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剧目建设为优秀演员“筑桥铺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31日15:04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 健

 

 

 

  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41朵梅花精彩绽放

  剧目建设为优秀演员“筑桥铺路”

  经过近一个月的演出,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主办的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5月20日在成都揭晓。41朵梅花精彩绽放。沈阳评剧院的冯玉萍凭借《我那呼兰河》获得梅花大奖。董红、郑国凤、吕洋、周利、黎安等34名演员获得一度梅,其中,包括袁泉、张艳秋、王斑3名话剧演员。李东桥、景雪变、柳萍、刘子微、茅善玉、张秋歌等6名演员获得二度梅。

  今年时值“梅花奖”创办30年。30年来,该奖共孕育了600多朵绽放在各个剧种的“梅花”表演人才,他们有的成为了各地方、各个剧种的领军人物,有的长期扎根基层舞台,为广大群众送戏送欢乐,成为中国戏剧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今,“梅花奖”已迈入而立之年,除了表彰、肯定戏剧演员的艺术成绩外,它的社会和艺术影响力何在?“梅花奖”评选与戏剧创作、剧目建设之间存在何种关联?本届评选过程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倾向?一系列思考留给了我们。

  推人推戏是设立梅花奖最根本的目的

  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共有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及中直院团,涉及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河北梆子、川剧、秦腔、蒲剧、锡剧、粤剧、楚剧、黄梅戏、吕剧、滇剧、藏剧、平调落子、瓯剧等18个剧种以及话剧、歌剧的40余名演员进入终评。从此次参赛剧种可以看出,梅花奖的评选不分剧种大小,一律平等对待,目的就是为各个剧种最优秀人才的成长搭建最广阔、最高端的平台。

  戏剧是综合的艺术。编剧是基础,导演是关键,表演是核心,而表演恰恰是以演员为载体的。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认为,30年前,“梅花奖”的创立者设立该奖,就是抓住了舞台上的“牛鼻子”,看到了戏剧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他看来,一个人与一个剧种的提高密切相关。如梅花大奖获得者顾芗同她的搭档梅花奖获得者张克勤,就是通过几十年的努力让全国观众感受到了苏州滑稽戏的艺术魅力,创造出了像《顾家姆妈》《青春跑道》这样优秀的原创作品。“通过一度梅去推动剧目创作,推人推戏是设立梅花奖最根本的目的”。

  沪剧演员茅善玉表示,沪剧在上海这个大都市里是小剧种,很多剧团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汇演,但是沪剧从来没有,比较小众性,能让大家更多了解沪剧的惟一方式就是参加中国戏剧节和梅花奖大赛。她认为,是梅花奖给予了小剧种的发展平台,让立志于这些剧种演出的青年演员们有了艺术上拼搏的方向,但实际上沪剧获得梅花奖的演员并不多。以沪剧为例,茅善玉道出了时下很多地方戏演员的生存困境。对于那些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地方戏、小剧种舞台上的青年演员,她希望能给予他们更多的爱护、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有更高更广的发展空间。

  演员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商品

  “梅花奖”不仅是对演员表演艺术成就的肯定,也会为其带来一系列的艺术和社会上的荣誉。面对得奖前后的变化,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希望获奖演员、尤其是一度梅获得者不要忘记自己的价值在哪里。现在所取得的荣誉都是舞台和观众赋予的,演员心里要时刻装着群众,要保持一颗永远为观众服务的心。

