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别让文化“工具化”——访歌德学院中国分院院长安德思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05日10:37 来源:中国艺术报 蒲波

歌德学院中国分院院长安德思

  走进北京中关村数码大厦的歌德学院中国分院,德语学习者的朗朗读书声传来。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发展到如今拥有十几间大小不同的办公室、教室、活动空间的一层楼,歌德学院中国分院今年将度过它第25个春秋。

  “一开始,歌德学院只作德语培训,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组织、策划、参与文化活动。 ”院长安德思回顾过往,感慨万千。1998年,他出于对戏剧的热情——带着“布莱希特为何对梅兰芳感兴趣”的疑问来到中国。25年里,他改变了很多,歌德学院也改变了不少。在中国的日子里,他和很多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好奇心永远不知满足,这也成为他将歌德学院打造成一个中德文化交流平台的原因。

  可以用音乐将古老戏曲推向国际

  “您在中国考察了京剧之后,那个关于布莱希特的疑问有了答案么? ”

  面对记者的提问,安德思严肃地回答:“布莱希特的戏剧理念强调间离效果,反对演员在舞台上过多地宣泄感情,而他在中国的京剧中找到了这样的效果。中国戏曲对于舞台的使用是抽象化的,西方舞台却几乎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道具。 ”

  作为一名德国的戏剧专家,安德思在为中国戏曲走向国际支招时,很是谦虚。他沉思半晌,提出一个自己认为可行的小建议:“可以用音乐的魅力,让古老的戏曲走进年轻观众的心里。 ”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将传统文化当代化,是各个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的戏曲也需要利用当前的艺术形式得到更好的展现” 。

ME:CON城际声浪电子音乐会议现场

    “记忆”为未来提供动力

  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始终保持敬畏;对于熟悉的事物,不遗余力地推进。安德思在任期间,为中德艺术搭建了一个如活泉般灵感不断涌现的平台。德国媒体艺术家奥拉夫·豪赫兹在去年2月29日至3月4日,与中国声音艺术家颜峻一同主持了密集即兴音乐工作坊系列“半兽” ,探讨音乐结构如何与日常生活中其他的声响发生关联,以及艺术家应如何把从环境中学来的结构运用到音乐里。工作坊创造的声音,是关于环境音响的记忆,也是关于兽物、人和相关机器的发声记忆。

  每一个歌德学院的文化活动都好像一个哲学命题。文化活动的构思和阐释,有如一双犀利的眼睛,从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从而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让每一个讲座、研讨会、展览、电影放映、工作坊等都充满了沉甸甸的内涵。

  “记忆”是安德思想到的第一个话题。围绕这个话题,歌德学院选择并联合中德艺术家、学者、各方机构举办了多个深受好评的文化活动。“记忆不只是回望过去,随着全球化向集体认同和记忆文化提出挑战,它也将为未来提供动力。 ”这是对今年5月底歌德学院与法国驻华大使馆、法国对外文化教育局以及德国驻华大使馆联合在华伙伴在中国多个城市携手举办的系列会议“和解的策略”的深刻阐释。该活动围绕德法和解进程中的关键点,证明“回顾”而非“回避”才是让记忆在人们的生活中永存的策略。

  “文化记忆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极为重要,德国就有痛心的记忆。二战之后,德国不能面对记忆。然而,一个民族不能只去与邻居和解,也要和自己和解。 ”安德思认为,“记忆”是一个文化性的问题,是艺术实践的重要课题。人们讲述的历史,不是真正的历史,而是脑中构建的历史,所以“记忆”可以成为艺术实践的对象,并通过不同的项目去实现。

  安德思透露,歌德学院正筹备的下一个话题是“参与” ,探讨城市空间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探讨的空间,不只是人所构成的空间,还包括意见、讨论的平台。 ”

  文化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

  在歌德学院的入口处有一个搁架,上面摆放着文化活动手册,从2012年至今,每三四个月出一本。很难想象,这些精致的、图文并茂的小手册以及上面所介绍的活动,只有3位工作人员撰写、翻译、制作、联络完成。

