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萧红是位“女侠士”——大庆萧红研究者李重华专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06日09:39 来源:大庆网

  内容提要: 李重华,1978年起从事萧红研究,如今已有36年。

  每到端午,呼兰河畔的萧红故居总会看见他的身影,27年来风雨不误……

  如今,他已年过古稀。“这一天是萧红生日,哪怕去看一眼,驻一驻脚,也是我这个家乡人的一点儿心意。”

  他说:“萧红是黑龙江的文化符号,我们不应忘记她。”

  他就是李重华。

  李重华,1978年起从事萧红研究,如今已有36年。如今,他已是一位古稀老人。谈起萧红,饱含深情。

  作为第九期三合读书会的特约嘉宾,李重华将带书友们走进萧红故里,看看《呼兰河传》中提到的十字街、后院,到西岗公园看萧红小时候见过的那株仙人掌,去萧红魂牵梦绕的呼兰河畔追忆,品读她写给家乡的“长信”《呼兰河传》。

  本土情结让他钟爱一生

  李重华老家就在呼兰,自幼喜爱诗歌、写作,梦想着和萧红一样成为作家。因缘际会,走进大学校园,从事研究。本以为和文学梦会渐行渐远,但梦想的种子总会发芽。萧红成为了他一生研究的课题,春华秋实,如今已硕果累累。

  “八十年代,‘萧红热’从国外兴起,传到国内,引起众多学者兴趣。我作为萧红的家乡人,当时正在呼兰师专当老师,一向喜爱萧红的作品,又有着地利之便,就把萧红作为研究课题。”

  初出茅庐,李重华就和大名鼎鼎的萧军意见相左。“那时,萧军在《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中提到:萧红不是父亲张廷举的亲生女儿,在国内外研究界引发轩然大波。我就想考证一下这个事。当时萧红的亲人还都在呼兰,我就去采访了萧红的亲二姨姜玉凤。老人家细致地为我讲述了姐姐蒋玉兰与张廷举订婚、结婚的细节,还有萧红小时候在她家玩的往事。”

  有了这些口述史料为基础,李重华发表了论文《漫记萧红》,校正了盛极一时的“养女说”,带动呼兰学人研究萧红的热潮。1993年,萧红文化节后,李重华的萧红纪实传记《只有香如故》出版,成为萧红家乡第一个为萧红作传的人,也为国内萧红研究的提供了基本资料。

  作为中国应用写作研究会副会长、呼兰河萧红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写作学会理事、大庆市写作学学会秘书长,李重华对萧红的作品,如数家珍,对于故乡呼兰,他和萧红一样,爱得深沉。

  地域特色是萧红作品最大的亮点。无论题材还是语言,她用东北方言、白话,描绘了东北人的生活画卷。不夸张,不掩饰,直击人性的愚昧,写出了有劣根性又不失血性的东北人。

  萧红没那么多儿女情长

  每个人眼中,都看到不同的萧红。在茅盾眼中,萧红是寂寞的。仅《呼兰河传》的序言中,他就用了28个“寂寞”来形容萧红。近期上映的电影中,着重展现了萧红曲折的情史。因此很多人觉得萧红是一个感性的女人,生命里充满了儿女情长。

  但李重华觉得“萧红是一位心怀天下、视线一直聚焦底层人民的女侠士”。

  东北有句俗话:“淘丫头出巧的,淘小子出好的。”萧红的童年并不寂寞,相反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从小她就对贫苦人充满同情,还把家里的鸡蛋偷出来烧给大家吃。”

  萧红的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直击底层人民。那时,她也不过二十三岁。后来,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

  “萧红的作品一直是同情弱者,抨击愚昧,不具备政治属性,坚守这人性李重华已研究萧红36年。他对萧红的作品,如数家珍,对于故乡呼兰,他和萧红一样,爱得深沉

  的出发点,这是永恒的。”李重华眼中,萧红不是一个弱女子,而是一个仗义执言的女侠士。

  记者 王冰冰/文 实习记者 李恒 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