  从本届获奖情况看,很多演员都常年扎根基层,在老百姓身边演戏,把基层作为自己艺术生命的滋养地。此次摘得一度梅榜首的锡剧演员董红每年下基层演出200多场,其中180场是在社区、露天、流动舞台上演出,实现了锡剧“村村演、周周唱、天天说”的演出景象;蒲剧演员景雪变从艺42年,每年她都要带领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到基层演出400多场,有时一次就下去100多天;秦腔演员柳萍把基层当作自己的家,每年带领银川秦腔剧团下基层演出400场左右,2011年更是达到了500场。面对戏曲演员们的坚守和付出,话剧演员张秋歌连连感慨“太不容易了”。他表示,演员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商品,当成拍卖行的东西,一定要守住自己的艺术理想和精神阵地,要把舞台同观众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获奖的一度梅中,有3名话剧演员格外引人注目。相较戏曲演员,话剧演员有更多拍摄影视剧的机会,但是每每发生演出冲突的时候,他们总是选择舞台,就是放不下对舞台的那份热爱和牵挂。演员王斑从艺20多年,在北京人艺当了10年的群众演员。帅气俊朗的外形完全可以为他带来更多影视出名的机会,但是他钟爱舞台,享受在舞台上创造角色的每一个瞬间。从《雷雨》中的周萍、《日出》中的胡四、《北京人》中的曾文清到《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我们的荆轲》中的荆轲,通过一个个角色的历练,王斑的表演日益成熟、稳重,风格渐成。“我不会因为获奖而改变什么,依旧是北京人艺的话剧演员,依旧把演好戏作为自己的目标。”王斑说,“舞台磨练的是演员的技艺和意志。我敬畏舞台、敬畏观众”。

  优秀戏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剧目建设

  “梅花奖”虽然是肯定演员表演成就的奖项,但它与剧本创作并不是割裂的。梅花奖规定申报评奖要有新剧目,也就是说,演员不仅要有好嗓子,剧团还要有好的剧本和完整的舞台呈现。从根本上说,“梅花奖”的评选就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各个剧种的剧目建设,繁荣戏剧创作。谈及本届评选剧目所呈现出的特点,戏剧评论家康式昭认为,“有欣喜也有忧虑”。演出涌现了一批剧本、表演、导演交相呼应的好作品,像《我那呼兰河》《西京故事》等都是极富当下意义和时代感的优秀之作;出现了一些在传统经典剧目的新发现、新阐释上有所突破的作品,像《香莲案》;还有像《简爱》《深度灼伤》这样改编自外国文学、影视的作品,显示了梅花奖大赛百花齐放、自信开放的文化诉求。这些优秀作品的出现,一方面,为演员表演打下了坚实的文本基础,为他们的成才“筑桥铺路”;另一方面,为各个剧种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但是,在大赛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倾向也值得警惕。康式昭就指出,此次一度梅评选中,一些剧本艺术水准上的参差不齐让人忧虑。表现在:其一,有些作品虽有精彩的局部呈现,但是缺乏戏剧的完整性。比如越剧《北地王》,剧末的《哭祖庙》是传统的经典唱段,可是该剧的前半部分缺少戏份,有戏的地方不写戏,反而围绕投不投降进行大辩论。这种写法在文章中可以,一旦放在戏曲舞台上,就会损害剧作的连贯性、完整性。其二,有些戏是传统有名的折子戏,如今为了争夺梅花奖,给它穿个靴子、戴个帽子,让它勉为其难凑成一部戏。如平调落子《三上轿》就出现这种倾向,造成全剧结构失衡,须知走“穿靴戴帽”的创作捷径是编剧的大忌。其三,有些戏从一开始就不成立,造成了创作上的失真。比如京剧《水上灯》的剧本并不成熟,严格上说几乎不成立。

  康式昭认为,演员除了要在舞台上磨练自己,还要在剧本上有较强的判断力和鉴别力。现在很多剧目片面求全求新,缺乏锤炼和锻造。剧目建设不能仅仅为了参与评奖,演员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多给自己创造条件,最终形成自己有代表性的剧目。此外,本届评选也再次暴露出,演员阵容强,编剧、导演弱的问题依然严峻。“飞人”导演过多,经常穿梭于不同的剧种之间,很难有心思去精心打磨一部作品,而一些话剧导演的加盟虽然能带来新的想法,但大多时候在帮倒忙,对剧种的发展传承未必有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