  安德思为歌德学院所做的一切感到自豪,更为学院的员工感到自豪。“我们有一个很棒的团队,他们年轻、积极、有活力。有时,我们会为项目临时增加工作人员,但学院主要依赖的是有经验的专业员工,工作方式透明、开放,彼此没有隔阂。 ”安德思微笑着说:“人多未必做事顺利,因为那可能没有人做决定。 ”

  一样的天空,一样的热情,必然有一样的价值观。与歌德学院合作的文化活动,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个为中德文化交流默默奉献的人。独立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在北京蓬蒿剧场展示了“占领舞台”艺术项目,从现场艺术、表演、剧院、情境、行为和其他现场视角来表现艺术;德国电影史上最早的动画长片《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首映;世界公认的高水准、精致的摄影艺术“杜塞尔多夫学派”的代表人物希拉·贝歇与其子马克斯·贝歇在去年4月首次访问中国; ME:CON城际声浪电子音乐会议提供了在中国区域重新审视行业现有规律、评估未来战略及改革方案的机会……

  安德思说:“文化如同食品,必不可少,它不应附属于经济。 ”他指出文化可能被“工具化”的危险:一是被经济化,二是被政治利用。“文化有其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它激发我们的情感,促进我们的思考。文化艺术是人类美好的梦想和愿景。如果一部作品能够抓住表象背后的现实,它就成功了;如果文化艺术成为经济的奴隶,那追求的就只是商业上的成功。 ”

  虽然安德思一直坚持让歌德学院的文化活动保持严肃性、先锋性,力求传达文化艺术的本真,但经济问题不可回避。“我们当然也有资金上的烦恼,目前学院运作的资金主要来自德国政府和德语培训,欧债危机让我们担心德国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规模会有所收缩。但我们会在德国做工作,让政府、公众了解德国与他国的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了解文化工作的价值所在。 ”

  马克思让文化想象无限延伸

  翻阅歌德学院的文化活动手册,记者发现一个颇为经典的案例:重读《资本论》 ——以电影、艺术和戏剧解读马克思,这是歌德学院组织的一个持续几个月的系列活动项目。

  “如果面向大众,音乐、戏剧演出等会更容易被接受,但不一定是最成功的文化活动。我还是希望做出高质量的活动。 ”安德思通过一个关于马克思的电影,巧妙地编织了一个复杂的文化艺术网络,将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有机融合在一个文化系列中。

  马克思这个名字在今年的欧洲意味着重提一个古老的话题:是否需要对经济中财富和生产的关系进行更激进的改革?去年3月初,歌德学院围绕德国导演亚历山大·克鲁格的电影《来自古典意识形态的消息:马克思—爱森斯坦—资本论》在中国首映,邀请中德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对话“马克思主义批判类型对当今文化和社会讨论的影响如何” 、“有哪些马克思的观点可以激励今天的读者”等前沿话题。

  长达570分钟的电影在北京、杭州等几个中国城市循环放映。亚历山大·克鲁格采用的多重编排方式,让公众真正读懂马克思的著作和理解俄国电影之父谢尔盖·爱森斯坦渴望挑战电影《资本论》的想法。在北京大学、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美术史、社会学、国际政治等领域的研究专家以及电影学者、艺术策展人等进行了3场不同主题的论坛,而在中国美术学院围绕这部电影举办的则是一次带有表演性和生产性的“电影行动” :设置一个演播室为“临时片场” ,以亚历山大·克鲁格的电影投影作为演播室布景,继续其马拉松式的拍摄与访谈,并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创作来回应这一主题。

  安德思在歌德学院《2013年5月—8月文化活动》手册的前言中写到:“艺术超越本身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坚韧不拔的精神,还表现在其改变社会形态的潜在能力。这往往会给它带来争议,但也恰恰使其成为了亟须重点保护的对象。艺术的内涵随着历史的脚步慢慢积累,它不只在学界得以传承,还以各式各样的特殊形态日益丰满。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歌德学院又将文化活动引入另外一个理论层面的探索——什么是好的艺术?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