讨过程中,“回到历史真实”成为与会作家、评论家一个突出的共识。当下,正有一批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大量的田野调查、原始口述实录为基础进行创作。在李朝全看来,这种创作的意义和价值巨大。抗战对我们民族的集体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应该用一种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还原历史的神圣感、庄严感。如今,亲历战争的战士和普通百姓存世的越来越少,这样的创作方式更显得弥足珍贵。

  李朝全说:“在大家对戏说的、荒诞的历史叙事感到厌倦和疲劳时,回到历史本真,就会创作出更受欢迎的作品。 ”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