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视点 >> 正文

电视真人秀十年变形计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06日13:35 来源:新闻晚报
吴建豪近日参加《水立方》走红吴建豪近日参加《水立方》走红

  晚报记者 轩召强 报道

  □“同质化”依然是瓶颈

  □“模式引进”一统江湖

  □真人秀变身“摇钱树”

  “这样的选手都能过关,太没底线了! ”在朋友圈里发完牢骚后,王晓杰忿忿地按下了转台键。刚刚她看了不到十分钟的是一档最近收视据说还不错的音乐真人秀,但在她看来,自从4月12日《我是歌 手》“歌王之夜”后,今年能够吸引她持续盯上半个小时以上的节目,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

  王晓杰的牢骚虽然颇有代表性,但却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从2004年第一届《超级女声》算起,内地电视真人秀在经历过 “超女快男”、“非诚勿扰”、“达人秀”、“好声音”的几波高潮后,2013年再度迎来综艺大年。从年初以来,数十档真人秀节目以井喷式扎堆开播,唱歌、 跳舞、跳水、圆梦、相亲……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电视真人秀以“史上最多元化”的姿态掀起了在中国荧屏上十年之旅的盖头。

  不过,与10年前的荧屏相比,如今的真人秀除了变得高清了,赛制更复杂了,导师更人性了,赚的钱更多了,昔日的一些“老毛病”依然没能摆脱——一窝蜂式扎堆上马造成的严重同质化、盲目攀比烧钱,以及本土原创的极度匮乏,这都给电视人敲响警钟。

  【关键词】“撞车”

  同质化竞争激烈,真人秀再遇瓶颈

  如果你曾经历过“超女”火爆之后各台争相推出选秀节目的场景,那应该对今年初以来真人秀节目大爆发感到似曾相似——音乐类节目有《我是歌手》、 《我为歌狂》、 《中国最强音》、 《中国好声音》;偶像类节目有 《中国梦之声》、 《快乐男声》、 《我的中国星》。就连独辟蹊径的跳水节目也闹出了双胞胎——版权购自荷兰的 《中国星跳跃》与购自德国的 《星跳水立方》相隔一天先后开播,内容高度相似。而《妈妈咪呀》、 《妈妈来了》两档针对主妇的歌唱节目也在荧屏内外打起了口水仗。还有同时打出模仿牌的 《百变大咖秀》和 《天下无双》,主打明星舞蹈竞技的 《舞林争霸》以及 《舞出我人生》……高度相似的节目名称以及多位明星导师的“标配”,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难怪有网友调侃 “不敢跳水的舞者不是好歌手”。

  许多人应该还记得,当年“超女”的火爆,让选秀节目成为各大电视台眼中的香饽饽,也让荧屏充斥“山寨”气息,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为了能够抢夺眼球,更有选秀节目不惜降低格调,施出“毒舌评委”等杀手锏,就连台湾综艺节目主持人吴宗宪[微博]都批评说:“现在内地的选秀太多了,太滥了,到处都在选。 ”2007年,广电总局的一道禁令,仿佛按住了选秀节目的七寸,在接下来的几年间,包括选秀在内的真人秀节目一直不温不火,几乎沦为电视台的鸡肋。即便到了2010年《非诚勿扰》[微博]等相亲节目火爆一时,外界对真人秀的“七年之痒”依然普遍报以悲观的态度,而“选秀”更是成为电视人的敏感词。如今,真人秀再次上演“贴身紧逼”大战,能否安然度过这一瓶颈,难免让人疑虑重重。

  其实,早在2006年,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便在 《从 “超女”到 “星光大道”——荧屏选秀的文化分析》中指出,“在盲目追求收视率中,选手表演、评委打分、短信投票,成为荧屏选秀的常用路子;主持人声嘶力竭,选手们花 样百出,粉丝们激情洋溢,成为荧屏选秀的基本场景;克隆模仿大同小异,哭哭笑笑缺乏原创,唱唱跳跳缺乏个性,使荧屏选秀呈现出雷同化的倾向。”此外, “大众文化的这种俏皮浮夸,使荧屏选秀中明显具有低俗化倾向,卖乖露丑成为选秀中突出现象;在煽情式的主持中,让选手们出尽洋相泪眼迷离,在有的评委恶语 相加的评点中,也使选秀呈现出可资议论和低俗化的色彩,使其沦为一种引导文化趣味降低的节目。”

