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在很多科幻电影中,人类都遗弃了如今正赖以生存的地球。最近大热的电影《遗落战境》中亦如此。
种种关于外太空是否存在与地球一样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的探索研究,似乎都在提醒我们:地球是一颗有“使用期限”的星球。
总有一天,地球会死亡或爆炸假如幸运的话,一部分人能够来得及离开地球,并继续生存。可是,我们最终离开的理由是什么呢?人类一直在幻想种种可能。或许从一些科幻小说及影视作品中,我们能觅得一些前瞻性的答案。
答案1
外星人入侵
德国动画电影《冰冻星球》讲的是3028年时的地球,人类航天技术突飞猛进,已与宇宙间的各种智慧生物建立往来,却遭到一种来自外星球的纯能量体生物“锥尔”的攻击,“锥尔”最终炸掉了地球,部分人逃离了地球,随后在星际间飘荡。
约翰·瓦利在《蛇夫座热线》中描写了一些外星人为保护鲸鱼和海豚而迫使人类离开地球,人类只能在外星人通过广播提供的帮助下,在地球以外的世界发展。
答案2
核战争爆发
目前被很多人认同的一个更大的毁掉地球的可能,其实还是核武器。
在沃尔特·米勒的小说《莱博维茨的赞歌》中,作者便通过约书亚修士之口,描述了人类即将爆发的“核战争”,并预示着地球最终被核武器毁灭,人类不得不开始“殖民太空”。
在《太空堡垒卡拉狄加》中,遗失的“13号地球殖民地”被发现时,俨然是一片核战争后的废墟,余下的人和另一支新种族“赛昂人”不得不在一个新“地球”上开始殖民。
答案3
环境灾难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逐渐被破坏,很多科幻片都幻想过未来的地球上,是一片废墟。比如在美国电影《机器总动员》和英国喜剧《红矮星号》中,地球就被变成了垃圾场。后者描述的宇宙中,可怜的地球顶着一个盖住了臭氧层空洞的假发,最后居然被星际垃圾产生的甲烷大爆炸给崩出了太阳系。
美国科幻动作恐怖片《异形4:浴火重生》里,地球甚至被描述成“屎坑”。整个地球几乎已变成受严重污染的贫民窟。
答案4
资源耗尽
资源耗尽的确是令地球人焦虑的一件事。在剧集《萤火虫》和电影《冲出宁静号》中,全人类被迫进入一段“殖民时期”,正是因为地球资源被耗尽。
在美国作家方达·麦金泰尔的长篇小说《流放等待》及其他一些作品中,地球也因为资源枯竭而被人类抛弃,他们被迫生活在另外一颗荒凉行星上的科技绿洲上。而J·G·巴拉德的小说《困境》则正式把这一类型延伸到极致不仅所有自然资源耗尽,人类还不得不在海洋中进行“氧气开采”,然后到异星去制造大气层,结果地球上只留下氢气,氢气升起以后又剥离了地球的大气层……
答案5
人类异能力
这种说法显然还存在探讨空间,因为“异能力”这种东西至今仍是谜。不过在一些日本动漫里,这种“魔力”的能量却相当可怕。
比如剧集《龙珠GT》中,大坏蛋贝比用黑星龙珠许下一个毁灭地球的愿望。“Z斗士”们仅仅在两周前才得到预告,他们只好利用自己的远程传输能力和好看的老式太空船,展开将人类从地球疏散到兹夫鲁星的工作。
答案6
技术革命
《质量效应》几乎称得上是“如今这一代人当中最为重要的科幻游戏”了,它已被改编成电影上映。它描述的未来世界中,充满危险的外星生物与未知行星,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元素便是“机器人暴动”。
此外,另一种高新技术“纳米技术”也开始引发种种灾难。在英国作家阿莱斯泰尔·雷的作品《世纪之雨》中,地球便由于“纳米灾难”而变得无法居住。那是一场“智能天气”引发的技术灾难。整个地球结了一层冰壳,还有“复仇女神”在肆虐。
答案7
天外来物
“天外来物将撞毁地球”是一种古老、经典又现实的主题,这种恐惧最初应该来自于人们对恐龙的研究。据科学家们的观察与了解,目前最少有上万个直径大于50米的小行星在地球附近游荡,目前却还没有技术能完全掌握它们的具体行踪,所以也不清楚它们何时会撞向地球。
美国电影《天地大冲撞》讲的是人类对天外来物将撞上地球引发的恐慌,它描绘出公众对近地天体的威胁所持的态度。
答案8
太阳活动
“太阳耀斑”所放出的X射线及紫外线,可影响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破坏人类的电磁通讯,对地球空间环境可能造成很大影响。
在英国科幻电视剧《神秘博士》里,一艘“UK号恒星飞船”就是为了在发生“太阳耀斑”时,带上所有英国人离开地球。
1953年发表的科幻小说《300年》中也讲述了地球大气由于“太阳耀斑”和其他太阳活动而脱离地球时,人类逃亡火星的尝试。
在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电影《先知》中,同样是因为“太阳耀斑”即将毁灭地球,一些善良的外星人从地球上救走了一些人类的孩子。
此外,阿瑟·克拉克的长篇小说《遥远地球之歌》里,还提到“超新星爆发将毁灭地球”。
在克拉克的短篇小说《救援队》中,也讲述了太阳即将变成“超新星”。
而“超新星”正是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必须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如果太阳这颗恒星的末日到来,地球的确会面临巨大的威胁。
在美国电视剧《巴比伦5号》中,太阳便在百万年后爆炸,不过在它爆炸之前,人类的后裔已经逃到了“新地球”。
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