  【关键词】“引进”

  10档节目9档进口,荧屏变“世界工厂”

  2010年,《中国达人秀》的一炮走红,让中国电视人真正尝到了“模式引进”的甜头。进入2013年,内地真人秀更是几乎一夜之间进入了 “模板时代”。 《我是歌手》、《中国星跳跃》、《星跳水立方》、《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纵观排名前10的卫视,热播的真人秀节目中10档有9档都是“进口 货”。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电视综艺节目大大小小达300多个,单单上星频道的真人秀就要以两位数计,而“国字号”名称雷同的节目更有7档,如此指标足以 刷新纪录。某省级卫视总编室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电视人跟着外国模板亦步亦趋,从文化上走上了‘世界工厂’的老路。 ”

  但最终能像“达人”一样真正取得成功的,从目前来看,却几乎可以用寥寥无几来形容。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水土不服”是因为内地荧屏惯常的一 窝蜂做法导致题材撞车,分散了收视率,也有分析称是因为对原版缺乏中国化改造。不过即使经过本土化“大手术”的部分节目,从播出的效果来看依然不尽如人 意。

  而在从事海外版权引进的世熙传媒公司总裁刘熙晨看来,当下中国的节目引进仍处在启蒙期,这个启蒙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2006年至 2009年,这是一个初步尝试、接触引进节目形态的阶段;而后的2010年、2011年是在引进节目的内容上有了突破;第三阶段是2012年逐步进入了商 业化的模式。然而,引进节目的成熟期却还要经历3到5年的时间。最后才是创意期,是中国电视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从而研发出自主创意的模式。

  【关键词】“捞金”

  “拿来主义”盛行,真人秀成摇钱树

  在外界看来,各大卫视之所以偏爱引进海外真人秀,归因于它在为电视台创造口碑效应的同时,还能发挥巨大的商业价值。以《中国好声音》为例,1亿元的制作成本换来了3亿元的收益,浙江卫视[微博]可谓赚得盆满钵满。

  另一笔当之无愧的 “好生意”则是《我是歌手》,8000万左右的制作成本,轻松揽入2.2亿的收益进账。随后,接档的《中国最强音》更是以1亿元的投入收获了5亿的广告冠 名费,财富效应不断发酵。此外,《中国梦之声》和《星跳水立方》的投入成本也大约在1亿元左右,具体收益还未明确公布。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星跳水立 方》的插播广告已达15秒18万元的单价。而在《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广告招标会中,冠名费从6000万元升至2亿,广告中标总额逾10亿。

  但事实上,除了上述几档最热门的节目已经变成广告招商的“摇钱树”外,其他绝大多数“舶来品”只能充当“炮灰”,靠节目赚回大把银子的希望几乎 渺茫,但这丝毫挡不住各家电视台前赴后继购买海外版权的热情。究其原因,除了国内创意文化的缺乏外,电视台内部的竞争机制不够充分,制播分离进展的速度不 理想,也在客观上导致了电视制作方法相对落后。如此一来,实行“拿来主义”引进版权,无疑是最省事的做法。但硬币的另一面带来的后果是,助长了制作者们的 “惰性”,进一步挤压了原创空间。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以“拿来主义”来获取巨大商业利益,对中国电视而言并非坏事,因为这是国内综艺节目学习优秀经验的一个必经阶段。 “但我们不能将其当做万能药,毕竟模式引进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我们更希望看到‘本土原创’能够在‘引进’中日渐成长,至少能分庭抗礼,而非仅仅停留在 ‘引进’一边倒的局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